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大腳印”的創造者蔡國強又有奇思妙想了︰他攜一場名為《蔡國強︰農民“達‧芬奇”》的展覽登陸上海外灘美術館,為上海世博會增添了一件充滿中國精神的大型藝術品。
什麼叫“農民‘達‧芬奇’”,他們和蔡國強又是什麼關系呢?原來,蔡國強帶著12位中國農民發明家來到上海,把他們發明的60多件作品——飛碟、潛水艇、飛機——來一次華彩亮相,向全世界觀眾展示中國當代農民的非凡創造力。
目錄
董事長致辭
歐亞平
序言
賴香伶
說說我和《農民達芬奇》
蔡國強
反重力︰中國的想像力的奔涌——《農民達芬奇》的意義
張頤武
蔡國強︰一位藝術家、策展人和收藏家
弗朗斯‧默瑞
關于藝術、科學和科技的一些想法
珍‧法佛
進步的再創造︰融合新奇與需要
大衛‧A‧羅斯
圖錄
農民創造物
地圖︰中國農民發明家居住地
我們的世紀
脫離現在時態
蔡國強跨領域合作大事記
蔡國強簡介
上海外灘美術館歷史沿革
鳴謝
歐亞平
序言
賴香伶
說說我和《農民達芬奇》
蔡國強
反重力︰中國的想像力的奔涌——《農民達芬奇》的意義
張頤武
蔡國強︰一位藝術家、策展人和收藏家
弗朗斯‧默瑞
關于藝術、科學和科技的一些想法
珍‧法佛
進步的再創造︰融合新奇與需要
大衛‧A‧羅斯
圖錄
農民創造物
地圖︰中國農民發明家居住地
我們的世紀
脫離現在時態
蔡國強跨領域合作大事記
蔡國強簡介
上海外灘美術館歷史沿革
鳴謝
序
自20世紀後期以來,隨著全球化風潮的急速擴延,世界政經局勢的激烈競合,以及多元社會文化的蓬勃發展,有關博物館在新世紀的使命與功能,以及在當代社會的角色扮演,已成為博物館界討論的最熱門議題之一。2006年國際博物館管理年會即以《博物館的新角色與使命》作為大會研討主題,強調博物館對于社會責任的積極角色。博物館作為非營利性的機構,追求以文化體現公益,並彰顯平等與公正的基本社會價值。同時,博物館應該積極面對社會文化發展所帶動關于其定位的轉變,挑戰昔日作為權威式或刻板化的展覽機關角色,探索當代社會中藝術與生活的多樣化互動可能性,並敏于思考博物館的社會責任的實踐方式和途徑。
歷經多年的規劃和整建,座落于亞洲文會大樓的上海外灘美術館在2010年與世界博覽會同期開幕。上海外灘美術館源于19世紀中期英國皇家亞洲文會所創建的上海博物院,當時曾是最具活動力的東方學研究中心,以及中國最早的博物館之一。新的上海外灘美術館在原址的建置開館,代表了對于其昔日同作為文化展示和交流平台的前身(英國皇家亞洲文會,以及上海博物院)之歷史的文化承續和新的意義宣示。美術館也期能匯聚來自企業界以及學術界的資源,探索民間美術館專業運營之可能性。透過展覽、研究、教育與推廣活動的舉辦,開發多向度的活動形式與多層次的研討議題。鼓勵參與和互動,啟發思考與對話,進而發展成為當代文化對話與交流的平台,原生創意發聲之場域。
有鑒于此,上海外灘美術館之開館展覽以美術館昔日歷史傳承與未來發展願景作為出發點,試圖在不同時空和文化語境中,開啟對于藝術觀看、詮釋的探討,並進行社會和文化的對話。開館首展邀請蔡國強先生策劃《蔡國強︰農民達芬奇》展覽,以當代創作置換了當年的博物館科學搜奇式的展示,代之以中國基層農民的夢想,使之呈現出在歷史文化的語境之下,中國現代化的一種民間力量的視野。同時,透過中國農民的創造性勞動,和蘇聯太空科技影片等素材,這個展覽體現為對某種社會主義根本脈絡的反思,並在此基礎上與世界博覽會所表征的全球資本主義趨勢進行差異式的對話。
近年來,蔡國強先生嘗試在中國的語境以及歷史延續中尋找創作元素,尤其對于生活于城市邊緣、社會底層,卻作為城市現代化建設中堅的廣大的農民,具有持續的關懷。作為一個壯觀能量的集合性場域,《蔡國強︰農民達芬奇》展覽引入農民活潑自發的創造性,再現農民的各式發明物件的生產和裝置過程,以及農村中隨處可見的類宣傳字報形式。展覽現場雖似乎不見藝術家的簽名作品,然而在其慧心巧思構造下,看似平凡的發明物件被整體賦予了藝術語言。對于藝術家而言,藝術創作已經成為一種藝術生產,更是文化對話的載體。原來的創作者角色,已經轉變為策展人,以及藝術生產機制的操控者。這些被蔡國強先生稱為“文化現成物”的物件裝置,不僅體現了中國農民與生俱來的旺盛創造力,以及對于未來生活充滿想像的嘗試,同時也在這些企圖與全球高科技趨勢對話的實驗中,展現出了農民對于難以企及的世界理想的夢想力量。
