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社會與農村社區治理

公民社會與農村社區治理
定價:270
NT $ 235
  • 作者:羅中樞 王卓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0-07-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971642X
  • ISBN13:9787509716427
  • 裝訂:平裝 / 281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當下中國社會轉型已進入戰略性選擇的關鍵時期,公民社會視野下的農村社區治理是一種開放且富有挑戰性的嘗試。本書從成都市公民意識和公民行為的調研出發,實證研究農村自治組織、進入農村的非政府組織以及地方政府組織對于農村社區的治理和干預情況,提出應在統籌城鄉發展的進程中,以社區替代社會組織來培育公民社會,以公民社會的理念和機制來審視和推進農村社區治理,以農村社區治理為突破口來探索城鄉一體化發展之路,從而通過第三次“農村包圍城市”,融解中國城鄉社會二元格局,推動民眾向現代公民轉變,實現國家與社會關系的合理調整和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


羅中樞重慶榮昌人,哲學博士,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四川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常務理事、四川省領導學會副會長、高校黨建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近年來主持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研究”等9項國家和部省級項目,在《人民日報》、《黨建研究》、《中國高等教育》、《中國高教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報刊發表政治學、公共管理、哲學等方面的論文40多篇,主編和參與主編《人性的探究》、《東方哲學概論》、《西方哲學概論》等專著和教材5部。
 

目錄

引言 公民社會視野下的農村社區治理
第一章 公民社會及其理念和機制
第二章 公民意識現狀及其影響因素
一 公民意識
二 公民意識的研究設計與測量
三 成都市公民意識表現及其影響因素
四 公民意識與文化因素的簡要分析
五 提升與完善公民意識的主要途徑
第三章 512汶川地震與公民社會的關系
一 特大地震災難催生中國公民社會
二 地震對公民的社會資本的影響
三 社會建設中的志願者及其管理
四 參與式方法對災後社區重建的作用和影響
第四章 城鄉社會組織現狀考察
一 城市社會組織的生存現狀與問題
二 農村社會組織生存現狀考察
三 促進社會組織發揮社會服務功能的建議
第五章 農村社區治理現狀考察
一 農村居民有公民意識無結社行為
二 農村社區自治的有效性不足
三 社區外部非政府組織的顯功能有限
四 地方政府對公民社會生成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五 農村社區公共服務存在制度缺口
第六章 農村社區治理路徑探索
一 農村社區治理的意義
二 可資借鑒的理論資源和社會經驗
三 公民社會視野下的農村社區治理路徑
參考文獻
附錄一 調查問卷和訪談提綱
成都市公民意識和公民行為現狀調查問卷
成都市城鄉社區社會組織生存現狀訪談提綱
附錄二 成都市公民意識現狀描述性分析報告
一 公民對憲法賦予的權利和義務的認知度評價
二 公民對社會公共事務的關心度
三 公民對社會公共事務的滿意度評價
四 公民對公民社會所倡導的價值觀的認同度
五 公民參與公民社會的行為表現
六 簡要的結論和討論
後記
 

《公民社會與農村社區治理》是以成都市的城鄉統籌實踐為背景的社區研究專著。與眾多關注成都市城鄉統籌實踐的研究不同,本書是從“公民社會”的理論視角,對我國社會的最基層管理組織——農村社區——所進行的實證研究。

“公民社會研究”是近年來社會科學界的前沿研究,而“農村社區治理研究”則是社區研究中剛剛起步的新領域,這就形成了本研究的第一個特點——選題新穎。正如作者所言︰“中國城鄉社區如今已成為各種矛盾和沖突集中與交匯的地方,是政府各項事業的工作基礎和組織基礎。中國城鄉社區已成為餃接政府與民眾的‘社會共同體’,擔負起實現社會管理和促進社會轉型的歷史責任。”作者把“社區”作為“餃接政府與民眾的社會共同體”的結論頗具新意。

