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翻譯中主體互動的角度提出了人際意義跨文化建構的概念,從實現語言人際功能的語氣、情態和評價等三個語義系統分別考察了人際意義跨文化建構的條件、方式及主體性因素,建立了翻譯的人際意義分析模式,為翻譯批評的理論化做出了貢獻,並對翻譯實踐和翻譯教學帶來新的啟示。
鄭元會,陝西咸陽市人,1967年10月生。2002年陝西師範大學畢業,獲碩士學位,2006年山東大學畢業獲博士學位,2007年進入北京師範大學外文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2009年12月出站。現為西藏民族學院外語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翻譯學、功能語言學、譯學辭典的編纂與研究。在《中國翻譯》、《外語學刊》等刊物發表論文10余篇,主持並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項。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翻譯研究︰回顧與反思
第一節 人際意義與國外的翻譯研究
一、語文學研究
二、語言學研究
三、文化研究
第二節 人際意義與國內的翻譯研究
第三節 反思
第二章 翻譯研究的人際意義視角
第一節 理論基礎
一、概覽
二、語言作為社會符號
三、語篇和語境
四、語言的人際意義
五、系統功能語言學與翻譯研究
第二節 重釋翻譯
一、對傳統翻譯定義的解讀
二、翻譯作為跨語言交際
三、翻譯作為跨文化人際意義的建構
四、可譯性
第三節 人際意義與翻譯的應用性研究
一、人際意義與翻譯批評
二、人際意義與翻譯教學
第四節 翻譯的人際意義框架
一、主要概念
二、理論關系
三、翻譯的人際意義模式
第五節 結語
第三章 語氣系統與人際意義的跨文化建構
第一節 語氣的人際意義
一、語氣的定義
二、人際意義的語法
三、語際語氣對比與翻譯的條件
第二節 語氣系統與翻譯的人際意義建構
一、識別原文語氣︰譯者和作者的對話
二、翻譯中的語氣調整︰譯者和目的語讀者的對話
三、人際建構中的譯者主體性和翻譯中的語氣選擇
第三節 結語
第四章 情態系統與人際意義的跨文化建構
第一節 情態和語氣
第二節 情態的人際意義
一、可能性和慣常性
二、責任和意願
三、情態與人際關系
第三節 情態意義的跨文化比較
一、情態的人際特征
二、情態的語言特征
三、情態的文化特征
第四節 情態分析和翻譯的人際意義建構
一、批評語言學
二、敘事學
第五節 跨文化交際主體與情態意義的建構
一、作者主體
二、譯者和目的語讀者
第六節 結語
第五章 評價系統與人際意義的跨文化建構
第一節 評價系統和人際意義
一、評價的概念
二、評價理論︰評價意義的範疇化
第二節 評價意義的識別
一、概念特征
二、語言特征
第三節 評價意義的跨文化建構
一、介入的建構
二、態度意義的建構
三、級差意義的建構
第四節 結語
第六章 人際意義跨文化建構與翻譯批評和翻譯教學
第一節 人際意義的跨文化建構與翻譯批評
一、翻譯批評的任務
二、翻譯批評回顧
三、標準的客觀性及相關性
四、翻譯批評的人際意義模式
五、翻譯批評的步驟——譯例研究
六、結語
第二節 人際意義跨文化建構和翻譯教學
一、翻譯教學回顧
二、人際意義建構理論對翻譯過程的描述
三、人際意義建構與教學目標
四、人際意義建構與教學內容
五、人際意義建構與教學方法
六、翻譯教學中的診斷與評估
七、結語
結語︰語言的人際意義與主體間性
參考文獻
後記
第一章 翻譯研究︰回顧與反思
第一節 人際意義與國外的翻譯研究
一、語文學研究
二、語言學研究
三、文化研究
第二節 人際意義與國內的翻譯研究
第三節 反思
第二章 翻譯研究的人際意義視角
第一節 理論基礎
一、概覽
二、語言作為社會符號
三、語篇和語境
四、語言的人際意義
五、系統功能語言學與翻譯研究
第二節 重釋翻譯
一、對傳統翻譯定義的解讀
二、翻譯作為跨語言交際
三、翻譯作為跨文化人際意義的建構
四、可譯性
第三節 人際意義與翻譯的應用性研究
一、人際意義與翻譯批評
二、人際意義與翻譯教學
第四節 翻譯的人際意義框架
一、主要概念
二、理論關系
三、翻譯的人際意義模式
第五節 結語
第三章 語氣系統與人際意義的跨文化建構
第一節 語氣的人際意義
一、語氣的定義
二、人際意義的語法
三、語際語氣對比與翻譯的條件
第二節 語氣系統與翻譯的人際意義建構
