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品鑒是增強文學藝術素養和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途徑,也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與提高綜合文明素質的重要方式。《詩詞品鑒(插圖本)》品鑒詩詞112首,以宋為主,兼及唐與元、明、清,多是中國古代膾炙人口、千古流傳的經典名篇,也有新發掘的思想與藝術並勝、創新與繼承兼優的佳構俊章。
“細品”與“精鑒”是《詩詞品鑒(插圖本)》特色,其中古代詩詞理論的融合運用與前人精警評點的適度采納,旨在提升審美品位和藝術層次。嘗鼎一臠,可知全味。《詩詞品鑒(插圖本)》對感受中國古代詩詞的深厚文化積澱和濃重情趣,領略佳作的思想境界與藝術峰巒,乃至探索藝術規律,把握鑒賞方法,都不無啟迪。《詩詞品鑒(插圖本)》也是學習中國古代詩詞的參考。
目錄
前言 中國古代詩詞的藝術境界與基本特征
導語 古代詩詞的品鑒方法
上篇
王禹稱
村行[馬穿山徑菊初黃]
林逋
山園小梅[眾芳搖落獨喧妍]
歐陽修
采桑子[輕舟短棹西湖好]
畫眉烏[百囀千聲隨意移]
豐樂亭游春[紅樹青山日欲斜]
蘇舜欽
慶州敗[“無戰”王者師]
王安石
明妃曲[明妃初出漢宮時]
書湖陰先生壁[茅檐常掃淨無苔]
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
晏幾道
鷓鴣天[彩袖殷勤捧玉鐘]
鷓鴣天[守得蓮開結伴游]
蘇軾
念奴嬌[大江東去]
黃庭堅
戲答陳季常寄黃州山中連理松枝二首[故人折松寄千里]
送謝公定作竟陵主簿[謝公文章如虎豹]
小鴨[小鴨看從筆下生]
病起荊江亭即事十首(其四)[成王小心似文武]
病起荊江亭即事十首(其八)[閉門覓句陳無己]
追和東坡壺中九華[有人夜半持山去]
登快閣[痴兒了卻公家事]
寄黃幾復[我居北海君南海]
題鄭防畫夾五首(其一)[惠崇煙雨歸雁]
念奴嬌[斷虹霽雨]
清平樂[春歸何處]
木蘭花令[黔中士女游晴晝]
秦觀
滿庭芳[山抹微雲]
鵲橋仙[縴雲弄巧]
望海潮[梅英疏淡]
水龍吟[小樓連苑橫空]
江城子[西城楊柳弄春柔]
減字木蘭花[天涯舊恨]
千秋歲[水邊沙外]
踏莎行[霧失樓台]
蝶戀花[曉日窺軒雙燕語]
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
如夢令[遙夜沉沉如水]
好事近[春路雨添花]
行香子[樹繞札莊]
畫堂春[落紅鋪徑水平池]
滿庭芳[曉色雲開]
鷓鴣天[枝上流鶯和淚聞]
賀鑄
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
六州歌頭[少年俠氣]
仲殊
南歌子[十里青山遠]
訴衷情[涌金門外小瀛洲]
晁補之
摸魚兒[買陂塘]
臨江仙[謫宦江城無屋買]
周邦彥
瑞龍吟[章台路]
漁家傲[灰暖香融銷永晝]
浣溪沙[翠葆參差竹徑成]
浣溪沙[樓上晴天碧四垂]
滿庭芳[風老鶯雛]
蘇幕遮[燎沉香]
少年游[並刀如水]
六丑[正單衣試酒]
蘭陵王[柳陰直]
西河[佳麗地]
尉遲杯[隋堤路]
蝶戀花[月皎驚烏棲不定]
玉樓春[桃溪不作從容住]
虞美人[疏籬曲徑田家小]
李清照
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聲聲慢[尋尋覓覓]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點絳唇[蹴罷秋千]
張元斡
賀新郎[夢繞神州路]
岳飛
池州翠微亭[經年塵土滿征衣]
陸游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僵臥孤村不自哀]
游山西村[莫笑農家臘酒渾]
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
範成大
催租行[輸租得鈔官更催]
楊萬里
重九後二日同徐克章登萬花川谷月下
傳觴[老夫渴急月更急]
張孝祥
六州歌頭[長淮望斷]
辛棄疾
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