作為一項全新的創作計劃,《蔡國強︰農民達芬奇》展覽仿佛藝術家豐沛的創作光譜中,一束嶄新光脈的耀眼綻放。展覽呈現出具有史詩般的流動詩意,更形塑出一種清新質樸的另類展覽美學。同時,為美術館開館以及展覽開幕所規劃的學術研討會,力邀國內和國際重要學者專家共同參與,就全球化影響下民間美術館的角色與挑戰,以及當代藝術創作的新思維等議題,進行對話與交流。《蔡國強︰農民達芬奇》展覽和研討會將共同開啟上海外灘美術館正式作為當代藝術的新的展示空間,服務于民眾生活與教育的公益性場所,以及當代文化的國際交流平台。
……
歷經多年的規劃和整建,座落于亞洲文會大樓的上海外灘美術館在2010年與世界博覽會同期開幕。上海外灘美術館源于19世紀中期英國皇家亞洲文會所創建的上海博物院,當時曾是最具活動力的東方學研究中心,以及中國最早的博物館之一。新的上海外灘美術館在原址的建置開館,代表了對于其昔日同作為文化展示和交流平台的前身(英國皇家亞洲文會,以及上海博物院)之歷史的文化承續和新的意義宣示。美術館也期能匯聚來自企業界以及學術界的資源,探索民間美術館專業運營之可能性。透過展覽、研究、教育與推廣活動的舉辦,開發多向度的活動形式與多層次的研討議題。鼓勵參與和互動,啟發思考與對話,進而發展成為當代文化對話與交流的平台,原生創意發聲之場域。
有鑒于此,上海外灘美術館之開館展覽以美術館昔日歷史傳承與未來發展願景作為出發點,試圖在不同時空和文化語境中,開啟對于藝術觀看、詮釋的探討,並進行社會和文化的對話。開館首展邀請蔡國強先生策劃《蔡國強︰農民達芬奇》展覽,以當代創作置換了當年的博物館科學搜奇式的展示,代之以中國基層農民的夢想,使之呈現出在歷史文化的語境之下,中國現代化的一種民間力量的視野。同時,透過中國農民的創造性勞動,和蘇聯太空科技影片等素材,這個展覽體現為對某種社會主義根本脈絡的反思,並在此基礎上與世界博覽會所表征的全球資本主義趨勢進行差異式的對話。
近年來,蔡國強先生嘗試在中國的語境以及歷史延續中尋找創作元素,尤其對于生活于城市邊緣、社會底層,卻作為城市現代化建設中堅的廣大的農民,具有持續的關懷。作為一個壯觀能量的集合性場域,《蔡國強︰農民達芬奇》展覽引入農民活潑自發的創造性,再現農民的各式發明物件的生產和裝置過程,以及農村中隨處可見的類宣傳字報形式。展覽現場雖似乎不見藝術家的簽名作品,然而在其慧心巧思構造下,看似平凡的發明物件被整體賦予了藝術語言。對于藝術家而言,藝術創作已經成為一種藝術生產,更是文化對話的載體。原來的創作者角色,已經轉變為策展人,以及藝術生產機制的操控者。這些被蔡國強先生稱為“文化現成物”的物件裝置,不僅體現了中國農民與生俱來的旺盛創造力,以及對于未來生活充滿想像的嘗試,同時也在這些企圖與全球高科技趨勢對話的實驗中,展現出了農民對于難以企及的世界理想的夢想力量。
作為一項全新的創作計劃,《蔡國強︰農民達芬奇》展覽仿佛藝術家豐沛的創作光譜中,一束嶄新光脈的耀眼綻放。展覽呈現出具有史詩般的流動詩意,更形塑出一種清新質樸的另類展覽美學。同時,為美術館開館以及展覽開幕所規劃的學術研討會,力邀國內和國際重要學者專家共同參與,就全球化影響下民間美術館的角色與挑戰,以及當代藝術創作的新思維等議題,進行對話與交流。《蔡國強︰農民達芬奇》展覽和研討會將共同開啟上海外灘美術館正式作為當代藝術的新的展示空間,服務于民眾生活與教育的公益性場所,以及當代文化的國際交流平台。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