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需要匠人精神:日本當代10位陶藝家的手作情結

人生需要匠人精神:日本當代10位陶藝家的手作情結
定價:294
NT $ 256
  • 作者:蘇燕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6-0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8658264
  • ISBN13:9787508658261
  • 裝訂:279頁 / 普通級 / 1-1
 

內容簡介

尋訪日本當代10位陶藝家,走進他們的陶藝工坊,聆聽他們的創作歷程,體味他們的匠人精神。他們隱居在山村,過著真正清心寡欲的生活,在寧靜的工作室里日復一日地重復著制陶工作。然而在這貌似恆常的創作中,打動人的正是他們勇於創新、堅持手作、不斷進取等朴素而令人敬佩的匠人精神。

在這個物質過剩與信息發達的世界,人們太容易喜新厭舊、太容易浮於表面、太容易半途而廢,而忘記了要嚴肅地對待物品、對待工作、對待生活。制陶這條路,仿若人生,靠的是手藝,急不得,懶不得。千錘百煉,才能成。

透過這本書,不僅能邂逅工藝之美,更能遇見那隱藏在陶瓷背後的匠人之心。

蘇燕,現任《美好家園》雜志主編,涉足媒體行業近20年。曾先後在《時尚伊人》《時尚家居》《繽紛space》《時尚財富》《淑媛》等多本時尚、生活方式、設計類雜志任職。

生活中,安靜隨和的她熱愛閱讀、旅行、品茶、手作等事物,倡導「慢生活」的人生態度。她與家人一起搬離了城市,在鄉間自建居所,用現實版的「歸田園居」,向身邊更多的人傳遞簡單質朴的生活經。

憑借多年來的媒體人背景,蘇燕不僅將她的視野呈現於雜志,還不遺余力地支持著那些瀕臨被淹沒於快節奏生活中的當代匠人。在她的觀念里,總有一些事情需要慢慢做,需要一點一滴,專注而持續地付出努力,正如匠人們為手作所傾注的心血般,經得起歲月的打磨。

如今,蘇燕與其帶領的編輯團隊、撰稿人、攝影師等,通過走訪茶人、陶人、園藝家等,收獲了一批忠於生活的美好素材,也沉淀出屬於她個人特色的文藝腔調。
 

目錄

推薦序 隔岸觀物 老古
導 讀 淺話東瀛茶陶 李曙韻
平凡的生活素陶:文化與情感的滲透 安藤雅信
回歸凡朴生活,塑造陶的枯寂之美 奧田英山
金屬般的質感:心手合一之陶 大村剛
信樂生人的泥土風味 谷井直人
黑白素陶,惜物於日常靜雅之美 井山三希子
銹跡與星光:大象無形之陶 三占修
深思熟慮的細節:生活的關懷與反饋 市川孝
土與火焰碰撞出的器皿 小野哲平
親切的神秘感:一半生活一半藝術 小澤章子
柔中帶剛的花器:為植物構築陶屋 岩田智子
生活中的美學,季的雲的尋陶旅 中村豐實
附錄一 日本陶瓷器年鑒
附錄二 日本陶藝展館縱覽
附錄三 日本陶藝市集
 

我的第一件日本陶器是多年前吉村先生來中國的時候贈送給我的一個織部燒的抹茶碗。70多歲的吉村先生個子不高,滿頭黑發,神情動作非常沉穩且有活力,讓人不大能想象出他的實際年齡。他修習了50年的日本茶道,修習的是三個千家茶道流派之一的表千家流派。這個織部燒茶碗上有標志性的一抹濃綠的釉,大概碗用的時間不短了,潤澤的釉色像緩緩流淌的濃茶,而其余占絕大部分的白色長石釉上,有用赭石色線描的古裝夫子和一個童子,有些像中國傳統瓷器上的陶淵明或者周敦頤和童子的內容,中國往往把這樣的構圖稱為「高士圖」,因此我也就把這個碗取名叫作「高士碗」了。這個碗的形狀有些誇張,不規則,這是織部燒特有的粗獷風格。捧在手里時,卻會發現碗身的起伏凹凸和手形很合,非常稱手。後來我學習點抹茶的時候,又發現這個碗和另一個瓷碗相比,可以非常輕松地點出一碗綿密香醇的薄茶來。

這個織部燒茶碗的使用過程,讓我慢慢意識到日本陶器所具有的典型特質——看起來的隨意和生澀都隱含著作者的著意設計,但是又力圖把這樣的用意含蓄地隱藏起來,等著使用者觸摸的時候才能夠發現。

古田織部是織部燒風格的創立人,是一名武士,也是千利休的弟子。據說當年千利休被賜死之後,古田織部一方面在其他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時候公開表達對他的懷念,另一方面大膽地開創了有別於千利休的茶風。這樣的一個人,應該是內心豐富而有力量的吧,他開創的茶碗燒制風格也體現著他的性格特質。