一、識別原文語氣︰譯者和作者的對話
二、翻譯中的語氣調整︰譯者和目的語讀者的對話
三、人際建構中的譯者主體性和翻譯中的語氣選擇
第三節 結語
第四章 情態系統與人際意義的跨文化建構
第一節 情態和語氣
第二節 情態的人際意義
一、可能性和慣常性
二、責任和意願
三、情態與人際關系
第三節 情態意義的跨文化比較
一、情態的人際特征
二、情態的語言特征
三、情態的文化特征
第四節 情態分析和翻譯的人際意義建構
一、批評語言學
二、敘事學
第五節 跨文化交際主體與情態意義的建構
一、作者主體
二、譯者和目的語讀者
第六節 結語
第五章 評價系統與人際意義的跨文化建構
第一節 評價系統和人際意義
一、評價的概念
二、評價理論︰評價意義的範疇化
第二節 評價意義的識別
一、概念特征
二、語言特征
第三節 評價意義的跨文化建構
一、介入的建構
二、態度意義的建構
三、級差意義的建構
第四節 結語
第六章 人際意義跨文化建構與翻譯批評和翻譯教學
第一節 人際意義的跨文化建構與翻譯批評
一、翻譯批評的任務
二、翻譯批評回顧
三、標準的客觀性及相關性
四、翻譯批評的人際意義模式
五、翻譯批評的步驟——譯例研究
六、結語
第二節 人際意義跨文化建構和翻譯教學
一、翻譯教學回顧
二、人際意義建構理論對翻譯過程的描述
三、人際意義建構與教學目標
四、人際意義建構與教學內容
五、人際意義建構與教學方法
六、翻譯教學中的診斷與評估
七、結語
結語︰語言的人際意義與主體間性
參考文獻
後記
序
欣聞鄭元會的專著《翻譯中人際意義的跨文化建構》已經付梓,十分高興。此書是在該同志2005年獲得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翻譯中人際意義的跨文化建構》的研究基礎上,經過進一步加工、翻譯、優化的基礎上成形的。鄭元會同志原是山東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博士生,重點研究翻譯學,以及系統功能語言學和語用學。鄭元會同志在讀博士期問獲得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這使許多在讀的博士生和大學老師十分羨慕。當時,我也在考慮,為什麼鄭元會在讀博士期間就能獲得國家項目呢?他有什麼獨特之處,或者他這個題目有什麼獨特之處呢?
當我了解了這個選題之後,我就感到這個項目的獲得不是一個意外,而是一個必然,這是因為這個選題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正所謂“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首先,人際意義在翻譯研究中通常不被重視,所謂“信”顯然是對原文內容的“信”,而人際意義沒有考慮在內;第二,人際意義一直沒有在翻譯中被建構為一個獨立的意義範疇而作為研究的重要的對象;第三,對人際意義在翻譯中如何處理一直沒有進行很好的研究。現在,在翻譯理論建設如火如荼地發展的今天,對人際意義的翻譯理論建設是必須的,也是必然的。
在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框架中,人際意義是三種元意義之一,是與概念意義同等重要的。在韓禮德的理論框架中,它與概念意義平行對等,沒有先後和重要不重要之分,而語篇意義則被明確定位為是組織概念意義和人際意義的起組織作用的意義(Halliday,1973;1985/1989),在其他的語言學理論框架中通常不被認為是意義,而是作為一種形式特征,或者文體特征來對待。然而,如果我們仔細對三種意義的關系進行研究,我們會發現,這三種意義實際上是在不同的層面上提出來的。
首先,人類運用語言的目的是進行交際,即與其他人交換信息或者情感、意圖、物品,或者表達自己的意願等。從這個角度講,人類進行交際是受到交際目的促動的,而交際目的是語境與人的個體需要或者群體需要交互的結果。語境是外在的,是可以進行描述的,而人的需要是內在的,是難以由外在的手段證實的,只能由個體自身的感受來說明。不同的個體可能有不同的感受,所以,盡管有許多的理論來研究它,它仍然是一個“黑匣子”(blackbox)。奇怪的是,人們越是不能打開這個黑匣子,越是對它感興趣,對它好奇,大量的研究和理論框架用來討論這個黑匣子,但收效甚微。而對于容易研究、容易證實、容易描述的情景語境因素研究的人卻並不算太多,特別是沒有形成很有效的理論。