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中西文化交流的高潮時期。作為明清兩代都城的北京,在大約兩個世紀中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這一時期起始于1601年利瑪竇的進京,而中止于18世紀末年耶穌會的被解散。
外國傳教士在北京的存在無疑是這一時期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特點和前提,這一點在明清兩代叉有所不同。雖然利瑪竇在進呈給萬歷皇帝的第二份奏折中,就婉轉地表示願意參與修訂中國的歷法,然而直到他辭世也沒有獲得這一機會。但是,利瑪竇畢竟為此準備了一切必要的條件︰第一,他已經開創了外國傳教士來華傳教的“文化適應”和“科學傳教”的策略,這使他的繼承人能夠比較順利地進人聳立著“萬里長城”的封閉的中國,在都城北京定居,並參與中國朝廷的觀天、修歷等多項包括科學、藝術諸多門類的活動;第二,他已經以先進的歐洲{科學征服了以徐光啟為首的—代開明的中國學者,使他們深切地認識到“西洋新法’是破解中國傳統歷法困境的唯一途徑,並為實現一這變革奔走呼號。“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里的“東風”指的是時間和機緣。
對于自認文化優越和將歷法視為權力象征的中國來說,采用從未听說過的西洋的方法,延攬西洋人來修訂歷法,必然是一個不容易跨越的台階。然而,傳統中國歷法的謬誤又是無法回避的,官方預測的日食月食屢屢出錯勢必動搖皇帝作為“上天之子”的權威性。在徐光啟、李之藻等人的不懈努力下,終于在1629年,也就是利瑪竇上奏萬歷皇帝的近三十年之後,崇禎皇帝同意開設“歷局”,由徐光啟領餃,采用西法,延攬西士,修訂新的歷法。當時參與其事的外國傳教士有鄧玉函、龍華民、羅雅谷和湯若望。但“歷局”還不屬于“宮廷”,具有半官方半民間的性質。
外國人選人宮廷要從清代定鼎北京開始,這就是本書要講述的故事。第一位進入清宮廷的是德國人湯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