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胡在民族器樂史上有著十分顯著的地位,特別是在明末清初隨著梆子腔的興起曾格外引人矚目。後來又成為許多地方戲曲音樂的領奏或主奏樂器,如︰評劇、呂劇、豫劇、晉劇、蒲劇、秦腔、碗碗腔以及河北梆子、東北二人轉、蘭州隴東道情、陝北道情等,均離不開板胡。
它的歷史雖沒有數千年那麼悠久,但應用如此廣泛,幾乎覆蓋了大部分地方戲曲劇種,可見它那鮮明獨到的特色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二十世紀中後期,隨著民族器樂藝術的飛躍發展,板胡走上了音樂會的舞台,不僅僅局限于伴奏地位而成為獨奏樂器。同時也產生了一批獨奏作品和板胡藝術的代表人物。如︰《秦腔牌子曲》(郭富團編曲)、《花梆子》(閆紹一編曲)、《紅軍哥哥回來了》(張長城、原野編曲)、《大起板》(何彬編曲)、《燈節》(白潔、戚仁發曲)等作品以及以劉明源、張長城、原野為代表的一批著名板胡演奏家。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種種原因,隨著民樂創作多元化的發展,相比較而言,板胡的新作品不多,優秀作品更為罕見,發展略顯滯後趨勢。在海內外音樂會舞台上,在展演、比賽等場合,演奏的仍然是一些老曲目,板胡界內、界外幾乎異口同聲地呼喚板胡新作品問世。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二○○九年六月“香港胡琴藝術節——名家與經典”音樂會上首演了沈誠、張曉峰作曲的板胡協奏曲《撼庭秋》(由板胡演奏家、作曲家沈誠先生獨奏,香港中樂團協奏、閻惠昌藝術’總監執棒),引起了專家和廣大觀眾的熱情關注,大獲好評。人民音樂出版社也高度重視這部新作決定出版’總譜。從完稿、首演到出版,周期不到一年就有如此碩果,令人備感興奮和激動。
這部作品是根據北宋晏殊所作的宋詞《撼庭秋》的意境而創作的。
“別來音信千里。悵此情難寄。碧紗秋月,梧桐夜雨,幾回無寐。樓高目斷,天遙雲暗,只堪憔悴。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這種深情,蒼涼、遒勁、意遠,扣人心弦。
首先,這部板胡作品以陝西和西部地區民間音樂元素為素材並作了頗有新意的充分發揮,緊緊圍繞詞意的核心內容,突出在一個“情”字上下工夫,以情感人並作了情真意切的深入描繪。不難看出作者的創作思維是很“現代”的。在作品中許多結構元素都突出一個“新”,無論是音樂語言的風格或是新穎的節奏織體以及板胡與樂隊多聲部復調的對比穿插,都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印象。尤其是在探索板胡藝術在現代民族器樂發展中如何突破和創新,做出了可貴的實驗。作品賦予板胡更加多樣的技術手段和豐富多彩的表現能力,創造了既保持傳統特色又符合時代審美需求的板胡音樂新語境,拓展了板胡更為廣闊的藝術表現空間。
其次,這部作品在板胡演奏技法上大膽突破。板胡獨奏部分無論是快板或慢板均有許多有難度的技術片段,由于近關系移調頻繁的變化和遠關系臨時離調而產生的大量變化音,導致許多音程關系按傳統演奏習慣是無法演繹的。這種寫法推動了技法創新,使板胡藝術向更“現代”的“台階”邁出了可喜的一大步。“華彩段”也緊貼主題中的一個“情”字,令人感悟到表達的是鄉愁、鄉情、思念而不是為了炫耀而炫技。寬闊的音域、高難度的快弓加之“繞手”的臨時變化音等,無疑都是對技法創新作深人思考的結果,是對板胡演奏技法最實際的新貢獻。
縱觀整個作品,大氣、開闊,具有一種不言而喻的厚重感。全曲長達十五分鐘,大起大落、跌宕起伏,如此浩大的篇幅從樂隊配器色彩的豐富變化到獨奏板胡與樂隊錯落有致的“對話”和融合,毫無冗長、拖沓之感,這種藝術效果是很難得的。 。瀋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協奏曲打破了歐洲幾百年快板—如歌似的慢板一急板三個樂章的協奏曲模式,而是注重內容的傾訴,形式服從內容。實際上這部作品亦可劃分為三大段落︰快板引子、敘事性的慢板t快板到急板一激情的廣板、華彩段、再現主題、漸弱結尾。這樣的陳述是在解讀宋詞《撼庭秋》,而不是“削足適履”、生搬硬套,這是中國作曲家按中國模式創作的中國民樂作品。
總之,這是一部以創新思維構思的、充滿新意的大型民樂作品,是一部充滿深情、用真摯的心靈感受譜寫的板胡新篇章,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最具有說服力的實際貢獻。
序
