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是一條被嚴重污染的河,是一條被束縛了自由的河,是一條充滿人文色彩與神文意蘊的河,是一條屢受欺凌與打壓的河,是一條藝術的河、軍事的河、悲壯的河┅┅自然的淮河,清澈過,碧藍過,甘甜過,美麗過;現實的淮河,卻流淌著無盡的憂患!人文的淮河,紛飛的戰火、剽疾的民風、繁盛的經濟、斑讕的藝術,曾譜出壯闊起伏的旋律;當今的淮域,卻精彩已經遠去,輝煌只是回憶!太沉重的自然變遷與太驚悚的人文警勵,這就是淮河┅┅
胡阿祥,1963年生,安徽桐城人。文學博士,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職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唐代文學學會韓愈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江蘇省六朝史研究會會長。主要從事歷史地理與中國古代文史研究。出版專著及各類大小冊子20多種,發表論文與長短消閑文字300余篇,主編叢書多部。
張文華,1975年生,陝西靖邊人。歷史學博士,淮陰師范學院歷史文化旅游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與中國歷史地理的教學與研究。
葛劍雄,祖籍浙江紹興,1945年12月出生於浙江湖州,史學博士。現任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特聘教授,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市歷史學會副會長等。從事歷史地理、中國史、人口史、移民史等方面研究,著有《中國移民史》(第一、二卷)、《中國人口史》(第一卷)、《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等著作。
目錄
序 葛劍雄
引言:淮河,你是一條怎樣的河?
千里走淮河
千里淮河源何在?
游走於跌宕的山谷:淮河上游
跑步在坦盪的平原:淮河中游
與長江攜手:說不清楚的淮河下游
俯瞰淮河流域
淮河在哭泣
俱往矣,清洌甘飴的淮水
民謠與民謠的解讀
守着淮河沒水吃
「吃人溝」與「癌症村」
流域的意義
淮河呼喚自由
大自然的寵兒
「逆天地之心」:浮山堰
巨構還是鎖鏈:堤庫壩閘與行蓄洪區
淮河的文明初曙
遠去的幽靈:無支祁
神人之際:禹媧治水的歷史真相
淮域民風民性與經濟變遷
淮域:文化視野下的意義
剽疾果敢:淮域民風民性
從繁盛到凋敞:淮域經濟變遷
瞬間看淮河
黃河奪淮
泗州淹沒
「淮上三花」,色彩斑讕
淮上花鼓燈
鳳陽花鼓
衛調花鼓戲
淮河的人文意義
南北軍事與政治的分界線:淮河的戰略地位
沿淮重鎮要地
在華夷與南北之間:千里長淮的文化意蘊
結語:關於「淮河文化」的討論
主要參考書目
后記
引言:淮河,你是一條怎樣的河?
千里走淮河
千里淮河源何在?
游走於跌宕的山谷:淮河上游
跑步在坦盪的平原:淮河中游
與長江攜手:說不清楚的淮河下游
俯瞰淮河流域
淮河在哭泣
俱往矣,清洌甘飴的淮水
民謠與民謠的解讀
守着淮河沒水吃
「吃人溝」與「癌症村」
流域的意義
淮河呼喚自由
大自然的寵兒
「逆天地之心」:浮山堰
巨構還是鎖鏈:堤庫壩閘與行蓄洪區
淮河的文明初曙
遠去的幽靈:無支祁
神人之際:禹媧治水的歷史真相
淮域民風民性與經濟變遷
淮域:文化視野下的意義
剽疾果敢:淮域民風民性
從繁盛到凋敞:淮域經濟變遷
瞬間看淮河
黃河奪淮
泗州淹沒
「淮上三花」,色彩斑讕
淮上花鼓燈
鳳陽花鼓
衛調花鼓戲
淮河的人文意義
南北軍事與政治的分界線:淮河的戰略地位
沿淮重鎮要地
在華夷與南北之間:千里長淮的文化意蘊
結語:關於「淮河文化」的討論
主要參考書目
后記
序
