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富論》全稱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全書共分五篇,囊括了政治經濟學原理、經濟史、經濟學說史和財政學,可以說既是一部經濟學的百科全書,也是經濟學的一部奠基之作。雖然它體系龐大,內容廣泛,但首尾一貫,結構嚴密。全書始終圍繞的一個主題,就是如何促進國民財富的增長。
亞當斯密(1723~1790),西方經濟學的主要創立者之一。他的《國富論》被譽為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奠基之作。在當時,即以此書名聞天下,在一次政治家的聚會上,亞當斯密姍姍來遲,所有人包括英國首相即刻起立迎接。斯密請他們先坐,權傾天下的首相卻答道:「不,您先坐下,我們再坐,我們都是您的學生。」被后世奉為「經濟學之父」的亞當斯密將一生都獻給學術,終生未娶,沒有子女。
目錄
第一篇 勞動生產力提高的原因
第一章 分工
第二章 分工的起源
第三章 分工受市場范圍的限制
第四章 貨幣的起源及其使用
第五章 商品的真實價格與名義價格或其勞動價格與貨幣價格
第六章 商品價格的組成部分
第七章 商品的自然價格和市場價格
第八章 勞動工資
第九章 資本利潤
第十章 工資與利潤隨勞動與資本用途的不同而不同
第十一章 地租
第二篇 資產的性質、積累和用途
第一章 資產的划分
第二章 作為社會總資產的一個特殊分支
第三章 資產本積累或生產性勞動和非生產性勞動
第四章 貸出取息的資本
第五章 資本的各種用途
第三篇 不同國家中
第一章 財富的自然發展
第二章 羅馬帝國衰亡后歐洲古代國家農業所遭受的挫折
第三章 羅馬帝國衰亡后城鎮的興起與發展
第四章 城鎮商業對農村改良的貢獻
第四篇 兩種政治經濟學體系
第一章 商業或重商主義的原理
第二章 限制國內能生產的外國貨物的進口
第三章 對那些其貿易差額不利於我國的
第四章 退稅
第五章 獎勵金
第六章 商業條約
第七章 殖民地
第八章 關於重商主義的結論
第九章 重農主義,把土地產物看做是各國收入或財富的唯一來源或主要來源的各種政治經濟學體系
第五篇 君主或國家的收入
第一章 君主或國家的費用
第二章 一般收入或公共收入的來源
第三章 公債
第一章 分工
第二章 分工的起源
第三章 分工受市場范圍的限制
第四章 貨幣的起源及其使用
第五章 商品的真實價格與名義價格或其勞動價格與貨幣價格
第六章 商品價格的組成部分
第七章 商品的自然價格和市場價格
第八章 勞動工資
第九章 資本利潤
第十章 工資與利潤隨勞動與資本用途的不同而不同
第十一章 地租
第二篇 資產的性質、積累和用途
第一章 資產的划分
第二章 作為社會總資產的一個特殊分支
第三章 資產本積累或生產性勞動和非生產性勞動
第四章 貸出取息的資本
第五章 資本的各種用途
第三篇 不同國家中
第一章 財富的自然發展
第二章 羅馬帝國衰亡后歐洲古代國家農業所遭受的挫折
第三章 羅馬帝國衰亡后城鎮的興起與發展
第四章 城鎮商業對農村改良的貢獻
第四篇 兩種政治經濟學體系
第一章 商業或重商主義的原理
第二章 限制國內能生產的外國貨物的進口
第三章 對那些其貿易差額不利於我國的
第四章 退稅
第五章 獎勵金
第六章 商業條約
第七章 殖民地
第八章 關於重商主義的結論
第九章 重農主義,把土地產物看做是各國收入或財富的唯一來源或主要來源的各種政治經濟學體系
第五篇 君主或國家的收入
第一章 君主或國家的費用
第二章 一般收入或公共收入的來源
第三章 公債
序
一國國民每年的勞動,就是他們每年所消費的生活必需品以及便利品原始基金的源泉;這些消費的生活必需品以及便利品就是這種勞動的直接產物,或者是用這種直接產物從其他國家交換而來的產品。
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出,一個國家所需的生活之需品以及便利品的供應狀況,是受這種直接產物或用它來換取的產品與消費它們的人數之間的比例影響的。