2013年夏天去日本旅行的時候,我在長汀的季之雲畫廊遇到了陶藝家市川孝。畫廊里展示著他用煤油窯燒的白釉和黑釉的一些茶器,泡茶的壺、勻杯、茶杯、注水壺,還有一些柴窯燒的大的水盤和陶罐花入,總能從中找到一些隱約熟悉的中國味道。我最感興趣的是一個吊起來的花器,用的是回收的舊粗鐵絲,有一些浮在面上的點點銹跡,彎成了自在鉤的樣子。自在鉤是一種日本傳統的懸掛工具,由幾個首尾相扣的鐵鏈構成,但是餃接部分很巧妙,可以根據需要調節鐵鏈的長度。下端彎成水平鐵環,上面有一個白釉的直口小缽,里面插了寥寥幾片綠楓,平生夏日清涼。看到我對這個花器很感興趣,他走過來取下小陶缽給我看自在鉤的結構,告訴我是他自己做的,並且說「你可以自己做啊」,隨意得就像跟一個朋友聊天。我可以感受到他日常生活中除做陶外還有很多親自動手的活兒,而且有著家常的心平氣和。我問到他的展覽,他說剛剛從台北辦展回來,然後又有點自嘲地說:「我知道會賣得很好,可是我並不希望很快賣完,我已經覺得自己像一個面包師了,烤好一爐面包,拉到集市上賣完,再烤一爐。」淡淡的幾句話就讓人對他如何對待自己的陶有了深入的理解。 美之所生 這些年,因為愛茶的緣故,我陸續收集了為數不少的日本陶瓷器具,有些原本就是茶器,有日本茶道里被稱為「一樂二荻三唐津」的黑樂茶碗,還有個人很喜歡的傳統窯口的信樂和備前燒制的一些日常器具,常被我移用過來作為茶道器具和花器。我也很喜歡一些現代陶藝家的陶藝新作。無論是信樂、備前、常滑這些傳統窯口的作品,還是很多陶藝家的現代陶藝作品,它們都有著一些相似的天然氣質。

日本的陶瓷器具很多都帶有這種氣質,那種天然是結結實實的,如同山石、枯木、蒼苔一般的自然拙朴,而有些施以化妝土的器皿帶著特殊的純凈氣質、朴實洗練的外形、合乎使用的功能以及豐富的肌理變化。但是這些似乎都是呈現於外的表象,在使用過程里,斑駁的痕跡又會漸漸籠罩在上面。我們耳熟能詳的「wabi.sahi」這個美學風格,大概只屬於呈現器物美的一種標識。一個小小的陶器,常常能引發我們內心深處的情感。朝花秋露般的剎那之美,帶給人內心激盪之後,枯枝殘花、水痕儼然,我們觸摸和假思索;另一方面,對陶瓷的思考都凝聚到了制作人的生命思考里。思考人和自然的關系,會讓人在日常制作的過程中體會到使用器物時毫不做作的用心和專注。首先是保留手工的感覺,很多日本器具都是手工制作的,留有讓人備感親切的手工的痕跡,但是這個痕跡又不是粗糙率性的,而是帶有專注和精微的松弛。

器用之美

很多時候,器具獨特的韻味是在與之相配的使用環境中展現出來的。比如一個志野燒的茶碗,松軟的艾土胎上有著宛若積雪的長石釉,如果在夏日濃蔭遮蔽的庭院里,一束透過樹葉的光照射其上,用這樣的茶碗喝一碗抹茶,碗也會透出玲瓏的感覺。

在中國的茶席上,我常常會打破原來既定的用途,令器具顯現出別樣的韻味,比如春天會用一個備前燒的淺陶碟做壺承,或者秋天在一個器形敦厚的李朝風格的白瓷酒壺中插一段結了紅果的金銀木。

對於茶來說,那是做茶人的光榮;對於茶器具來說,那是作者的驕傲;而對於茶人來說,價值就在於可以通過選擇的茶和器具透射自己的生命態度。這樣對物的取舍,才有了價值和意義。比如我很少用日本陶藝家制作的壺和杯來喝中國茶,原因在於,中國的茶包括綠茶在內,都經過高溫殺青,形成香氣的各類物質沸點都比較高,日本多數的陶瓷器受到材料本身臨界溫度較低的限制,甚至有些陶藝作品因要控制燒制後的肌理效果也沒有把它燒透,這樣的器皿在泡中國茶的時候往往會吸收香氣和熱量,茶湯的香氣和韻味的層次就打了折扣。這大概就是不同使用環境中,不同的影響效果帶來的遺憾。
很多時候,不局限於器具本身固有的符號,而是憑借自己的慧眼賦予器具別樣的新意,打破頭腦中頑固的成見,每個器具都能夠被賦予新的生命形態,如此便能喝到一杯盪氣回腸的茶湯了。

書中介紹的10位日本陶藝家,日漸被國內的很多人熟悉,也許在你的案頭上就有他們制作的一把壺、幾個杯,或者在茶棚的角落里有一件花器、茶倉。手里摩挲這些不一定是「完美」的器物,卻總有很多細節打動人心。從這些采訪文字里,我們可以一窺其中究竟,也會有很多啟發。透過這些帶有「職人精神」的陶藝家的創作過程,我們能發現其實陶器都是陶藝家表達自我的一種途徑,每個人對自然的感知和與之的連接方式、對所用材料的細膩感受和尊重、對使用者的溫厚體貼,全都凝聚其中,由此衍生出來的豐富的「美」,朴實、自然、健康,那就是以物傳心打動人的秘密。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