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對消費概念及其嬗變的深入剖析入手,構建了可持續消費的一般研究框架,在這一框架下,以系統的把握居民可持續消費行為影響因素為出發點,在已有的單一學科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構建了我國居民可持續消費行為的整合模型,並進行了實證檢驗。在一定程度上,為可持續消費理論分析及應用定量研究開辟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劉倩,祖籍黑龍江省鶴崗市。自2003年起師從南開大學李慧明教授從事環境經濟學的相關研究,2009年獲得理學博士學位。2009年7月進入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成為中央則經大學環境經濟研究所主要研究人員之一,並擔任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低碳經濟與城市發展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主要的研究方向為環境經濟學,生態經濟學。在The Cleanel
Production,《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等國內外環境經濟類核心期刊上發表了論文多篇。作為主要研究人員,參與了「我國生態文明戰略研究」和「基於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的循環經濟深入發展研究」兩項國家社科重大項目的研究工作及多項地方政府委托課題。
目錄
第1章 引論
1.1 研究背景及選題緣由
1.2 問題的提出
1.3 前期研究述評
1.4 本書的邏輯框架和結構安排
1.5 本書的研究方法
第2章 可持續消費的理論基石:消費概念及其嬗變
2.1 「消費」的基本內涵:物的消耗
2.2 消費由否定性「消耗」轉變為肯定性「消耗」
2.3 消費社會的消費:「關系」 的體系
2.4 「滿的世界」 的消費:對物的消耗的「回歸」
2.5 建構:消費概念的三維立面
2.6 界定:所謂消費問題
2.7 小結與思考
第3章 延伸與拓展:可持續消費
3.1 可持續消費的定義
3.2 可持續消費與綠色消費
3.3 廣義可持續消費主要特征
3.4 從生態效率到廣義效率
3.5 小結
第4章 我國居民消費對資源環境壓力的綜合分析
4.1 人口數量增長與消費水平提高對生態環境壓力的比較
4.2 居民消費對資源環境壓力的區域差異
4.3 討論
第5章 可持續消費行為影響因素模型研究
5.1 可持續消費行為
5.2 可持續消費行為影響因素及作用機制
5.3 理解可持續消費行為——模型研究的政策啟示
第6章 我國居民可持續消費行為影響因素實證研究——以天津市區居民為例
6.1 研究目標和技術路線
6.2 研究變量的選擇和模型初設
6.3 量表開發
6.4 實測數據收集和樣本概況
6.5 可持續消費行為模型的檢驗與相關數據分析
6.6 主要結論與啟示
第7章 推進我國可持續消費的基本路徑
7.1 以提高人的生活質量為首要和最終目標
7.2 以廣義效率為標准,提高經濟整體的運行效率
7.3 以公平性為標准,縮小城鄉、區域消費水平差距
7.4 可持續消費的優先領域
7.5 可持續消費的支撐體系
附件
參考文獻
後記
1.1 研究背景及選題緣由
1.2 問題的提出
1.3 前期研究述評
1.4 本書的邏輯框架和結構安排
1.5 本書的研究方法
第2章 可持續消費的理論基石:消費概念及其嬗變
2.1 「消費」的基本內涵:物的消耗
2.2 消費由否定性「消耗」轉變為肯定性「消耗」
2.3 消費社會的消費:「關系」 的體系
2.4 「滿的世界」 的消費:對物的消耗的「回歸」
2.5 建構:消費概念的三維立面
2.6 界定:所謂消費問題
2.7 小結與思考
第3章 延伸與拓展:可持續消費
3.1 可持續消費的定義
3.2 可持續消費與綠色消費
3.3 廣義可持續消費主要特征
3.4 從生態效率到廣義效率
3.5 小結
第4章 我國居民消費對資源環境壓力的綜合分析
4.1 人口數量增長與消費水平提高對生態環境壓力的比較
4.2 居民消費對資源環境壓力的區域差異
4.3 討論
第5章 可持續消費行為影響因素模型研究
5.1 可持續消費行為
5.2 可持續消費行為影響因素及作用機制
5.3 理解可持續消費行為——模型研究的政策啟示
第6章 我國居民可持續消費行為影響因素實證研究——以天津市區居民為例
6.1 研究目標和技術路線
6.2 研究變量的選擇和模型初設
6.3 量表開發
6.4 實測數據收集和樣本概況
6.5 可持續消費行為模型的檢驗與相關數據分析
6.6 主要結論與啟示
第7章 推進我國可持續消費的基本路徑
7.1 以提高人的生活質量為首要和最終目標
7.2 以廣義效率為標准,提高經濟整體的運行效率
7.3 以公平性為標准,縮小城鄉、區域消費水平差距
7.4 可持續消費的優先領域
7.5 可持續消費的支撐體系
附件
參考文獻
後記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