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郭沫若研究叢書》的一種,是一部試圖站在當代思想文化發展的視角上重新剖析郭沫若思想、藝術成就的著作,系作者多年的郭沫若研究的成果結晶,它包括郭沫若研究的區城文化視野、郭沫若研究的比較文化視野、郭沫若詩歌研究、郭沫若文化觀念研究、郭沫若研究學術建設問題等幾個大的方面,通過這樣的研究,希望建構起郭沫著研究的新的闡釋框架。
目錄
《郭沫若研究叢書》總序
創作論
《女神》與屈騷
中國詩文化的自由形態與自覺形態——郭沫若詩歌的文化闡釋
文化論
面對傳統的兩類中國知識分子——魯迅與郭沫若所接受的儒家文化之比較
來自巴蜀的反叛與先鋒——郭沫若與現代四川文學片論之一
青春的詩情與“年輕”的文化人——郭沫若及現代四川作家片論之二
巴蜀文化的20世紀體驗者——郭沫若與四川經典作家札記
郭沫若與中國20世紀學院派文化的分離
研討中國現代作家與鄉土文化的兩個問題——從郭沫若與鄉土文化所想到的
思潮與思維論
20世紀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潮輸入中國的幾個問題——兼及郭沫若與創造社
郭沫若、創造社與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
時空的自由與郭沫若的感受方式
學術史論
抗戰文化、抗戰文學與郭沫若研究
郭沫若研究二題
關于郭沫若與四川地域文學研究方法論的兩種思考
一、中國現代文學的巴蜀視野問題
二、巴蜀學派與當代批評——與毛迅對話
後記
創作論
《女神》與屈騷
中國詩文化的自由形態與自覺形態——郭沫若詩歌的文化闡釋
文化論
面對傳統的兩類中國知識分子——魯迅與郭沫若所接受的儒家文化之比較
來自巴蜀的反叛與先鋒——郭沫若與現代四川文學片論之一
青春的詩情與“年輕”的文化人——郭沫若及現代四川作家片論之二
巴蜀文化的20世紀體驗者——郭沫若與四川經典作家札記
郭沫若與中國20世紀學院派文化的分離
研討中國現代作家與鄉土文化的兩個問題——從郭沫若與鄉土文化所想到的
思潮與思維論
20世紀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潮輸入中國的幾個問題——兼及郭沫若與創造社
郭沫若、創造社與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
時空的自由與郭沫若的感受方式
學術史論
抗戰文化、抗戰文學與郭沫若研究
郭沫若研究二題
關于郭沫若與四川地域文學研究方法論的兩種思考
一、中國現代文學的巴蜀視野問題
二、巴蜀學派與當代批評——與毛迅對話
後記
序
郭沫若是中國現代少有的、具有世界性影響的、橫跨多學科的文化大家;而且,他“亦學亦政”,其後期還是國家領導人之一。他去世後,鄧小平贊譽他是繼魯迅之後的又一面文化旗幟。
魯迅與郭沫若堪稱現代中國文化“天幕”中的雙子星座,都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在某種意義上,郭沫若的潛在研究價值甚至有可能超過魯迅。
這是因為,首先,郭沫若涉足的學術領域比魯迅更為廣博。除文學之外,他還兼治歷史學、考古學和古文字學,而且均成績斐然,卓然成家。魯迅和郭沫若在20世紀中國文化史、中國學術史上,各有千秋,各有其不可替代的歷史地位。只不過由于郭沫若的治學範圍太寬,致使多數專業知識單一的研究者像瞎子摸象似的,僅能領受其部分華章,而難以感知其整體風采。
其次,郭沫若比魯迅多經歷了從抗日戰爭到“文化大革命”的40年歷史風雲,而且他是與政治聯系得最緊密的現代中國知識分子。他一生多次從戎、從政,他“改造世界”的興趣遠遠大于“解釋世界”。研究他,可以從一個側面見出現代中國復雜紛紜的歷史剪影。郭沫若留下的上千萬字的著述,都是他建構、闡釋、宣傳中國革命意識形態的記錄,憑借它們作為“以文證史”的文獻資料,構成了一個“郭沫若與 世紀中國”的大課題。