不過這個比例,在每個國家中必然會受到兩種情況的影響:(一)國民在勞動過程中通常使用的勞動技巧,以及從中表現出來的熟練程度和判斷力:(二)從事有用勞動與非有用勞動的人數之間的比例。不論一個國家的土壤、氣候以及國土面積狀況如何,在特定的情況下,該國的年供給是充裕還是匱乏肯定都是取決於上述兩種情況的。
而相較於第二種情況,供給的充裕還是匱乏更多的是取決於第一種情況的。在未開化的捕魚和狩獵國家中,任何一個具備勞動能力的人多多少少都在從事着有用的勞動,而且總是竭盡全力,為他自己以及他的家庭或者部落中的老人、兒童等(即那些喪失或不具備勞動能力的人)提供所需的生活它需品以及便利品。然而這些國家往往都是極端窮困,生活相對悲慘,他們時常因為物質匱乏,而不得不直接殺死幼兒、老人以及那些慢性病人,或者是遺棄他們,任其餓死或被野獸吞食。相反,在那些文明繁盛的國家里,許多根本不勞動的人所消費的勞動產物卻時常lO倍或者100倍於從事勞動者消費的。不過,整個社會的全部勞動生產物非常之多,以致所有的人都能夠得到充足的供應。即便是最低級最貧困的勞動者,只要勤儉節約,能夠享受到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也將比任何一個野蠻人可以獲得的要多得多。
本書第一篇所要探討的主題便是:勞動生產力的各種改進的原因,以及勞動生產物在社會不同階級人們之間分配的自然順序。
不論一個國家的勞動力在勞動過程中通常使用的勞動技巧,以及從中表現出來的熟練程度和判斷力狀況如何,在國家持續的發展進程中,其供給的充裕與匱乏還是取決於國民中從事有用勞動和非有用勞動人數之間的比例的。而在任何地方,這個從事有用勞動和非有用勞動人數都是與用來推動他們工作的資本數量以及資本運用方式成比例的。
因此,本書第二篇所要探討的便是:資本的性質、資本逐漸累積的方式以及資本運行的方式是如何把不同數量的勞動投入運轉的。
在勞動技巧、熟練程度以及判斷力等各個方面都已經發展到相當程度的國家里,在勞動運用中對勞動的管理和指導都遵循着極不相同的原則;然而對於增加一國勞動生產物來說,這些原則並不都是同樣有利的。有些國家的政策對於農業的發展是相當有利的,而有些國家的政策則對於城鎮產業特別有利,很少有哪個國家的政策是能夠既有利於農業叉有利於城鎮產業的。自從羅馬帝國崩潰以后,歐洲的政策,通常都是更有利於手工業、制造業和商業,而不是農業;即對於推動城鎮勞動力的發展是大大超過對於農業勞動力的發展的。第三篇所要探討的便是:提出和確立這種政策的各種有關條件。
雖然這些不同的原則最初或許是某些特定階層的人出於私利和偏見所提出的,完全不會考慮到或預見到它們對於社會公共福利的影響,然而它們卻導致了各種極其不同的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形成。其中的某些理論特別推崇城鎮產業的發展,而某些理論則特別推崇農村產業的發展。所有這些理論,不僅對於學者,甚至對於君主和主權國家的公共行為,都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因而本書第四篇所要探討的便是:上述理論在不同時代不同國家所產生的影響。
廣大人民的收入是怎樣構成的,以及在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為人民提供年消費的那些資源的性質,是本書前四篇探討和說明的主要對象。最后一篇也就是第五篇所要探討的則是:君主和國家的收人。
在這一篇中,我將竭盡所能說明:(—)什麼是君主和國家的必要開支,其中的哪些部分應由全社會共同負擔,哪些部分應由社會的某一特殊部分,或社會的某些特殊成員來負擔;(二)整個社會可以用什麼不同的方式來負擔整個社會的開支,以及各種不同方式的主要利弊:(三)什麼促使了幾乎所有現代國家以其收入的—部分作為擔保發行公債,以及這種公債對於社會的實際財富,即土地和勞動的年產物產生了何種影響。
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出,一個國家所需的生活之需品以及便利品的供應狀況,是受這種直接產物或用它來換取的產品與消費它們的人數之間的比例影響的。
