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修訂版)

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修訂版)
定價:288
NT $ 288
  • 作者:黃進興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出版日期:2010-03-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10107118X
  • ISBN13:9787101071184
  • 裝訂:平裝 / 390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最具意義的對歷史孔廟祭祀制度的研究。
  
在傳統社會里,孔廟恰是文化力量與政治力量最耀眼的交集,而作為世界性的歷史宗教,孔廟祭祀亦引人入勝。


黃進興,1950年生于台灣。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受業于史華慈、余英時兩位先生。曾任教于台灣大學、台灣清華大學與新加坡東亞哲學研究所。2008年當選台灣中研院院士,2009年10月接任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著有《歷史主義與歷史理論》、《聖賢與聖徒——歷史與宗教論文集》、《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半世紀的奮斗》、《 佛瑣記》等。
 

目錄

新版序
原序︰孔廟因緣
壹個人觀點
 一、所謂“道德自主性”︰以西方觀念解釋中國思想之限制的例證
 二、“道德自主性”與“責任倫理”︰康德與韋伯的分歧點
 三、孟子的“四端說”與“道德感說”
 四、十年之後︰後記
 五、韋伯論中國的宗教︰一個“比較研究”的典範
 六、儒家倫理與經濟發展︰迷思或事實?
貳皇帝、儒生與孔廟
 七、清初政權意識形態之探究︰政治化的道統觀
 八、道統與治統之間︰從明嘉靖九年(1530)孔廟改制論皇權與祭祀禮儀
 九、權力與信仰︰孔廟祭祀制度的形成
 十、學術與信仰︰論孔廟從祀制與儒家道統意識
 十一、孔廟的解構與重組︰轉化傳統文化所衍生的困境
參理學、考據學與政治
 十二、“朱陸異同”︰一個哲學詮釋(池勝昌譯)
 十三、理學、考據學與政治︰以《大學》改本的發展為例證
 十四、“學案”體裁產生的思想背景︰從李紱的《陸子學譜》談起
 十五、“學案”體裁補論
肆附錄
 十六、苟子︰孔廟從祀的缺席者?
 十七、以序為書︰評介《朱熹的歷史世界)
 

從1981年初次造訪台北孔廟,至2001年旁及武廟而收筆,自己摸索孑L廟文化整整二十年。

對這樣一個“封建制度”,人們不禁浮起一個疑問︰耗費如許時間是否值得?答案卻是肯定的。就學術而言,確是豐富之旅。以今日的眼光回溯,重版《優入聖域》倘還有些許學術意義的話,大概是攸關“孑L廟”的研究。它所彰顯的“國家宗教”(state religion)的性格,別具意義。

過去數十年的宗教史與人類學都集中在“民間宗教”(popular religion)、“民俗信仰”(folk beliefs)或“原始宗教”(primitive religion)的研究,並且取得十分豐碩的成果。反觀“國家宗教”或“帝國祭典”卻乏人聞問,其原因存于傳統社會里,“國家宗教”與政治脫離不了關系。因此一旦帝制崩解,作為“國家宗教”的孔廟祭典遂無所依托;而後尤受政治情勢的拖累,人們視之為專制政體的文化象征,喻為萬惡的淵藪。民初“打倒孔家店”的激情,以及“文革”“批孑L”的浪潮,便是此一心結的表征。

然而時過境遷,今日我們可以用較超然的觀點(detached view),來審視儒教在歷史上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文化意義。尤其在制度性的實踐層次,孔廟祭典確是極佳的具體指標。

要之,在帝制中國,孔廟祭典概由人君與士人統治階層所壟斷。它不但為官方所主導,並且展現“公共宗教”(public religion)的特質。唯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緣浸淫于西式“私人宗教”(private religion)的範式,反而習焉不察,無從捉摸其獨特的宗教性格,從而判定儒教非為宗教。針對此一盲點,重啟孔廟的探討適可發掘歷史的原貌,進而厘清傳統中國信仰的多元面相。

唯拙作主要聚焦于上層政治與文化力量的較勁,較少顧及地方的特色。其實,各處孔廟的狀態均略有出入。譬如,南京孔廟,除了政教象征,環繞其間尚有商業聚落的現象;而台北孔廟,則由地方士紳集資興建,成為民間修築孔廟的特例。凡此,均難一概而論。

此外,孔廟的資料蘊藏有豐富的歷史訊息,足可解答傳統社會的諸多提問。舉其例︰山東曲阜檔案已發表的文獻,即載有清代的物價、文字獄,或者明代以降,中央政府與地方(曲阜一域)的互動、人君與自視“天下第一家”孔府的緊張性等等。

記得1995年在美國華盛頓召開孔廟研討會,會場爆滿,遠遠超過其所能容納的人員,多數人竟只能席地而坐。與會學者從禮制、社會、思想、音樂、建築各方面進行嚴肅的探討,所有論文後來由哈佛大學出版社集結成冊。近年,從歷史學、宗教學、人類學、社會學各領域出發,探討孔廟文化更不在少數。簡之,孔廟經歷多年的冷漠,今日能重獲青睞,何其有幸。這與傳統孔廟“門前車馬稀”,恰成鮮明的對比。

另外尚值一提的是,1994年拙作《孟子的“四端說”與“道德感說”》始揭孟子倫理與西方“道德感說”頗有相契之處。原初的做法只不過是項“思想的實驗”( thought experiment),擬舉證西方18世紀的“道德感說”,較康德的倫理更契合儒家倫理,借此證明新儒家援康德入儒的局限。不意近日看到施若特教授(Michael Slote)也援引休謨(Hume)的“道德感說”(moralsentimentalism)疏通孟子倫理,圖欲表彰“德性倫理”(virtue ethics)的特色。這令人驚奇萬分,蓋“閉門造車,出則合轍”,委實不易。而我自己則全然同意儒家倫理較接近“德性倫理”的類型,而不類康德的倫理( Kantianethics)或效益論(consequentialism)者。

末了,感謝北京中華書局願意再次為拙作刊行較為理想的讀本,這種嚴謹的出版態度,令人敬佩。此次改版刪除了原繁體字版的“附錄”部分,另增錄《苟子︰孔廟從祀的缺席者?》和《以序為書︰評介》二文,希冀較貼近原書的意旨。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