戀繡衾[長夜偏冷添被兒]
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
生查子[溪邊照影行]
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
永遇樂[千古江山]
姜夔
踏莎行[燕燕輕盈]
揚州慢[淮左名都]
吳文英
八聲甘州[渺空煙四遠]
文天祥
金陵驛[草合離宮轉夕暉]
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
下篇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導語 古代詩詞的品鑒方法
上篇
王禹稱
村行[馬穿山徑菊初黃]
林逋
山園小梅[眾芳搖落獨喧妍]
歐陽修
采桑子[輕舟短棹西湖好]
畫眉烏[百囀千聲隨意移]
豐樂亭游春[紅樹青山日欲斜]
蘇舜欽
慶州敗[“無戰”王者師]
王安石
明妃曲[明妃初出漢宮時]
書湖陰先生壁[茅檐常掃淨無苔]
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
晏幾道
鷓鴣天[彩袖殷勤捧玉鐘]
鷓鴣天[守得蓮開結伴游]
蘇軾
念奴嬌[大江東去]
黃庭堅
戲答陳季常寄黃州山中連理松枝二首[故人折松寄千里]
送謝公定作竟陵主簿[謝公文章如虎豹]
小鴨[小鴨看從筆下生]
病起荊江亭即事十首(其四)[成王小心似文武]
病起荊江亭即事十首(其八)[閉門覓句陳無己]
追和東坡壺中九華[有人夜半持山去]
登快閣[痴兒了卻公家事]
寄黃幾復[我居北海君南海]
題鄭防畫夾五首(其一)[惠崇煙雨歸雁]
念奴嬌[斷虹霽雨]
清平樂[春歸何處]
木蘭花令[黔中士女游晴晝]
秦觀
滿庭芳[山抹微雲]
鵲橋仙[縴雲弄巧]
望海潮[梅英疏淡]
水龍吟[小樓連苑橫空]
江城子[西城楊柳弄春柔]
減字木蘭花[天涯舊恨]
千秋歲[水邊沙外]
踏莎行[霧失樓台]
蝶戀花[曉日窺軒雙燕語]
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
如夢令[遙夜沉沉如水]
好事近[春路雨添花]
行香子[樹繞札莊]
畫堂春[落紅鋪徑水平池]
滿庭芳[曉色雲開]
鷓鴣天[枝上流鶯和淚聞]
賀鑄
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
六州歌頭[少年俠氣]
仲殊
南歌子[十里青山遠]
訴衷情[涌金門外小瀛洲]
晁補之
摸魚兒[買陂塘]
臨江仙[謫宦江城無屋買]
周邦彥
瑞龍吟[章台路]
漁家傲[灰暖香融銷永晝]
浣溪沙[翠葆參差竹徑成]
浣溪沙[樓上晴天碧四垂]
滿庭芳[風老鶯雛]
蘇幕遮[燎沉香]
少年游[並刀如水]
六丑[正單衣試酒]
蘭陵王[柳陰直]
西河[佳麗地]
尉遲杯[隋堤路]
蝶戀花[月皎驚烏棲不定]
玉樓春[桃溪不作從容住]
虞美人[疏籬曲徑田家小]
李清照
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聲聲慢[尋尋覓覓]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點絳唇[蹴罷秋千]
張元斡
賀新郎[夢繞神州路]
岳飛
池州翠微亭[經年塵土滿征衣]
陸游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僵臥孤村不自哀]
游山西村[莫笑農家臘酒渾]
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
範成大
催租行[輸租得鈔官更催]
楊萬里
重九後二日同徐克章登萬花川谷月下
傳觴[老夫渴急月更急]
張孝祥
六州歌頭[長淮望斷]
辛棄疾
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
戀繡衾[長夜偏冷添被兒]
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
生查子[溪邊照影行]
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