我生在江南水鄉,從小就離不開河水。那時,家里喝的用的水是河里打來的,淘米、洗菜、洗衣、洗馬桶都在河里,出門不到百米就得過橋,上小學的路上要過三座橋。鎮上雖然已通公路,但主要的交通工具還是靠人力搖櫓撐篙的木船。鎮上的主要街道鄱傍河而建,白天都停滿了大大小小的船只。其中最多的是客貨混裝的「航船」,早上從鄉村某地搖往鎮上,下午返回。家里在清明節上墳(掃墓),或去鄉下吃喜酒,都是搭乘航船。即使是在夜晚,或在冷僻的小河上,偶然也會聽到咿呀的搖櫓聲。鎮邊的河上還停著一些漁船,漁民大多住在船上,被稱為「船上人」。有的小漁船會沿河而行,賣新鮮魚蝦。除了各種魚蝦蟹外,還有菱、蓮蓬、藕、蒓菜、螺螄,一般都很便宜。當時有一種說法,「一百元(舊幣,相當於1分人民幣)可以買一碗葷萊」,因為螺螄只要1分錢1斤。河水也給我們帶來恐懼,每年夏天,長拳都要告誠或禁止小孩到河里去游泳,幾乎少不了有人溺水身亡的傳聞。所以一個人到河邊時會很害怕,據說「落水鬼」會出來找替身。
1950年舂節,父親帶我回紹興原籍,從南潯鎮乘輪船去杭州。當我與岸上的親人揮手告別時,突然發現他們飛快地後退,岸上的房屋和樹木也一起在後退,接著是一痤座橋、一條條河,而輪船兩旁的河是那麽長,直到當天傍晚船停在杭州,河還沒有盡頭。這是我第一次通過河流離開家鄉,看到外面的世界。1957年夏天,我又乘著輪船迸入黃浦江和蘇州河,在第二天清晨到達上海。在以後的40多年間,我有機會遍歷中國的大江大河,也看到了世界一些大河。其中印象特別深的是,1986年在美圖潞密西西比河,1990年乘火車橫跨蘇聯、歐洲期間經歷的大河,2000年在空中俯瞰亞馬孫河,2003年溯尼羅河直到青尼羅河的源頭。還有在南極喬治王島上那些元名小河——昨天還是冰下的汨汩潛流,今天已成湍急的小河,只能涉水而過,明天可能又會被冰雪所覆蓋。
我與河流有與生俱采的緣分,但真正重視河流的作用還是在進入歷史地理研究領域之後。在探索文明的源流時,誰也不能無視河流的作用,這種作用在人類文明之初,往往是決定性的,無可替代的。尼羅河、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恆河、黃河、長江,都孕育過偉大的文明,都是今天世界文明的重要源頭。我們圍然可以在河流流域以外的地方發現早期文明,但只有彤成於河流流域的文明才有可能壯大發展成為在時間、空間上都具有重大影響的文明。一條大河,從源頭到河口,一般都流經高原、山脈、丘陵、平原,滋養了森林、草原和各種動植物,不可避免的水土流失和河水泛濫還造成了沖積平原和肥沃的土壤。先民無論是從事采集、農耕、養殖,還是從事狩獵、畜牧,都能在河流旁獲得合適的場所。充足的水源使人們可以聚居,形成聚落,發展為城市。河流不僅為人類提供了生活和生產所必須的水源和物資,而且也是人類遷移的主要通道。高山密林往往能將人類阻隔,但河流卻能穿越峽谷或荒漠迸入另一個谷地,為人們找到新的開拓空間。特別是在生產力低下、地理知識貧乏的年代,要在榛莽未辟、禽獸出沒或荒無人姻、寸草不生的陸地上作長途遷移是相當困難的,順河流而下卻要方便得多,並且不會迷失方向,便於保持與原地的聯系,是人類拓展生存空間最有效的手段。溯流而上也不失為一種可行的選擇,往往是一個群體、一種文明從下游向中游、上游延伸的主要途徑。匯入海洋的河流為人類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天地,在內海和近海地區更是知此。
非洲的東非大裂谷是公認的人類主要發祥地,(那里形瑛胛繁衍的人類之所以能分布到世界大多數地方,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尼羅河的存在。塞本南北向的尼羅河受地球引力的影響較小,河流順宣,水勢平緩,成為早期人類外遷的天然途徑。由尼羅河進入地中海舌,叉能在較短的距離內到達沿岸各地,再遷往歐洲、亞洲其他地方。歪尼羅河下游和地中海沿岸,埃及、巴比倫、亞述、腓尼基、希礱、霧毛等多種文明交相輝映,令世界其他地區望塵莫及。尼羅河三角洲每年泛溢留下的沃土,構成古埃及農業生產的基礎,支撐了綿延數干年的埃及、希臘、羅馬、拜占庭、伊斯蘭文明。