再次,郭沫若與魯迅各有不同的文化個性。如果說魯迅身上更多的具有值得知識分子效法的、讓人肅然起敬的“典範性”的話;那麼,在郭沫若身上則表現為“典範性與典型性的統一”。如果說魯迅身上更多的具有批判性的話;那麼,在郭沫若身上則表現為“批判性與建設性的統一”。如果說魯迅身上更多的表現為“獨立性”的話;那麼,在郭沫若身上則表現為“獨立性與順應性的統一”。魯迅與郭沫若之所以具有不同的文化個性,一個重要原因是︰魯迅一生主要生活在體制外,郭沫若後期則是體制中人。事實上,郭沫若後期的思想文字在當時是很有代表性的;他身上的典型性、建設性和順應性,其實都是上世紀50、60年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共性。當時中國知識分子在時代的感召下,自覺地向郭沫若看齊。所以,可以把郭沫若看作是當代知識分子的“精神鏡像”,研究他,不僅可以大致窺見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人生道路和心路歷程,而且對當下中國知識分子如何走向未來,如何進行精神重建,均不乏啟迪意義。
郭沫若身上的時代印記是極為鮮明的,時代的豐富性和復雜性造就了郭沫若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它們不僅豐富了郭沫若研究的內涵,同時也使郭沫若研究相當地具有挑戰性。
由于種種原因,目前郭沫若研究明顯落後于魯迅研究。作為郭老故里的專業郭沫若研究機構,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為了進一步深化郭沫若研究,拓展郭沫若研究,組織研究中心專兼職研究人員和全國郭沫若研究專家,圍繞中心重點課題開展研究,計劃編輯、出版這套“郭沫若研究叢書”,以此對郭沫若研究盡一份學術職責。
魯迅與郭沫若堪稱現代中國文化“天幕”中的雙子星座,都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在某種意義上,郭沫若的潛在研究價值甚至有可能超過魯迅。
這是因為,首先,郭沫若涉足的學術領域比魯迅更為廣博。除文學之外,他還兼治歷史學、考古學和古文字學,而且均成績斐然,卓然成家。魯迅和郭沫若在20世紀中國文化史、中國學術史上,各有千秋,各有其不可替代的歷史地位。只不過由于郭沫若的治學範圍太寬,致使多數專業知識單一的研究者像瞎子摸象似的,僅能領受其部分華章,而難以感知其整體風采。
其次,郭沫若比魯迅多經歷了從抗日戰爭到“文化大革命”的40年歷史風雲,而且他是與政治聯系得最緊密的現代中國知識分子。他一生多次從戎、從政,他“改造世界”的興趣遠遠大于“解釋世界”。研究他,可以從一個側面見出現代中國復雜紛紜的歷史剪影。郭沫若留下的上千萬字的著述,都是他建構、闡釋、宣傳中國革命意識形態的記錄,憑借它們作為“以文證史”的文獻資料,構成了一個“郭沫若與 世紀中國”的大課題。
再次,郭沫若與魯迅各有不同的文化個性。如果說魯迅身上更多的具有值得知識分子效法的、讓人肅然起敬的“典範性”的話;那麼,在郭沫若身上則表現為“典範性與典型性的統一”。如果說魯迅身上更多的具有批判性的話;那麼,在郭沫若身上則表現為“批判性與建設性的統一”。如果說魯迅身上更多的表現為“獨立性”的話;那麼,在郭沫若身上則表現為“獨立性與順應性的統一”。魯迅與郭沫若之所以具有不同的文化個性,一個重要原因是︰魯迅一生主要生活在體制外,郭沫若後期則是體制中人。事實上,郭沫若後期的思想文字在當時是很有代表性的;他身上的典型性、建設性和順應性,其實都是上世紀50、60年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共性。當時中國知識分子在時代的感召下,自覺地向郭沫若看齊。所以,可以把郭沫若看作是當代知識分子的“精神鏡像”,研究他,不僅可以大致窺見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人生道路和心路歷程,而且對當下中國知識分子如何走向未來,如何進行精神重建,均不乏啟迪意義。
郭沫若身上的時代印記是極為鮮明的,時代的豐富性和復雜性造就了郭沫若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它們不僅豐富了郭沫若研究的內涵,同時也使郭沫若研究相當地具有挑戰性。
由于種種原因,目前郭沫若研究明顯落後于魯迅研究。作為郭老故里的專業郭沫若研究機構,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為了進一步深化郭沫若研究,拓展郭沫若研究,組織研究中心專兼職研究人員和全國郭沫若研究專家,圍繞中心重點課題開展研究,計劃編輯、出版這套“郭沫若研究叢書”,以此對郭沫若研究盡一份學術職責。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