永遇樂[千古江山]
姜夔
踏莎行[燕燕輕盈]
揚州慢[淮左名都]
吳文英
八聲甘州[渺空煙四遠]
文天祥
金陵驛[草合離宮轉夕暉]
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
下篇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序
慶存兄是王水照先生的弟子,主攻宋代文學,除博士論文外,已有幾部著作出版,可謂專家型的干部了。我1997年進入圄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中國文學學科規劃與評審組,認識慶存兄。他在圄家社會科學基金辦公室工作,負責聯系中國文學學科,每次評審,都是悄悄進來,與專家們打完招呼,就靜靜地坐在後面傾听大家討論,有問題時適時解答,談吐之間,謙恭儒雅,頗見涵養,與大家關系甚為融洽。因為同氣相求,我們漸漸成為朋友,不是那種酒肉之交,平蚶各忙各的,相見不多,只在年節才有音問,但在心里卻常掛念著。上月,慶存兄打來電話,要出版《專詞品鑒》書,要我寫序。如此厚愛,我自然誠惶誠恐,深惟沒有資格。不過因為前面所說的關系,且于此題目有興趣,自不量力,答應下來。
近些年來,由于工作的性質,我開始關心甫代文學研究與經典的鬩讀,角度稍有轉換,就發現了原來不太注意的問題,那就是我們現在的古代文學研究去文本越來越遠食有遠文學、去文本的現象。2007年,我寫了一本小書《不求甚解》,就是試圖說明,在古代文學學科創建之初,老一輩學者在研究古代文學時如何重視文本、緊緊扣住文學來研究的。自文學研究成為科學以來,古代文學研究走上了現代的科學研究之路,這自然是進步,是正路。但是也帶來研究中重文獻的梳理、重理論闡述而忽略文學鑒賞的傾向。其實,同文獻整理是古代文學研究的重要基礎工作一樣,文學鑒賞同樣也是古代文學研究的基礎性工作。而且,在當前文獻大部分得到揭示的情況下,古代文學的創造性發現,有時正是得益于文本的深讀細品。慶存兄在此書“前言”中說︰“尤其應當特別指出的是,詩詞品鑒也是從事詩詞研究工作的基本功,詩詞風格、藝術流派、文學思潮的研究都必須從這里人手和起步。”對此觀點我是頗為贊同的。從這些年的研究生培養以及古代文學研究成果看,由于不重視文本的闌讀和鑒賞,以至使一些研究者缺少文學的感悟與理解能力,缺乏文學的想象力,文學的藝術鑒別力較低,直接影響到古代文學的研究水平。只能把古代文學研究寫成文獻的累積品,寫成泛思想、泛文化的著作,古代文學研究因此變了味兒。
從此書的“前言”看,慶存兄著《詩詞品鑒》,並非隨意而為,他有兩個明確目的,除了以上所說的作為研究的基本功以外,還為了幫助讀者把握鑒賞方法、增強讀者文學藝術修養。正是在這種指導思想下,他以宋為主,兼及唐與元明清,選取了112篇詩詞加以鑒賞,多是流傳千古、膾炙人曰的名篇,李白、杜牧、李商隱、王禹偶、林逋、歐陽修、王安石、晏幾道、蘇軾、黃庭堅、秦觀、賀鑄、晁補之、周邦彥、李清照、張元斡、陸游、楊萬里、張孝祥、辛棄疾、姜夔、吳文英等詩人的經典名篇,幾都在其內。同時還發掘出一些過去少有人介紹的佳構。
此書鑒賞詩詞,有兩個突出的特點︰細品與精鑒。
讀詩,如喝茶,雖有龍井之精、虎跑泉之甘,然作牛飲,自不知其甘醇清冽。所以,要想知茶之香,必須慢慢品來。所謂細品,慶存兄說得好,“就是品昧、品評和體會……精妙”。如讀歐陽修的《豐樂亭游春》,從“游人不管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說此二句寫游人春興之濃,游興之盛,自無不可。但是再要細細研讀,慶存兄就讀出了詩人“惜春憐花的淡淡哀愁”,落花也就有了知音,如同喝茶,這就喝出來了味道。再看他分析歐陽修《采桑子》中的“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滑’字用的也非常精妙。水面無風,一定是很平的,但這里如果用‘平’字來代替,雖然意思一樣,意境卻要遜色多了。首先,平而至于滑,這里極言真平,也就是說‘平得很’,這個意思一個‘平’字是表達不出來的。其次,‘平’字沒有色彩感,而‘滑’字在這里卻包含著光亮的成分,同‘琉璃’二字結含起來,就準確地寫出了水面的色澤和光彩。再次,‘平’字側重于視覺,而‘滑’字則更多地含有感覺的因素。因為作者此時正坐在行船上,可以直接感受到湖面之平,所以產生了‘滑’的感覺。”其實就這個“滑”字,我也只看出了兩個層次,而慶存兄竟然品出了色澤和光彩。如此你才曉得歐陽先生用字看似平常卻又絲毫不爽,才懂得古人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爐錘之功。