黃河在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起著無可替代的、最重要的作用。盡管考古發現已經證明,古代文明如滿天星斗,遍布中國各地,但這些文明大多沒有延續到今天,不是中斷了,遷移了,消失了,就是被來自黃河流域的文明所融合,所替代,或者影響范圍有限,發展程度不高。這是由於形成和發展於黃河中下游的文明具有巨大的優勢,較早成為中華文明的主體。而這一優勢的物質基礎正是黃河中下游的特殊地理條件——黃河沖積平原最適合早期的農耕,當時氣候溫和濕潤,黃河及其支流水量充沛,使華夏諸族得以擁有東亞最大的農業區,形成了最發達的文化。
當然,河流總會決溢泛濫,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水上運輸也有風濤之虞,免不了會有人葬身魚腹。各個民族幾乎都有洪水、水神、治水英雄的古老傳說,還有大量防洪、治水的歷史記載。在水網地帶生活的先民形成「披發文身」的習俗,原因之一就是為了阻嚇水禽,保障自身的安全。大禹治水,西漢的賈讓提出「治河三策」,東漢初王景治河,北宋時河工高超堵口合龍,元朝賈魯治河,明朝潘季馴實行「束水攻沙」,清朝靳輔、陳璜治河,在黃河史上留下了重要篇章。另一方面,就像尼羅河每年的泛濫給埃及農民帶來下一年的豐收一樣,黃河挾帶的泥沙也是兩岸大量農田的基礎。在人口稀少的古代,黃河下游沒有堤岸約束,河道擺動,泛濫無常,先民也相應采用休耕輪作,充分利用淤泥形成的肥力。
河流因所處地勢地彤、地質地貌、流經地域、流速流量、河道河末等諸方面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景觀、河性、水情,造就了干姿百態的自然風光和姜富多彩的人文現象。世界上找不到兩條完全相司的河流,同土條河流的不同流域或河段也各有特色。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養成了一方的風俗文化。
文明因河流孕育,受河流滋養,隨河流流淌,與河流共存。
受惠於河流的人類離不開河流,應該與河流和諧相處。
這就是我們要出版這套記錄和贊美河流的書的原因,也是我要吾上這些話的原因。
1950年舂節,父親帶我回紹興原籍,從南潯鎮乘輪船去杭州。當我與岸上的親人揮手告別時,突然發現他們飛快地後退,岸上的房屋和樹木也一起在後退,接著是一痤座橋、一條條河,而輪船兩旁的河是那麽長,直到當天傍晚船停在杭州,河還沒有盡頭。這是我第一次通過河流離開家鄉,看到外面的世界。1957年夏天,我又乘著輪船迸入黃浦江和蘇州河,在第二天清晨到達上海。在以後的40多年間,我有機會遍歷中國的大江大河,也看到了世界一些大河。其中印象特別深的是,1986年在美圖潞密西西比河,1990年乘火車橫跨蘇聯、歐洲期間經歷的大河,2000年在空中俯瞰亞馬孫河,2003年溯尼羅河直到青尼羅河的源頭。還有在南極喬治王島上那些元名小河——昨天還是冰下的汨汩潛流,今天已成湍急的小河,只能涉水而過,明天可能又會被冰雪所覆蓋。
我與河流有與生俱采的緣分,但真正重視河流的作用還是在進入歷史地理研究領域之後。在探索文明的源流時,誰也不能無視河流的作用,這種作用在人類文明之初,往往是決定性的,無可替代的。尼羅河、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恆河、黃河、長江,都孕育過偉大的文明,都是今天世界文明的重要源頭。我們圍然可以在河流流域以外的地方發現早期文明,但只有彤成於河流流域的文明才有可能壯大發展成為在時間、空間上都具有重大影響的文明。一條大河,從源頭到河口,一般都流經高原、山脈、丘陵、平原,滋養了森林、草原和各種動植物,不可避免的水土流失和河水泛濫還造成了沖積平原和肥沃的土壤。