而系統功能語言學在這方面提供一個很好的研究框架。系統功能語言學主要關注語言使用的外部因素,探討這些外部因素對內容因素的制約和決定作用。它把語言看作一個社會符號系統。所以,首先,它是從社會的角度來看語言,即從群體的角度,從“生物體之間的角度”(from an interorganism perspective)來看待語言(Halliday,1978),看語言是如何在人類的社會交際中起作用的,關注的是群體的共性行為特征,包括語言在社會系統、社會制度的建構中的作用,包括在社會機構的建構中的作用,和社會過程或稱社會結構的建構中的作用。第二,它把語言看做一個系統,即語言符號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組合為系統,以系統或者系統網絡的形式存在的。第三,它把語言看做一個符號系統,是由不同層次、不同級階和不同類型的符號組合而成的。語言運用的過程是從這個系統中選擇的過程。選擇什麼、不選擇什麼,從微觀上講是由是否激活“入列條件”(entry condition)來決定的,而從宏觀上講,是由交際者的交際目的決定的。
……
當我了解了這個選題之後,我就感到這個項目的獲得不是一個意外,而是一個必然,這是因為這個選題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正所謂“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首先,人際意義在翻譯研究中通常不被重視,所謂“信”顯然是對原文內容的“信”,而人際意義沒有考慮在內;第二,人際意義一直沒有在翻譯中被建構為一個獨立的意義範疇而作為研究的重要的對象;第三,對人際意義在翻譯中如何處理一直沒有進行很好的研究。現在,在翻譯理論建設如火如荼地發展的今天,對人際意義的翻譯理論建設是必須的,也是必然的。
在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框架中,人際意義是三種元意義之一,是與概念意義同等重要的。在韓禮德的理論框架中,它與概念意義平行對等,沒有先後和重要不重要之分,而語篇意義則被明確定位為是組織概念意義和人際意義的起組織作用的意義(Halliday,1973;1985/1989),在其他的語言學理論框架中通常不被認為是意義,而是作為一種形式特征,或者文體特征來對待。然而,如果我們仔細對三種意義的關系進行研究,我們會發現,這三種意義實際上是在不同的層面上提出來的。
首先,人類運用語言的目的是進行交際,即與其他人交換信息或者情感、意圖、物品,或者表達自己的意願等。從這個角度講,人類進行交際是受到交際目的促動的,而交際目的是語境與人的個體需要或者群體需要交互的結果。語境是外在的,是可以進行描述的,而人的需要是內在的,是難以由外在的手段證實的,只能由個體自身的感受來說明。不同的個體可能有不同的感受,所以,盡管有許多的理論來研究它,它仍然是一個“黑匣子”(blackbox)。奇怪的是,人們越是不能打開這個黑匣子,越是對它感興趣,對它好奇,大量的研究和理論框架用來討論這個黑匣子,但收效甚微。而對于容易研究、容易證實、容易描述的情景語境因素研究的人卻並不算太多,特別是沒有形成很有效的理論。而系統功能語言學在這方面提供一個很好的研究框架。系統功能語言學主要關注語言使用的外部因素,探討這些外部因素對內容因素的制約和決定作用。它把語言看作一個社會符號系統。所以,首先,它是從社會的角度來看語言,即從群體的角度,從“生物體之間的角度”(from an interorganism perspective)來看待語言(Halliday,1978),看語言是如何在人類的社會交際中起作用的,關注的是群體的共性行為特征,包括語言在社會系統、社會制度的建構中的作用,包括在社會機構的建構中的作用,和社會過程或稱社會結構的建構中的作用。第二,它把語言看做一個系統,即語言符號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組合為系統,以系統或者系統網絡的形式存在的。第三,它把語言看做一個符號系統,是由不同層次、不同級階和不同類型的符號組合而成的。語言運用的過程是從這個系統中選擇的過程。選擇什麼、不選擇什麼,從微觀上講是由是否激活“入列條件”(entry condition)來決定的,而從宏觀上講,是由交際者的交際目的決定的。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