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的博士論文,比較完整地保持了博士論文的原貌,本書努力在三個方面表達自己的觀點:第一,系統考察學習方式與知識觀之間的內在聯系。教育歷史實踐業已表明,只有在參與者。知識觀取代旁觀者知識觀之后,學習方式才獲得從接受學習向體驗學習轉換的可能。第二,在考察知識觀的源頭時,本研究發現旁觀者知識觀源於古希臘自然哲學家所追求的「一切是一」的理性沉思。這種「一切是一」的認識方式把。變幻奠測的自然和世界歸結為萬變不離其宗的「先在本質」。在旁觀者知識現的影響下,古希臘的自由教育、近代教育以及后來的「有意義接受學習」,甚至布魯納所倡導的發現學習,都屬於「接受學習」的范疇。第三,對參與者知識觀的發生與發展歷程的考察發現,參與者知識觀始於對「先在本質」的拒絕。對「先在本質」的拋棄表面看只是轉換了對自然界的描寫,實際上它帶來的是作為認識者的「人」的解放。
目錄
第一部分 旁觀者知識觀視野中的接受學習
第一章 旁觀者知識觀的肇始
一、人對「本質」的靜觀
(一)前蘇格拉底時代對「本質」的叩問與棄絕
(二)蘇格拉底等人對「本質」的重新追求
(三)蘇格拉底的提問方式及其迷失
二、知識對日常生活的放逐
(一)遠離公共生活的蘇格拉底
(二)崇尚理性而反對詩人的柏拉圖
(三)亞里士多德的「邏輯」知識對情感的再次過濾
三、知識與行動分立:理智的沉思
第二章 旁觀者知識觀的流行
一、與個人無關的機械決定論
(一)「簡單規則」作為另一種「本質」
(二)旁觀「簡單規則」的后果
二、為機械決定論留下地盤的二元論
第三章 旁觀者知識觀中的「接受學習」
一、古希臘自由教育中的「接受學習」
(一)「發展理性」:對先在本質的接受
(二)指向「發展理性」的自由藝術課程
二、近代教育中對科學知識的「接受」
(一)課程內容對「接受學習」的支持
(二)課程編制中的目標模式對「接受學習」的鎖定
(三)課程實施中對學生的遺忘
三、現代教育中的接受與發現:殊途同歸
(一)「發現學習」中的接受性質
(二)「有意義接受學習」的悖論
(三)發現學習與接受學習的「共識」
第二部分 參與者知識觀視野中的體驗學習
第四章 參與者知識觀的意見
一、「先在本質」的幻滅
二、不同的「視角」看到不同的知識圖景
三、從「靜觀」轉向「對話」
第五章 走向「體驗學習」
一、不確定性中的「確定性尋求」
(一)在「變化」中求知
(二)面向復雜本身
(三)參與知識的建構
二、確定性尋求中超越「細節教育」
(一)知識的「隱性之維」
(二)附帶知覺:隱性知識的運作方式
(三)知識的不可教性
三、確定性尋求中的「熱情求知」
(一)「求知興趣」
(二)「求知信仰」
四、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學習方式轉變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附錄1:解讀「研究性學習」
附錄2:「發現學習」的秘密
附錄3:「有效教學論」的理想
附錄4:自由教育的傳統及其流變
第一章 旁觀者知識觀的肇始
一、人對「本質」的靜觀
(一)前蘇格拉底時代對「本質」的叩問與棄絕
(二)蘇格拉底等人對「本質」的重新追求
(三)蘇格拉底的提問方式及其迷失
二、知識對日常生活的放逐
(一)遠離公共生活的蘇格拉底
(二)崇尚理性而反對詩人的柏拉圖
(三)亞里士多德的「邏輯」知識對情感的再次過濾
三、知識與行動分立:理智的沉思
第二章 旁觀者知識觀的流行
一、與個人無關的機械決定論
(一)「簡單規則」作為另一種「本質」
(二)旁觀「簡單規則」的后果
二、為機械決定論留下地盤的二元論
第三章 旁觀者知識觀中的「接受學習」
一、古希臘自由教育中的「接受學習」
(一)「發展理性」:對先在本質的接受
(二)指向「發展理性」的自由藝術課程
二、近代教育中對科學知識的「接受」
(一)課程內容對「接受學習」的支持
(二)課程編制中的目標模式對「接受學習」的鎖定
(三)課程實施中對學生的遺忘
三、現代教育中的接受與發現:殊途同歸
(一)「發現學習」中的接受性質
(二)「有意義接受學習」的悖論
(三)發現學習與接受學習的「共識」
第二部分 參與者知識觀視野中的體驗學習
第四章 參與者知識觀的意見
一、「先在本質」的幻滅
二、不同的「視角」看到不同的知識圖景
三、從「靜觀」轉向「對話」
第五章 走向「體驗學習」
一、不確定性中的「確定性尋求」
(一)在「變化」中求知
(二)面向復雜本身
(三)參與知識的建構
二、確定性尋求中超越「細節教育」
(一)知識的「隱性之維」
(二)附帶知覺:隱性知識的運作方式
(三)知識的不可教性
三、確定性尋求中的「熱情求知」
(一)「求知興趣」
(二)「求知信仰」
四、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學習方式轉變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附錄1:解讀「研究性學習」
附錄2:「發現學習」的秘密
附錄3:「有效教學論」的理想
附錄4:自由教育的傳統及其流變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