先民無論是從事采集、農耕、養殖,還是從事狩獵、畜牧,都能在河流旁獲得合適的場所。充足的水源使人們可以聚居,形成聚落,發展為城市。河流不僅為人類提供了生活和生產所必須的水源和物資,而且也是人類遷移的主要通道。高山密林往往能將人類阻隔,但河流卻能穿越峽谷或荒漠迸入另一個谷地,為人們找到新的開拓空間。特別是在生產力低下、地理知識貧乏的年代,要在榛莽未辟、禽獸出沒或荒無人姻、寸草不生的陸地上作長途遷移是相當困難的,順河流而下卻要方便得多,並且不會迷失方向,便於保持與原地的聯系,是人類拓展生存空間最有效的手段。溯流而上也不失為一種可行的選擇,往往是一個群體、一種文明從下游向中游、上游延伸的主要途徑。匯入海洋的河流為人類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天地,在內海和近海地區更是知此。
非洲的東非大裂谷是公認的人類主要發祥地,(那里形瑛胛繁衍的人類之所以能分布到世界大多數地方,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尼羅河的存在。塞本南北向的尼羅河受地球引力的影響較小,河流順宣,水勢平緩,成為早期人類外遷的天然途徑。由尼羅河進入地中海舌,叉能在較短的距離內到達沿岸各地,再遷往歐洲、亞洲其他地方。歪尼羅河下游和地中海沿岸,埃及、巴比倫、亞述、腓尼基、希礱、霧毛等多種文明交相輝映,令世界其他地區望塵莫及。尼羅河三角洲每年泛溢留下的沃土,構成古埃及農業生產的基礎,支撐了綿延數干年的埃及、希臘、羅馬、拜占庭、伊斯蘭文明。
黃河在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起著無可替代的、最重要的作用。盡管考古發現已經證明,古代文明如滿天星斗,遍布中國各地,但這些文明大多沒有延續到今天,不是中斷了,遷移了,消失了,就是被來自黃河流域的文明所融合,所替代,或者影響范圍有限,發展程度不高。這是由於形成和發展於黃河中下游的文明具有巨大的優勢,較早成為中華文明的主體。而這一優勢的物質基礎正是黃河中下游的特殊地理條件——黃河沖積平原最適合早期的農耕,當時氣候溫和濕潤,黃河及其支流水量充沛,使華夏諸族得以擁有東亞最大的農業區,形成了最發達的文化。
當然,河流總會決溢泛濫,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水上運輸也有風濤之虞,免不了會有人葬身魚腹。各個民族幾乎都有洪水、水神、治水英雄的古老傳說,還有大量防洪、治水的歷史記載。在水網地帶生活的先民形成「披發文身」的習俗,原因之一就是為了阻嚇水禽,保障自身的安全。大禹治水,西漢的賈讓提出「治河三策」,東漢初王景治河,北宋時河工高超堵口合龍,元朝賈魯治河,明朝潘季馴實行「束水攻沙」,清朝靳輔、陳璜治河,在黃河史上留下了重要篇章。另一方面,就像尼羅河每年的泛濫給埃及農民帶來下一年的豐收一樣,黃河挾帶的泥沙也是兩岸大量農田的基礎。在人口稀少的古代,黃河下游沒有堤岸約束,河道擺動,泛濫無常,先民也相應采用休耕輪作,充分利用淤泥形成的肥力。
河流因所處地勢地彤、地質地貌、流經地域、流速流量、河道河末等諸方面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景觀、河性、水情,造就了干姿百態的自然風光和姜富多彩的人文現象。世界上找不到兩條完全相司的河流,同土條河流的不同流域或河段也各有特色。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養成了一方的風俗文化。
文明因河流孕育,受河流滋養,隨河流流淌,與河流共存。
受惠於河流的人類離不開河流,應該與河流和諧相處。
這就是我們要出版這套記錄和贊美河流的書的原因,也是我要吾上這些話的原因。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