中國民族(傳統)音樂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歷代文人雅士、民間藝人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音樂文化遺產。它種類繁多,積澱豐厚,成為中華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也是世界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民族音樂長期以來主要以口傳心授的模式,在民間、宮廷、宗教和文人群體中傳承。進人20世紀後,整個中國社會進行變革,民族音樂的生存環境也產生了巨大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尤其是高等專業藝術院校,已經成為傳承、發展民族音樂的一個重要載體。高校音樂藝術院校的民族音樂教學建設,要落實在課程建設上。在它的背後,需要一整套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尤其是系統的教材來支撐,並且通過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才能構建音樂教學體系,使得民族音樂在高校乃至更廣的範圍內推廣。
中國音樂學院作為國內唯一一所專門從事民族音樂教學和科研的高等音樂學府,肩負著振興民族音樂、推動“中國民族音樂教育體系”建設的歷史重任。在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之際,我們編纂了這套《中國音樂學院科研與教學系列叢書》,包括音樂學、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民族器樂、民族聲樂等方面的研究、創作成果和教材,向學界陸續推出。例如,作為先期工程的民族器樂教材部分,由中國音樂學院國樂系的教授、副教授們結合自身多年教學實踐和心得積累,通過廣泛調研、協同攻關完成。與以往的民族器樂教材相比,這些教材更加注重規範化和系統性。民族器樂的演奏需要嫻熟、嚴謹的技術訓練作為支撐,書中收人的樂曲主要為練習曲或技術訓練作品,可以集中解決民族器樂演奏中的技巧訓練問題。無論是笛子、嗩吶、三弦,還是打擊樂專業的學生,通過該教材的系統學習與訓練,能夠基本解決該專業樂器的主要技術問題。這無疑可以進一步完善民族器樂循序漸進的科學訓練方法。
另外,強調原創性也是該套叢書的突出特點,書中所使用的實例大部分由作者創作。這些作品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其多為叢書作者常年教學、演奏心血的結晶,有著很高的學術性和實用價值。
高等藝術院校作為專門培養“高精尖”音樂人才的場所,在全國音樂藝術教育領域起著引領作用。我們希望這套《中國音樂學院科研與教學系列叢書》,能夠為高校民族音樂的傳承、教學、傳播和發展注人新的活力,能夠為“中國民族音樂教育體系”的探索和建立貢獻出一份力量。
民族音樂長期以來主要以口傳心授的模式,在民間、宮廷、宗教和文人群體中傳承。進人20世紀後,整個中國社會進行變革,民族音樂的生存環境也產生了巨大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尤其是高等專業藝術院校,已經成為傳承、發展民族音樂的一個重要載體。高校音樂藝術院校的民族音樂教學建設,要落實在課程建設上。在它的背後,需要一整套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尤其是系統的教材來支撐,並且通過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才能構建音樂教學體系,使得民族音樂在高校乃至更廣的範圍內推廣。
中國音樂學院作為國內唯一一所專門從事民族音樂教學和科研的高等音樂學府,肩負著振興民族音樂、推動“中國民族音樂教育體系”建設的歷史重任。在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之際,我們編纂了這套《中國音樂學院科研與教學系列叢書》,包括音樂學、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民族器樂、民族聲樂等方面的研究、創作成果和教材,向學界陸續推出。例如,作為先期工程的民族器樂教材部分,由中國音樂學院國樂系的教授、副教授們結合自身多年教學實踐和心得積累,通過廣泛調研、協同攻關完成。與以往的民族器樂教材相比,這些教材更加注重規範化和系統性。民族器樂的演奏需要嫻熟、嚴謹的技術訓練作為支撐,書中收人的樂曲主要為練習曲或技術訓練作品,可以集中解決民族器樂演奏中的技巧訓練問題。無論是笛子、嗩吶、三弦,還是打擊樂專業的學生,通過該教材的系統學習與訓練,能夠基本解決該專業樂器的主要技術問題。這無疑可以進一步完善民族器樂循序漸進的科學訓練方法。
另外,強調原創性也是該套叢書的突出特點,書中所使用的實例大部分由作者創作。這些作品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其多為叢書作者常年教學、演奏心血的結晶,有著很高的學術性和實用價值。
高等藝術院校作為專門培養“高精尖”音樂人才的場所,在全國音樂藝術教育領域起著引領作用。我們希望這套《中國音樂學院科研與教學系列叢書》,能夠為高校民族音樂的傳承、教學、傳播和發展注人新的活力,能夠為“中國民族音樂教育體系”的探索和建立貢獻出一份力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