再說此書的精鑒。細品,見賞詩者的錦繡之心,感悟之力。而精鑒卻是鑒別作品藝術水平的高下,考驗的則是作者功力的厚薄、識見的深淺。這部書里所選的作品,多是名作,古往今來許多人都下過工夫,多有解讀文字。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何判斷決裁?曹植說,蓋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論淑嬡,有龍泉之利乃可以論斷割。雖不必如此要求之高,但對作品的裁斷確實是在考驗學者的功底。如蘇軾著名的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羽扇綸巾”,許多注本和欣賞文章都解為諸葛亮,當然也有人解為周瑜。慶存兄的文章取後解,認為“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是“集中筆墨塑造青年將領周瑜的形象”,寫他的婚姻、儀態、裝束和功業,“以示艷羨”,不容節外生枝,插進一個諸葛亮來。此解就十分順暢。又如,李清照的《聲聲慢》“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舊解多理解為菊花凋零,落英滿地。但此詞主要是觸景傷情,由面前的菊花,回想到當年與丈夫並肩賞菊的甜蜜情景,而如今菊花同此繁盛,人呢,丈夫亡故,自己亦憔悴瘦損,哪有賞花的心情?不覺哀從中來。故黃花堆積,如慶存兄所判斷的,應是“實言菊花之盛”,重現昔時之境,方有同此黃花、已經生死茫茫兩不知的劇痛。還有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舊說多就游仙立論,而此書卻緊緊扣住“留別”分析,就顯示出慶存兄不隨波逐流的見識。
慶存兄身居與人的精神生活密切相關的重要意識形態部門,他不但管理著精神產品的規劃與生產,而且親力親為,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著書立說,本就令人欽 。更可敬者,是他始終保持學者之風,處官場卻能本分治學,實為我輩榜樣。
詹福瑞 2009年11月20日
近些年來,由于工作的性質,我開始關心甫代文學研究與經典的鬩讀,角度稍有轉換,就發現了原來不太注意的問題,那就是我們現在的古代文學研究去文本越來越遠食有遠文學、去文本的現象。2007年,我寫了一本小書《不求甚解》,就是試圖說明,在古代文學學科創建之初,老一輩學者在研究古代文學時如何重視文本、緊緊扣住文學來研究的。自文學研究成為科學以來,古代文學研究走上了現代的科學研究之路,這自然是進步,是正路。但是也帶來研究中重文獻的梳理、重理論闡述而忽略文學鑒賞的傾向。其實,同文獻整理是古代文學研究的重要基礎工作一樣,文學鑒賞同樣也是古代文學研究的基礎性工作。而且,在當前文獻大部分得到揭示的情況下,古代文學的創造性發現,有時正是得益于文本的深讀細品。慶存兄在此書“前言”中說︰“尤其應當特別指出的是,詩詞品鑒也是從事詩詞研究工作的基本功,詩詞風格、藝術流派、文學思潮的研究都必須從這里人手和起步。”對此觀點我是頗為贊同的。從這些年的研究生培養以及古代文學研究成果看,由于不重視文本的闌讀和鑒賞,以至使一些研究者缺少文學的感悟與理解能力,缺乏文學的想象力,文學的藝術鑒別力較低,直接影響到古代文學的研究水平。只能把古代文學研究寫成文獻的累積品,寫成泛思想、泛文化的著作,古代文學研究因此變了味兒。
