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提到水心先生葉適,都說他屬儒學事功派;在宋明理學語境中,這種結論往往帶有貶義。其實,重事功是儒家本色。孔子本人十分重視事功。子貢問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孔子答曰︰“何事于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論語。雍也》)子路問孔子怎樣是個君子。孑L子回答了三層境界“敬”、“安人”、“安百姓”。孔子論最高境界日︰“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論語。憲問》)所有可測量的指標全屬事功。重事功本身不成問題。水心先生遭指責,多半由于指責者判定他忽視“內聖”功夫。這個關節點是對葉適評價的重心所在。蔣偉勝首先從事功與成德兩個維度把葉適的經學思想梳理出一個體系;而後在此基礎上闡述葉適的外王內聖哲學,為正確了解葉適其人、其學提供了扎實的依據。
蔣偉勝,1971年l2月出生,浙江浦江人。先後就讀于山東大學哲學系(1991)、浙江大學思政系(2000)、復旦大學哲學系(2003),獲哲學學士、法學碩士、哲學博士學位,浙江大學哲學系博士後(2009)。浙江工商大學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哲學研究,發表論文十余篇,專著一部,主持浙江省哲社規劃課題一項。
目錄
導論
一 葉適生平及其著作
二 葉適解讀經典的方法與旨趣
上篇 葉適的經學思想
第一章 “乾,物之主也——葉適的《周易》學思想
一 《周易》經傳的關系
二 乾道的闡發
第二章 “皂極無不有也,其難在于建——葉適的《尚書》學思想
一 人心與道心
二 皇極
第三章 “以道化調美風俗——葉適的《詩經》學思想
一 《詩序》
二 詩教與治道
第四章 “禮樂未嘗不兼玉帛鐘鼓——葉適的禮學思想
一 關于《周禮》的歷史
二 治道與禮樂
三 《大學》新論
四 《中庸》新論
第五章 “理本不虛立爾——葉適的《春秋》學思想
一 春秋書法
二 理事關系
第六章 “道未嘗離學——葉適的《論語》學思想
一 孔氏之本統
二 孔子之“學
第七章 “開德廣、語治驟——葉適的(孟子》學思想
一 對孟子心性理論的批評
二 對孟子政治學說的批評
下篇 葉適的外王內聖哲學
第八章 外王之道︰道在物中
一 道不離心
二 道不離性
三 道不離物
第九章 內聖之道︰習學成德
一 格物明心
二 格物為知
三 習學成德
第十章 結語︰哲學特點與命運
附錄
一 葉適哲學研究綜述及存在的問題
二 葉適生平大事記(據《葉水心先生年譜》、《葉適年譜》整理)
參考文獻
後記
一 葉適生平及其著作
二 葉適解讀經典的方法與旨趣
上篇 葉適的經學思想
第一章 “乾,物之主也——葉適的《周易》學思想
一 《周易》經傳的關系
二 乾道的闡發
第二章 “皂極無不有也,其難在于建——葉適的《尚書》學思想
一 人心與道心
二 皇極
第三章 “以道化調美風俗——葉適的《詩經》學思想
一 《詩序》
二 詩教與治道
第四章 “禮樂未嘗不兼玉帛鐘鼓——葉適的禮學思想
一 關于《周禮》的歷史
二 治道與禮樂
三 《大學》新論
四 《中庸》新論
第五章 “理本不虛立爾——葉適的《春秋》學思想
一 春秋書法
二 理事關系
第六章 “道未嘗離學——葉適的《論語》學思想
一 孔氏之本統
二 孔子之“學
第七章 “開德廣、語治驟——葉適的(孟子》學思想
一 對孟子心性理論的批評
二 對孟子政治學說的批評
下篇 葉適的外王內聖哲學
第八章 外王之道︰道在物中
一 道不離心
二 道不離性
三 道不離物
第九章 內聖之道︰習學成德
一 格物明心
二 格物為知
三 習學成德
第十章 結語︰哲學特點與命運
附錄
一 葉適哲學研究綜述及存在的問題
二 葉適生平大事記(據《葉水心先生年譜》、《葉適年譜》整理)
參考文獻
後記
序
通常提到水心先生葉適,都說他屬儒學事功派;在宋明理學語境中,這種結論往往帶有貶義。其實,重事功是儒家本色。孔子本人十分重視事功。子貢問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孔子答曰︰“何事于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論語。雍也》)子路問孔子怎樣是個君子。孑L子回答了三層境界“敬”、“安人”、“安百姓”。孔子論最高境界日︰“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論語。憲問》)所有可測量的指標全屬事功。重事功本身不成問題。水心先生遭指責,多半由于指責者判定他忽視“內聖”功夫。這個關節點是對葉適評價的重心所在。蔣偉勝首先從事功與成德兩個維度把葉適的經學思想梳理出一個體系;而後在此基礎上闡述葉適的外王內聖哲學,為正確了解葉適其人、其學提供了扎實的依據。
