本書是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的系列教材之一,是專門為大學文科學生以及自學者,特別是那些沒有理科背景的讀者編寫的現代邏輯教科書。本書的編寫參考了大量國內外的相關教材,總結了作者多年的研究和教學成果。全書貫穿著一種現代邏輯的觀念,力圖使學生通過本書的學習,具備基本的邏輯思維能力;該書體例新穎,結構簡練,以現代邏輯的基本知識為核心內容,同時兼顧傳統邏輯的精華;內容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作者通過列舉現實生活中大量生動直觀的實例,說明比較抽象和技術性較強的邏輯知識,從而省去了現代邏輯中許多枯燥、繁瑣的純符號內容,使本書好教、好學、好用、好理解、好掌握。本書還給出了一些有趣的習題和參考答案,便于學生加深理解和掌握。本書既可作為大學文科邏輯教材,也廣大邏輯愛好者的自學用書。
王路,1955年生,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院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系列正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北京書生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主要著作有︰《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說》,《佛雷格思想研究》、《走進分析哲學》、《邏輯的觀念》,《“是”與“真”——形而上學的基石》等。主要譯著有《弗雷格哲學論著選輯》,《算術基礎》,《真之追求》等。
目錄
序
第一章 緒論
1.1 邏輯簡史
1.2 羅輯的性質
1.3 形式邏輯
1.4 邏輯、語言與思維
思考題
第二章 命題邏輯
2.1 命題聯結詞與命題形式
2.2 真值形式:否定詞、合取詞、析取詞
2.3 真值形式︰蘊涵詞、等值詞
2.4 括號與有效性
2.5 重言式與有效性
2.6 真值表法
2.7 簡化真值表法
2.8 真值樹法
2.9 命題推理的證明規則
2.10 等值規則
2.11 條件證明
2.12 間接證明
2.13 重言式的形式證明
2.14 命題邏輯推理規則的運作
習題
第三章 詞項邏輯
3.1 直言命題及其形式
3.2 類與存在假定
3.3 對當方陣的語義解釋
3.4 對當方陣推理
3.5 換質拉推量
3.6 三段論的格與式
3.7 三段論的有效性
3.8 三段論的規則與運用
習題
第四章 謂詞邏輯
4.1 個體詞與謂詞
4.2 量詞
4.3 關系命題
4.4 多個量詞
4.5 量詞的否定
4.6 真、可滿足與有效性
……
第五章 一階邏輯
第六章 思維與語言
附錄1 命題邏輯規則與方法
附錄2 謂詞邏輯規則與方法
附錄3 詞項邏輯規則與方法
附錄4 習題參考答案
主要參考文獻
索引
第一章 緒論
1.1 邏輯簡史
1.2 羅輯的性質
1.3 形式邏輯
1.4 邏輯、語言與思維
思考題
第二章 命題邏輯
2.1 命題聯結詞與命題形式
2.2 真值形式:否定詞、合取詞、析取詞
2.3 真值形式︰蘊涵詞、等值詞
2.4 括號與有效性
2.5 重言式與有效性
2.6 真值表法
2.7 簡化真值表法
2.8 真值樹法
2.9 命題推理的證明規則
2.10 等值規則
2.11 條件證明
2.12 間接證明
2.13 重言式的形式證明
2.14 命題邏輯推理規則的運作
習題
第三章 詞項邏輯
3.1 直言命題及其形式
3.2 類與存在假定
3.3 對當方陣的語義解釋
3.4 對當方陣推理
3.5 換質拉推量
3.6 三段論的格與式
3.7 三段論的有效性
3.8 三段論的規則與運用
習題
第四章 謂詞邏輯
4.1 個體詞與謂詞
4.2 量詞
4.3 關系命題
4.4 多個量詞