不過這個比例,在每個國家中必然會受到兩種情況的影響:(一)國民在勞動過程中通常使用的勞動技巧,以及從中表現出來的熟練程度和判斷力:(二)從事有用勞動與非有用勞動的人數之間的比例。不論一個國家的土壤、氣候以及國土面積狀況如何,在特定的情況下,該國的年供給是充裕還是匱乏肯定都是取決於上述兩種情況的。
而相較於第二種情況,供給的充裕還是匱乏更多的是取決於第一種情況的。在未開化的捕魚和狩獵國家中,任何一個具備勞動能力的人多多少少都在從事着有用的勞動,而且總是竭盡全力,為他自己以及他的家庭或者部落中的老人、兒童等(即那些喪失或不具備勞動能力的人)提供所需的生活它需品以及便利品。然而這些國家往往都是極端窮困,生活相對悲慘,他們時常因為物質匱乏,而不得不直接殺死幼兒、老人以及那些慢性病人,或者是遺棄他們,任其餓死或被野獸吞食。相反,在那些文明繁盛的國家里,許多根本不勞動的人所消費的勞動產物卻時常lO倍或者100倍於從事勞動者消費的。不過,整個社會的全部勞動生產物非常之多,以致所有的人都能夠得到充足的供應。即便是最低級最貧困的勞動者,只要勤儉節約,能夠享受到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也將比任何一個野蠻人可以獲得的要多得多。
本書第一篇所要探討的主題便是:勞動生產力的各種改進的原因,以及勞動生產物在社會不同階級人們之間分配的自然順序。
不論一個國家的勞動力在勞動過程中通常使用的勞動技巧,以及從中表現出來的熟練程度和判斷力狀況如何,在國家持續的發展進程中,其供給的充裕與匱乏還是取決於國民中從事有用勞動和非有用勞動人數之間的比例的。而在任何地方,這個從事有用勞動和非有用勞動人數都是與用來推動他們工作的資本數量以及資本運用方式成比例的。
因此,本書第二篇所要探討的便是:資本的性質、資本逐漸累積的方式以及資本運行的方式是如何把不同數量的勞動投入運轉的。
在勞動技巧、熟練程度以及判斷力等各個方面都已經發展到相當程度的國家里,在勞動運用中對勞動的管理和指導都遵循着極不相同的原則;然而對於增加一國勞動生產物來說,這些原則並不都是同樣有利的。有些國家的政策對於農業的發展是相當有利的,而有些國家的政策則對於城鎮產業特別有利,很少有哪個國家的政策是能夠既有利於農業叉有利於城鎮產業的。自從羅馬帝國崩潰以后,歐洲的政策,通常都是更有利於手工業、制造業和商業,而不是農業;即對於推動城鎮勞動力的發展是大大超過對於農業勞動力的發展的。第三篇所要探討的便是:提出和確立這種政策的各種有關條件。
雖然這些不同的原則最初或許是某些特定階層的人出於私利和偏見所提出的,完全不會考慮到或預見到它們對於社會公共福利的影響,然而它們卻導致了各種極其不同的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形成。其中的某些理論特別推崇城鎮產業的發展,而某些理論則特別推崇農村產業的發展。所有這些理論,不僅對於學者,甚至對於君主和主權國家的公共行為,都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因而本書第四篇所要探討的便是:上述理論在不同時代不同國家所產生的影響。
廣大人民的收入是怎樣構成的,以及在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為人民提供年消費的那些資源的性質,是本書前四篇探討和說明的主要對象。最后一篇也就是第五篇所要探討的則是:君主和國家的收人。
在這一篇中,我將竭盡所能說明:(—)什麼是君主和國家的必要開支,其中的哪些部分應由全社會共同負擔,哪些部分應由社會的某一特殊部分,或社會的某些特殊成員來負擔;(二)整個社會可以用什麼不同的方式來負擔整個社會的開支,以及各種不同方式的主要利弊:(三)什麼促使了幾乎所有現代國家以其收入的—部分作為擔保發行公債,以及這種公債對於社會的實際財富,即土地和勞動的年產物產生了何種影響。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