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岡倉天心在20世紀初旅英美期間,意識到西方人對東方世界充滿了荒謬的想法及誤解,因此相繼用英文寫下《東洋的理想》(The Ideals of the East,l903)、《日本的覺醒》(The Awaking of Japan,1904)、《茶之書》(The Bookof Tea,1906),並稱為岡倉天心的“英文三部曲”,前一部刊行于倫敦,後兩部刊行于紐約。

三部作品中,《茶之書》的影響晟大,有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瑞典語等多種譯本,並入選美國中學教科書。該書在為岡倉天心贏得世界性聲譽的同時,也向西方世界譜寫了一曲意味深遠的以“茶道”為主題的“高山流水”。

“茶道”為日本傳統美學之精髓,作者文筆清雅雋永,蘊藏文人氣息,帶領讀者一窺日本古典美學的世界。

岡倉天心(Kakuzo Okakura),原名岡倉覺三,1863年生于日本橫濱一個商人之家。七歲起同時接受漢學與英語教育,十六歲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就讀,受到其師Fenollosa啟發而對保存與發揚日本傳統藝術及美學不遺余力。曾任日本美術學校的籌建者、校長,創立日本美術院,去職後游歷于印度與中國,最後任職于波士頓美術館東方美術部門,其著作《茶之書》、《東洋的理想》與《日本的覺醒》即寫于這段時間。天心自幼學習外語,因其典雅動人之英文寫作,三種著作皆于美國和英國出版,影響20世紀之初西方人對日本的印象可謂非常深遠。
 

目錄

導言 蔡春華
序一 一碗人情,百年茶典
序二 高岡倉松照天心
一 一碗見人情
二 茶的飲法沿革
三 道與禪
四 茶室
五 藝術鑒賞
六 花
七 茶人風範
譯後記
 

冬陽煦暖的午後,麻鷹在海畔悠悠盤旋,我坐在窗邊捧讀這本《茶之書》,但覺心怡神蕩,通體輕盈,思維乘著陽光的金絲,飄然遠舉,緩緩脫離這海隅小島,像麻鷹般飛到天際,鳥瞰山海,縱覽人世。原本零敲散打、瑣碎蕪雜的世界,忽而變得平滑完整,輪廓脈理鮮明,你俯仰其間,游目四顧,于是看得更加開闊清楚。好書的魅力,大抵如是。

1906年,岡倉天心以英文寫出《茶之書》,向西方介紹東方的茶道文化,這本小書僅只百來頁,輕巧縴薄不盈一握,份量卻如泰山盤石,歷久彌堅。一百多年來, 《茶之書》不斷新刊重印,流傳世界,除了各種英文版,還有德文、法文、瑞典文等版本,而由英文譯回的日文版,更有多種譯本,可見其經典地位。至于中文版,就我所知,近二十年來, 《茶之書》至少有四種不同的繁簡體譯本,加上這本新譯的版本,意義庀其特殊。

然而,茶葉不是中國人的文化遺產嗎?為什麼要看一個日本人用英文寫,而且還是一百年前出的茶書?

答案很復雜,但也很簡單︰因為中文世界里,沒有出現這樣的一本書。中國雖有連篇累牘的茶經茶典、茶譜茶話茶錄,卻沒有一本像《茶之書》這樣,能以精簡如詩的文字,深人淺出,宏觀遠照,除了勾勒茶史梗概,溯探茶道的核心精神,闡發個中的美學意境之外,還能評比歐亞,論衡東西,具有強烈的文化觀點。

南方有嘉木,茶葉發源于中國,華人是最早喝茶的民族,自古迄今盛行不衰,喝茶人口跨越階層地域,上者細品佳茗,下者抱著玻璃茶罐咕咕牛飲。茶與“柴米油鹽醬醋”並列,固是居家必備之物,在儒家傳統中,卻也被視為口腹瑣事,頂多是文士的閑情雅興,風花雪月無關志業,飲饌小道不登堂奧。

但是岡倉天心的《茶之書》,卻把世俗形下的飲饌之事,提升到空靈美妙的哲學高度,甚至是安身立命的終極信仰。

茶與茶道,反映出迥異的文化態度。茶葉雖然原產中國,唐代才傳入日本,八百年後,卻從飲料脫胎換骨,演化成“和敬清寂”的茶道,晉升為一門生命美學,試圖在庸碌瑣碎的日常生活里,淬煉出精純完美。《茶之書》以“一碗見人情”破題,生動描述茶道的本質特性,開宗明義就指出︰

茶道是一種對“殘缺”的崇拜,是在我們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為了成就某種可能的完美,所進行的溫柔試探。

茶道表面是美學儀式,內里則淵遠流深,奠基于道家和禪宗思想,岡倉天心不惜用兩章篇幅,深入闡釋茶道的流派和精神奧義。他把中國茶史分為三個時期,唐代的煎茶是古典主義,宋代的點茶是浪漫主義,明代的淹茶則是寫實的自然主義,不同的泡茶方式,體現出不同的情感和時代精神。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