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是一個開放的中國,開放的中國不僅要“知己”,也要“知彼”,要了解中國以外的整個世界。《中國一東盟研究叢書》就是中國人了解世界的一個重要部分——東南亞地區的一個窗口。
“東南亞”是一個特定的地理概念,出現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古當時,同盟國為了加強對南太平洋反法西斯戰爭的統一協調與指揮,設立了“東南亞盟軍司令部”,統轄範圍包括南太平洋群島和中南半島陸地的廣大地區。
1967年8月,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泰國4國外長和馬來西亞副總理在曼谷舉行會議,發表了《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告東盟成立。到1999年,文萊、越南、緬甸、老撾、柬埔寨先後加人東盟。至此,東南亞10國全部成為東盟成員。2000年,東帝汶經全民公決從印度尼西亞獨立出來,成為東南亞最年輕的國家。目前,東帝汶尚未加入東盟。
中國人過去稱東南亞地區為“南洋”。鴉片戰爭以後至新中國成立以前,許多中國人特別是沿海地區的中國人背井離鄉,漂洋過海,遠赴南洋謀生和發展,俗稱“走茼洋”。這是較早走向世界、僑居海外的一部分中國人,東南亞地區也成為世界上華人華僑最集中居住的地區之一。他們給東南亞地區帶去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先進技術,也使許多新鮮事物傳入中國,如玉米、紅薯、煙草等農作物就是通過華僑從東南亞傳入中國的。
在古代,中國人就把關注的目光投向東南亞地區,特別是宋代以後,隨著中國航海技術的提高和指南針的發明!中圄人探索南洋的勇氣和信心倍增。到明代時,鄭和的龐大船隊就多次穿行在洶涌澎湃的南洋海域,並經由南洋走向更遙遠的西洋,戚為人類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古代中國人在探索東南亞的過程中,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歷史記錄,如元代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真實地記載了13世紀束埔寨及臨近地區的概況,至今仍然被東南亞研究者廣為引用。鄭和航海的隨行官員馬歡的《瀛涯勝覽》、費信的《星槎勝覽》、鞏珍的《西洋番國志》等,生動地記述了沿途各國的山水勝景和風主人惰,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中圄古代的26部官修正史中,每一部都或多或少地記錄了有關東南亞的情況。這些典籍表明,自古以來中國與東南亞地區就有著十分密切的往來與交流。
進人21世紀以後,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浪潮的影響下,中國與東南亞的經貿往來日趨活躍與頻繁。中國奉行睦鄰友好的和平外交政策,得到了周邊國家的信任與舍作。2002年11月,中國與東盟十國政府首腦在柬埔寨苜都金邊簽署了《中國一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梨協議》,擁有17億人口的“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正式啟動。為配含和推進自由貿易區建設的進程,中國政府總理溫家寶在第七次“10+1”領導人會議上建議︰從2004年起每年在廣西南寧市舉辦“中國一東盟博覽會”。這一建議得到東盟各圈的一致贊同和普遍歡迎。這是中國與東盟關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舉 ,標志著中國與東盟政治與經貿關系又掀開了新的一頁!
正是基于這一國際性大背景,廣西民族大學中國一東盟研究中心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決定策劃出版一套《中國一東盟研究叢書》。這套叢書以開闊的視野與開放的姿態,匯集各個領域專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並注學術上的價值與創新性,以有別于一般的知識性讀物或資料匯編。我們祈望,在東南亞及跨境研究方面,本叢書能煥發出自己獨特的學術光彩!
容本鎮 2006年7月16日于南寧相思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