貶抑葉水心之根源在于他反對朱熹、陸九淵的心性理論。雙方分歧的根本點,從理論上看,就是天命之性究竟為何。朱陸在主性、主心上分歧嚴重,而在認定性或心源白天命則一致無二。此處所謂天命,意思是生而備有仁義禮智等“天理”。換用今日通用哲學語言,就是說人之存在中,與生俱來地賦有仁義禮智。葉適則認為天命之性意思是天賦的認識能力。 至于仁義禮智,則須後天地、在生活實踐中形成或領悟。今天的我們一望即知葉水心的觀點合乎現代科學的觀點。如果說,在理論上反駁仁義禮智生而備有還有點難度的話,那麼,只要問︰我們生下來就內稟仁義禮智,印度人、希臘人、德英等國人,是否也生下來就稟賦了仁義禮智,而不是基督教或印度教的道理?天命之性沒定之難以成立就顯明了‘。更重要的是,究竟葉適合乎孔子,還是朱陸合乎孔子?答案也是明確的︰孔子何嘗說過仁義禮智乃是天賦?!只是孟子有些話說得模稜兩可,所以宋儒抓住借以論證仁義禮智出于天命。簡帛材料出土,對于宋明理學是否正確解釋孟子心性說是一挑戰。關鍵文獻有兩篇︰《五行》、《性自命出》。《大戴禮記》中《曾子十篇》特別《天圓》篇也應列入關鍵文獻,但似乎尚未受到重視。其實朱子偶爾也透露自己不太拿得準,感嘆立說與古人協調不悖之難。恐怕研究下去,結論最終將是葉適更符合孑L子思想。
雙方分歧的根本點,從判教角度看,葉適認為朱陸之學表面上排佛,實質上吸收了佛學的一些基本思想,換句話說,在根底里隱藏著佛學思想,而自己則是醇儒。蔣偉勝《葉適的習學之道》一書對上述兩點有詳細而令人信服的討論。他提出的問題及其解決都屬前沿。不僅對于全面認識宋儒、正確評價宋儒各派思想長短優劣有價值,而且更重要的是對于今日繼承儒學遺產有價值。如果沿著宋明理學路數發展下去,設定人生而備有仁義禮智因而天性神聖,就會助長宗教化傾向;如果采用葉適路數,解釋天命之性為心智能力而非天理、仁義禮智乃後天養成,就能與當今的知識體系相協調。儒學現代化恐怕要采納葉適。
近年研究儒學者甚伙,以葉水心思想為題者較少,今儒牟宗三又著力抨擊這位儒者,所以有必要專題研究水心思想。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實則針對的是朱子理學,而且是經清朝統治者強化了束縛思想的功能的朱學,並非孔了儒學本來面目,而水心思想較朱學接近孔子。講儒學無穎應當尊奉孔子,因而專題研究水心思想更有必要。蔣偉勝以中適思想為對象做博士論文,選了個有價值重要題目。現在出版,特為之序。
貶抑葉水心之根源在于他反對朱熹、陸九淵的心性理論。雙方分歧的根本點,從理論上看,就是天命之性究竟為何。朱陸在主性、主心上分歧嚴重,而在認定性或心源白天命則一致無二。此處所謂天命,意思是生而備有仁義禮智等“天理”。換用今日通用哲學語言,就是說人之存在中,與生俱來地賦有仁義禮智。葉適則認為天命之性意思是天賦的認識能力。 至于仁義禮智,則須後天地、在生活實踐中形成或領悟。今天的我們一望即知葉水心的觀點合乎現代科學的觀點。如果說,在理論上反駁仁義禮智生而備有還有點難度的話,那麼,只要問︰我們生下來就內稟仁義禮智,印度人、希臘人、德英等國人,是否也生下來就稟賦了仁義禮智,而不是基督教或印度教的道理?天命之性沒定之難以成立就顯明了‘。更重要的是,究竟葉適合乎孔子,還是朱陸合乎孔子?答案也是明確的︰孔子何嘗說過仁義禮智乃是天賦?!只是孟子有些話說得模稜兩可,所以宋儒抓住借以論證仁義禮智出于天命。簡帛材料出土,對于宋明理學是否正確解釋孟子心性說是一挑戰。關鍵文獻有兩篇︰《五行》、《性自命出》。《大戴禮記》中《曾子十篇》特別《天圓》篇也應列入關鍵文獻,但似乎尚未受到重視。其實朱子偶爾也透露自己不太拿得準,感嘆立說與古人協調不悖之難。恐怕研究下去,結論最終將是葉適更符合孑L子思想。
雙方分歧的根本點,從判教角度看,葉適認為朱陸之學表面上排佛,實質上吸收了佛學的一些基本思想,換句話說,在根底里隱藏著佛學思想,而自己則是醇儒。蔣偉勝《葉適的習學之道》一書對上述兩點有詳細而令人信服的討論。他提出的問題及其解決都屬前沿。不僅對于全面認識宋儒、正確評價宋儒各派思想長短優劣有價值,而且更重要的是對于今日繼承儒學遺產有價值。如果沿著宋明理學路數發展下去,設定人生而備有仁義禮智因而天性神聖,就會助長宗教化傾向;如果采用葉適路數,解釋天命之性為心智能力而非天理、仁義禮智乃後天養成,就能與當今的知識體系相協調。儒學現代化恐怕要采納葉適。
近年研究儒學者甚伙,以葉水心思想為題者較少,今儒牟宗三又著力抨擊這位儒者,所以有必要專題研究水心思想。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實則針對的是朱子理學,而且是經清朝統治者強化了束縛思想的功能的朱學,並非孔了儒學本來面目,而水心思想較朱學接近孔子。講儒學無穎應當尊奉孔子,因而專題研究水心思想更有必要。蔣偉勝以中適思想為對象做博士論文,選了個有價值重要題目。現在出版,特為之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