4.5 量詞的否定
4.6 真、可滿足與有效性
……
第五章 一階邏輯
第六章 思維與語言
附錄1 命題邏輯規則與方法
附錄2 謂詞邏輯規則與方法
附錄3 詞項邏輯規則與方法
附錄4 習題參考答案
主要參考文獻
索引
序
20世紀的最後一年—–2000年5月,清華大學哲學系正式恢復建系。作為復系後的重要舉措之一,“清華哲學教材系列”的編寫工作業已啟動。可以預見,在清華全體哲學同仁的辛勤努力下,未來清華大學的哲學教材建設,無論就規模還是就學術水平來說都將有一個質的提升。
從某種意義上講,大學教材是展示一個大學學術水平的重要窗口。從人文學科的性質來說,具有高水準的教材既是向學生進行系統人文教育的有效工具,又是編寫者學術思想個性的生動表達。談及這里,筆者不禁想起20世紀30年代清華大學的哲學教材編寫情形。1926年,清華大學成立哲學系,首任系主任是金岳霖。30年代是清華哲學的“黃金時代”,在一定意義上主導著中國的哲學風向。就教材建設來說,馮友蘭先生分別于1931年、1934年完成《中國哲學史》上、下冊,作為大學教材,為中國哲學史的學科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金岳霖先生于1936年出版的《邏輯》,是國內第一部系統介紹和討論邏輯學,包括形式邏輯和數理邏輯的著作,該書出版後多次再版,是20世紀上葉中國邏輯學研究的代表作。尤其是馮先生的《中國哲學史》,上起周秦,下至清季,鉤玄提要,條分縷析,其義理解說尤明白清晰,當時陳寅恪先生在為此書所作的審查報告中講︰“竊以此書取材謹嚴,持論精確,……今欲求一中國哲學史,能矯附會之惡習,而具了解之同情者,則馮君此作庶幾近之。”當時的清華大學哲學系在教學與科研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與傳統,這就是重視思維的邏輯訓練,強調對哲學理論的研究。後來,中國哲學界出現了一個以倡導“新實在論”著稱的“清華學派”,這也跟這種傳統與學風有很大關系。而馮先生的《中國哲學史》、金先生的《邏輯》更成為享譽中外的哲學教科書,潤澤了一代又一代的哲學後人。
歷經大半世紀滄桑之後,清華又迎來了哲學發展的契機。如何承傳先輩的人文薪火,復興清華哲學,是擺在我們目前不容回避的課題。環顧當今世界一流大學,無一不是文理平衡、充滿濃厚人文氣氛的大學。個中原因很明顯︰科學技術的空前迅猛發展,引發了新的人文社會問題,人類必須重新關注人的生存境遇,思考人文精神。也許我們必須在這種大的時代背景之下來思考清華的哲學發展。而從哲學教材建設的角度來說,我們更感受到這一課題的歷史和時代分量。如何在我們的教材中凸顯現代人文關懷,並將其有效地傳授給學生,為他們今後的人生插上人文的翅膀,這是我們“清華哲學教材系列”的編寫工作所著力思考的問題。馮友蘭先生在其《中國哲學簡史》中曾強調︰“學哲學的目的,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其用意也許就在于此。
哲學,按其本性說來是人類思想的批判反思維度和理想創造維度,它要激發人們的想像力、創造力和批判力,沖擊人們思維中的惰性、保守性和凝固性,使人們葆有鮮明的主體意識、自覺的反思態度和鮮活的創造精神。一句話——深化理論思維、提升人生境界——這是哲學教學所努力追求的基本目標。特別是在清華大學這樣的中國著名學府,有效地營造出一種洋溢科學精神與人文理想的學術環境,可能更具有一種示範性意義。富有寓意的是,1923年2月14日張君勱在清華大學作了題目為“人生觀”的學術演講,由此引發了中國現代史上著名的“科學與人生觀”大論戰,中國學術思想界通常稱之為“科玄論戰”。這場直接肇端于清華大學的論爭盡管是集中在“學理”層面展開的,而且歷時也很短暫,然而它似乎作為一種文化象征,預示了20世紀乃至今天中國文化實踐與發展的基本問題——如何彌合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鴻溝?