從此書的“前言”看,慶存兄著《詩詞品鑒》,並非隨意而為,他有兩個明確目的,除了以上所說的作為研究的基本功以外,還為了幫助讀者把握鑒賞方法、增強讀者文學藝術修養。正是在這種指導思想下,他以宋為主,兼及唐與元明清,選取了112篇詩詞加以鑒賞,多是流傳千古、膾炙人曰的名篇,李白、杜牧、李商隱、王禹偶、林逋、歐陽修、王安石、晏幾道、蘇軾、黃庭堅、秦觀、賀鑄、晁補之、周邦彥、李清照、張元斡、陸游、楊萬里、張孝祥、辛棄疾、姜夔、吳文英等詩人的經典名篇,幾都在其內。同時還發掘出一些過去少有人介紹的佳構。
此書鑒賞詩詞,有兩個突出的特點︰細品與精鑒。
讀詩,如喝茶,雖有龍井之精、虎跑泉之甘,然作牛飲,自不知其甘醇清冽。所以,要想知茶之香,必須慢慢品來。所謂細品,慶存兄說得好,“就是品昧、品評和體會……精妙”。如讀歐陽修的《豐樂亭游春》,從“游人不管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說此二句寫游人春興之濃,游興之盛,自無不可。但是再要細細研讀,慶存兄就讀出了詩人“惜春憐花的淡淡哀愁”,落花也就有了知音,如同喝茶,這就喝出來了味道。再看他分析歐陽修《采桑子》中的“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滑’字用的也非常精妙。水面無風,一定是很平的,但這里如果用‘平’字來代替,雖然意思一樣,意境卻要遜色多了。首先,平而至于滑,這里極言真平,也就是說‘平得很’,這個意思一個‘平’字是表達不出來的。其次,‘平’字沒有色彩感,而‘滑’字在這里卻包含著光亮的成分,同‘琉璃’二字結含起來,就準確地寫出了水面的色澤和光彩。再次,‘平’字側重于視覺,而‘滑’字則更多地含有感覺的因素。因為作者此時正坐在行船上,可以直接感受到湖面之平,所以產生了‘滑’的感覺。”其實就這個“滑”字,我也只看出了兩個層次,而慶存兄竟然品出了色澤和光彩。如此你才曉得歐陽先生用字看似平常卻又絲毫不爽,才懂得古人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爐錘之功。
再說此書的精鑒。細品,見賞詩者的錦繡之心,感悟之力。而精鑒卻是鑒別作品藝術水平的高下,考驗的則是作者功力的厚薄、識見的深淺。這部書里所選的作品,多是名作,古往今來許多人都下過工夫,多有解讀文字。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何判斷決裁?曹植說,蓋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論淑嬡,有龍泉之利乃可以論斷割。雖不必如此要求之高,但對作品的裁斷確實是在考驗學者的功底。如蘇軾著名的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羽扇綸巾”,許多注本和欣賞文章都解為諸葛亮,當然也有人解為周瑜。慶存兄的文章取後解,認為“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是“集中筆墨塑造青年將領周瑜的形象”,寫他的婚姻、儀態、裝束和功業,“以示艷羨”,不容節外生枝,插進一個諸葛亮來。此解就十分順暢。又如,李清照的《聲聲慢》“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舊解多理解為菊花凋零,落英滿地。但此詞主要是觸景傷情,由面前的菊花,回想到當年與丈夫並肩賞菊的甜蜜情景,而如今菊花同此繁盛,人呢,丈夫亡故,自己亦憔悴瘦損,哪有賞花的心情?不覺哀從中來。故黃花堆積,如慶存兄所判斷的,應是“實言菊花之盛”,重現昔時之境,方有同此黃花、已經生死茫茫兩不知的劇痛。還有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舊說多就游仙立論,而此書卻緊緊扣住“留別”分析,就顯示出慶存兄不隨波逐流的見識。
慶存兄身居與人的精神生活密切相關的重要意識形態部門,他不但管理著精神產品的規劃與生產,而且親力親為,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著書立說,本就令人欽 。更可敬者,是他始終保持學者之風,處官場卻能本分治學,實為我輩榜樣。
詹福瑞 2009年11月20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