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主義中的教會

多元主義中的教會
定價:114
NT $ 99
 

內容簡介

本書初版于1995年,由同為德國新教神學出版重鎮的Chr. Kaiser Verlag和Guesterloher Verlaghaus一起發行,2000年重印再版。中文版譯自1995年版。與德文版相較,中文版增補兩篇相關論文。同時,經卓新平教授邀請,作者欣然為中文版作序,一方面簡要陳述基督教思想將要面對的時代問題,另一方面也概括總結自己的思想發展進程。由于這篇序言是作者首次就自己的思想形成發表總結性的文字,故在譯成中文的同時,也在中文版中保留德文序言原文。


衛彌夏(Prof. Dr. Dr. Michael Welker,1947-)現為德國海德堡大學神學院系統神學教授,並是該校跨學科國際神學研究中心的創始主任。他1947年生于愛爾蘭根。1973年,在圖賓根獲得神學博士學位。1978年,在海德堡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980年,在圖賓根完成系統神學方向的教授資格論文。1991年起,執掌海德堡大學神學院教義學教席。1996-2006年,連續兩屆主持海德堡大學“國際學術論壇”,致力于推動跨學科的國際學術對話與研究。此外,他多次受邀在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愛丁堡大學等院校發表演講。《多元主義中的教會》為其代表作。
 

目錄

叢書總序
中文增訂版序言
Vorwort zur erweiterten chinesischen Ausgabe
初版序言
第一章 多元主義中的教會和[聖】靈的多元主義
第一節 多元主義的權力循環
第二節 [聖]靈的多元主義及其導向力
第二章 上帝的靈、在文化多樣化中對社會正義的應許
第一節 古典有神論的危機、認識上帝在[聖]靈中的活力
第二節 抽象主體性和抽象平等的危機、[聖]靈創造性的正義
第三節 教會公共性的危機、基督教界憑借上帝之靈的更新
第三章 “大眾教會”的神話-
第一節 為什麼我們應將大眾教會理解為神話?
第二節 從當今神學的視角看大眾教會神話的邊界狀態︰論大眾教會的系統變革
第三節 從普世合一的和單個團體的角度看教會的內在構造
第四章 為什麼留在教會?——對教會內外人士的回應
第一節 為什麼留在教會?——因為基督教會是始終讓自己和他者擔負慈愛責任的共同體
第二節 為什麼留在教會?——為的是以習傳的和新穎的方式保障個體的尊嚴
第三節 為什麼留在教會?——為的是普世教會共同保有彼此理解、和好、促進的力量
第四節 為什麼留在教會?——為的是對罪和集體性自我危害的敏感不至于被窒息
第五節 為什麼留在教會?——為了塑造人類生活的各種節慶形式的緣故
第五章 教會即“基督的身體”
——這是什麼意思?
第一節 基督的身體,即被釘十字架者的身體
第二節 基督的身體,即復活者的身體
第三節 基督的身體,即成為人者的身體,他是來臨國度的宣講者、具體苦難和鬼附處境的幫助者
第四節 基督的身體,即人子的身體
第五節 基督的身體和走出父權制
第六節 基督的身體和年輕人的與老年人的教會
第七節 基督的身體和與教會慣常期待不一致的多種恩賜
……
第六章 “對今天的我們而言,誰是耶穌基督?”
第七章 作為宗教陷阱的主體主義信仰
論文首次發表說明
中譯者說明
 

宗教反映出入的精神生活,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現象,也是人類社會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宗教作為人類歷史發展的產物,與“人性”、人的“社會性”和“精神性”有著密切關聯,展示出入的精神世界之豐富、復雜,並對世界大多數人的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重大影響。因此,人在自我反思和自我認知中,必須高度重視人的這種宗教“靈性”,意識到其精神領域中的信仰特征。

宗教的歷程與人類的發展密不可分,其經歷的原始宗教、民族宗教、國家宗教和世界宗教各種形態都與人類社會形態的發展演變復雜交織,其宗教的基本構建亦與人類社會結構有著種種吻合或重疊。宗教的存在迄今仍對世界上大多數人產生著廣遠而深入的影響。據統計,當前全世界信仰各種宗教的人數已達50余億,佔世界總人口的85%,其中信仰基督宗教的人數近22億,佔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世界穆斯林人數約13億,為全球總人口的五分之一;此外,印度教有8億多人、佛教3億多人,新興宗教1億多人,其他各種民族宗教、本土宗教亦教派林立、信徒眾多。宗教的存在與發展也會對整個世界的格局和人類社會的走向起到直接或間接的作用。因此,我們應該高度重視並認真研究世界宗教問題,弄清其古今發展及存在態勢。

從對宗教的理解而言,宗教指人對“神聖”或“神聖者”的信仰,反映出一種具有終極意義的“神人”或“天人”關系。從中國文化傳統來看,“宗教”觀念足由“宗”、“教”二字合並而成。按其語義,“宗”乃涵括自然崇拜和社會崇拜兩大方面,前者指“禮于六宗”,即“天宗三——日月星,地宗三——河海岱”;後者即“尊祖廟也”;都關涉到崇拜和禮儀活動。“教”則以理論教化方式來表示人們“對神道的信仰”,即“聖人以神道設教”、“修道之謂教”。“宗教”二字最初合用則見之于佛教術語,梁朝袁昂(459—540)在其《答釋法雲書雄範縝神滅淪》中就已二字聯用,論及“但應宗教,歸依其有”。佛教以“宗教”來指崇奉佛陀7義其弟子的教誨,其中“教”為佛陀所說,“宗”即佛陀弟子之傳。在西方信仰傳統中,religion 源白拉丁文表述,本意為“重視”對神靈的敬仰,以及神人之問的“結合”或重新聯結。中文“宗教”術語通過佛教典籍的翻譯而傳人日本,其佛教界最初把用語言難以表述的真理稱為“宗”,而關于這種真理的教義則為“教”。自1868年起,日本日爿治政府的文書將西文reIigion譯作“宗教”。這一中西關于“宗教”的術語由此相互關聯,後又“假道日本而入中國”,如黃遵憲(1848—1905)在其1887年完稿、1895年出版的《日本國志》中已多次沿用日文“宗教”術語,其語義與西義religion則頗有關聯。此後逐漸形成漢語“宗教”一詞的現代語義,表示對“終極實在”的關切、追求和信奉。

宗教與人類社會及世界文明的許多方面都有著密切而復雜的關系,因而是我們深入了解人類自我、弄清其社會及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窗口。不認識世界宗教,也就不可能真正認識世界歷史,更談不上對人類思想文化發展之脈絡神髓及其內在規律的掌握。而且,宗教學作為一種跨學科研究,與人類學術領域的許多學科發展亦緊密相連,有著種種交織與重合。所以,我們觀察、研究宗教學的學科發展塒于促進跨學科研究、擴大學術視域、形成相關研究的交融互滲和綜合優勢、繁榮我們的社會科學同樣有其獨特意義。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