“社區”在一般意義上通常被視為“居民生活共同體”。然而,由于中國社區發展的特殊性,目前的中國城鄉社區所具有的“自治一行政二重性”,使得社區不僅是具有法定自治權利的“居民生活共同體”,也是被賦予基層行政管理職能、對轄區所有成員負有管理服務職責的、餃接政府與公民的“社會共同體”。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社區治理和建設,從宏觀上說是國家建設的基礎,從微觀上講是每一個居民幸福、和諧、平安生活的保證。”也正是基于這個結論,社區治理就與公民社會產生了必然的聯系。首先,公民社會與社區都是以“公民”為主體的;其次,二者均以“基于私人權利的公共事務”為客體;最後,二者均把“參與、協商”的治理機制作為主客體之間的實現路徑。因此,就本質而言,公民社會與社區治理是功能不同的同構概念,社區治理是公民社會構建的基礎性工程,公民社會是社區治理的發展目標。正如作者所指出的那樣,“以社會組織為基礎而形成公民社會”在中國有著自己獨特的路徑。由于當今中國的社會組織發育不足,把“社會組織的替代品——社區”作為公民社會的成長基礎,既是現實的需要,也有歷史的必然。社區尤其是農村社區作為國家賦予自治權利的社會組織,目前已經成為具有中國政治社會文化特點的公民社會新領域,當今的中國社區是公民和公民組織參與社會基層公共事務的唯一平台,也是中國公民社會構建的基層舞台,中國公民社會的構建如果沒有社區層面的推進,將難以融人社會主義的國家體制。而社區作為國家最基層的自治組織,其發展目標是居民能夠通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應對和處理轄區內的公共事務,實現社區成員利益的表達和主張,最終形成社區層面“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即公民社會。

致力于中國公民社會發展的行動者們都明白,對現今的中國人來說,知道“公民社會”並不等于認同“公民社會”,認同“公民社會”也未必就能夠構建“公民社會”。從“認同”到“構建”,從“百姓”到“公民”,中國的公民社會還有漫長的路要走。對于現實的中國社會來說, “公民社會”還只是個外來的“新話語”。中國的公民社會應該怎樣培育?公民社會與中國的國情將怎樣契合,公民社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將怎樣交融?政府與社會(包括與公民)的關系將怎樣協調?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的生活管理體制中怎樣實現“社會協同、公眾參與”?這些問題,既需要實際的回答,更需要理論的回應。讀者可以看到,本書正是從社區著手、從治理著眼,以豐富的資料、縝密的分析和多層面的實證研究對上述問題作出了回答。

公民社會視野下的農村社區治理研究,關注的是社區層面的社會治理參與主體——公民和公民組織——在應對社區公共事務時的諸多問題。本書以獨到的視角深化了我國的農村社區研究,並形成了本研究的第二個特點——視角新穎。我國學界多年來對社區的研究,尤其是對農村社區的研究,更多的是關注社區功能的實現,而對社區主體的研究相對較弱;更多的是關注社區建設中的政府行為,而對來自民間的社會支持因素關注不多。這固然與中國的社區主體和民間社會支持力量本身發育不足、活動規模不大、社會影響有限等現實原因有關,但也與學界習慣著眼于政府一體制的自上而下的研究視角有關。本書把研究時間界定為“成都市城鄉統籌”期間,把研究空間放到“農村社區”,把研究重點集中于社區主體及其相關問題,如主體的角色定位、政策供給、法律規範、組織建設、資源動員以及制度與價值觀建設等,重點內容包括社區規劃、組織建設、治理結構構建、文化建設、制度建設等,其研究內涵超出了一般農村管理、鄉政村治、基層民主建設、公益服務等所能涵蓋的範圍,也突出了研究所具有的多重視角。讀者可以在本書中看到,該研究既有自上而下的政府視角,也有自下而上的公民視角;既有城鄉統籌農村社區發展的宏觀視角,也有村民、公民和公民組織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微觀視角;既有運用公民社會、治理、科學發展觀等概念和框架分析研究現實的理論視角,也有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提出對策建議的實踐視角;既有對相關理論進行梳理、比較和創新的研究視角,也有記錄描述行動和總結經驗教訓的行動視角。多重視角的考察審視,不但使研究更具深度和廣度,也使得研究結論更具指導性和可行性,在眾多農村社區研究中特色鮮明、獨具一格。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