的確,科學與人文的融合是一世界性問題,它是人類市場經濟與工業化進程中必須認真面對的難題。人文精神,首先意味著一種為了人、關注人、理解人的思想情懷。人文精神體現了人類文化創造的價值和理想,是指向人的主體生命層面的終極關懷,這種關懷具體體現為對生命及個人獨特價值的尊重、對民族文化優秀傳統的關懷、對不同觀念(只要它具有可以說明的合理性)的寬容以及對群體合作生活的真誠態度,等等。而基于人文理念的人文關懷向現實生活的拓展,又必然昭示人文精神的科學向度——人生既應是充滿詩意的和美的,更應是理性的和科學的。人文教育,首先應是使一個社會、民族、人心健全的教育。倡導有科學精神的人文理想,賦予科學實踐以人文關懷,讓人類“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這將是每一個現代人所追求的生活理想。
……
從某種意義上講,大學教材是展示一個大學學術水平的重要窗口。從人文學科的性質來說,具有高水準的教材既是向學生進行系統人文教育的有效工具,又是編寫者學術思想個性的生動表達。談及這里,筆者不禁想起20世紀30年代清華大學的哲學教材編寫情形。1926年,清華大學成立哲學系,首任系主任是金岳霖。30年代是清華哲學的“黃金時代”,在一定意義上主導著中國的哲學風向。就教材建設來說,馮友蘭先生分別于1931年、1934年完成《中國哲學史》上、下冊,作為大學教材,為中國哲學史的學科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金岳霖先生于1936年出版的《邏輯》,是國內第一部系統介紹和討論邏輯學,包括形式邏輯和數理邏輯的著作,該書出版後多次再版,是20世紀上葉中國邏輯學研究的代表作。尤其是馮先生的《中國哲學史》,上起周秦,下至清季,鉤玄提要,條分縷析,其義理解說尤明白清晰,當時陳寅恪先生在為此書所作的審查報告中講︰“竊以此書取材謹嚴,持論精確,……今欲求一中國哲學史,能矯附會之惡習,而具了解之同情者,則馮君此作庶幾近之。”當時的清華大學哲學系在教學與科研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與傳統,這就是重視思維的邏輯訓練,強調對哲學理論的研究。後來,中國哲學界出現了一個以倡導“新實在論”著稱的“清華學派”,這也跟這種傳統與學風有很大關系。而馮先生的《中國哲學史》、金先生的《邏輯》更成為享譽中外的哲學教科書,潤澤了一代又一代的哲學後人。
歷經大半世紀滄桑之後,清華又迎來了哲學發展的契機。如何承傳先輩的人文薪火,復興清華哲學,是擺在我們目前不容回避的課題。環顧當今世界一流大學,無一不是文理平衡、充滿濃厚人文氣氛的大學。個中原因很明顯︰科學技術的空前迅猛發展,引發了新的人文社會問題,人類必須重新關注人的生存境遇,思考人文精神。也許我們必須在這種大的時代背景之下來思考清華的哲學發展。而從哲學教材建設的角度來說,我們更感受到這一課題的歷史和時代分量。如何在我們的教材中凸顯現代人文關懷,並將其有效地傳授給學生,為他們今後的人生插上人文的翅膀,這是我們“清華哲學教材系列”的編寫工作所著力思考的問題。馮友蘭先生在其《中國哲學簡史》中曾強調︰“學哲學的目的,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其用意也許就在于此。
哲學,按其本性說來是人類思想的批判反思維度和理想創造維度,它要激發人們的想像力、創造力和批判力,沖擊人們思維中的惰性、保守性和凝固性,使人們葆有鮮明的主體意識、自覺的反思態度和鮮活的創造精神。一句話——深化理論思維、提升人生境界——這是哲學教學所努力追求的基本目標。特別是在清華大學這樣的中國著名學府,有效地營造出一種洋溢科學精神與人文理想的學術環境,可能更具有一種示範性意義。富有寓意的是,1923年2月14日張君勱在清華大學作了題目為“人生觀”的學術演講,由此引發了中國現代史上著名的“科學與人生觀”大論戰,中國學術思想界通常稱之為“科玄論戰”。這場直接肇端于清華大學的論爭盡管是集中在“學理”層面展開的,而且歷時也很短暫,然而它似乎作為一種文化象征,預示了20世紀乃至今天中國文化實踐與發展的基本問題——如何彌合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鴻溝?
的確,科學與人文的融合是一世界性問題,它是人類市場經濟與工業化進程中必須認真面對的難題。人文精神,首先意味著一種為了人、關注人、理解人的思想情懷。人文精神體現了人類文化創造的價值和理想,是指向人的主體生命層面的終極關懷,這種關懷具體體現為對生命及個人獨特價值的尊重、對民族文化優秀傳統的關懷、對不同觀念(只要它具有可以說明的合理性)的寬容以及對群體合作生活的真誠態度,等等。而基于人文理念的人文關懷向現實生活的拓展,又必然昭示人文精神的科學向度——人生既應是充滿詩意的和美的,更應是理性的和科學的。人文教育,首先應是使一個社會、民族、人心健全的教育。倡導有科學精神的人文理想,賦予科學實踐以人文關懷,讓人類“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這將是每一個現代人所追求的生活理想。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