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842—2010,一座偉大城市的肖像(精裝限量紀念版)

上海︰1842—2010,一座偉大城市的肖像(精裝限量紀念版)
定價:3480
NT $ 3,028
 

內容簡介

“上海,是一個充滿了美妙的矛盾與奇異反差的國際大都會。她俗艷,然而美麗;虛榮,但又高雅。上海是一幅寬廣壯闊、斑駁陸離的畫卷,中國與外國的禮儀和道德相互踫撞,東西方的最好與最壞在這里交融。”

本書通過珍貴的歷史照片、全世界最重要的私人收藏以及當代杰出攝影師的作品,講述了現代上海如何由各種力量塑造而成的故事。

1934年出版的《上海大全》(All about Shanghai and Environs)是上海最早的旅游指南之一。那本書中這樣描述鼎盛時期的上海︰19世紀中期到來的西方冒險家和商人,已經成功地在這片黃浦江邊的淤灘之上創造出一個重要的國際貿易口岸。對于外國殖民者來說,上海最初是作為鴉片貿易中轉站發展起來的;對于清政府來說,上海則標志著民族被奴役的屈辱。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後,清政府被迫與列強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列強由此在上海等地獲得領事裁判權。領事裁判權對歷屆中國政府來說都是國家的恥辱,也是他們後來竭力斗爭以期甩掉的帽子。

在過去的近170年間,雖然歷經了外敵入侵、民族解放戰爭、內戰以及自然災害,上海始終是中國最著名的城市,充滿著相反相成的對立與矛盾。今天,正如對19世紀的冒險家和創業者而言的那樣,“上海”依然是時尚、文化、商業和機會的代名詞;只不過,現代上海是由當代中國企業家和各方匯集此地的人民而不是外國投機者所創造的。

《上海︰1842—2010,一座偉大城市的肖像》(Shanghai: A History in Photographs, 1842-Today)通過珍貴的歷史照片、全世界最重要的私人收藏以及當代杰出攝影師的作品,講述了現代上海如何由各種力量塑造而成的故事。同時,這一過程也可以被視作現代中國形成的縮影。本書編著者為上海這座極富魅力的城市提供了一部完美的視覺歷史。


劉香成,951年生于香港,畢業于紐約市立大學亨特學院。曾任《時代》周刊與美聯社駐外通訊員及攝影記者,先後駐扎在北京、洛杉磯、新德里、首爾和莫斯科等地。1992年憑其對蘇聯解體的報道獲普利策現場新聞攝影獎。1997至2006年先後出任時代華納和新聞集團常駐中國的代表。2009年起任現代傳播集團編輯總監。
 

目錄

余秋雨序
編著者的話
上海的故事
大事記
第一章 現代上海的誕生1842-1926
第二章 南京政府“黃金十年”1927-1937
第三章 兵臨城下1938-1949
第四章 信仰的跳躍1949-1977
第五章 從樣板到藍圖1978-1999
第六章 邁向未來2000-2010
攝影師小傳
圖片來源
參考文獻
出版後記
 

2009年初,我被邀請擔任世博會上海企業聯合館的文化總策劃。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展館,主辦方邀請了很多國內外的專家來參與設計工作。在這一年的時間里,我和這些專家 國賓館的一個小會議室里,不斷討論著怎樣通過這個小小的展館去講述上海的故事。2009年底,主辦方又邀請了國際知名策展人劉午成先生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開幕前出版一部有關上海歷史的攝影集。在同一間會議室里,劉香成把那些照片一張張翻給我看。同一個空間,不同的圖像,一座城市的歷史濃縮了。

照片的長處是真實而感性,弱點是不知前因後果。因此,劉香成先生希望我能寫一篇序言,把上海這座城市的歷史簡單梳理一下,但又不能寫得枯燥,最好能感性一點,能讓遠方的客人也看得輕松,看得明白。我說,這最麻煩,試試吧。

上海這地方,處于長江與大海的連接處,是一個沖積平原。據考古發現,五六千年前就有人活動,以煮鹽和打魚為生。但在那個時候,現在上海的東半部還都有海。公元7世紀之後,大力開荒,人口增加,至公元1292年正式設立上海縣,到現在已有七百多年了。

中國古代充滿各種各樣精彩的故事,而上海一直缺少這種故事。但是,到了17世紀,因為一個人,這種情況就改變了。這個人叫徐光啟,出生在現在上海非常靠近這次世博會園區的地方。他是從小受到嚴格文化訓練的儒家學者,四十多歲時參加科舉考試成了“進士”,進了中央最高學術機構“翰林院”,而幾乎同時,他結識了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Matthew Ricci),並接受了天主教的洗禮。後來,他與利瑪竇一起合譯了《幾何原本》(The Elements)六卷,積極在中國介紹西方的天文、歷法、數學、測量、水利等科學技術,而自己又成了朝廷的核心重臣,編著了總結中國農耕文明的《農政全書》。他去後世,皇帝罷朝一日以示悼念,而他的墓前卻有天主教耶穌會用拉丁文寫的碑文。

這就是一個在中國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從信仰到學術都橫跨中西兩方的知識分子。在他向豐,兩種文化只有交融,沒有沖突。他兼收並蓄,游刃有余,任何一種文化都可以責怪他不夠純粹,而他卻覺得文化無界,文化無牆,本是讓人們自由漫步的所在。這就使他成了第一個嚴格意義上的“上海人”。這個“上海人”以自己的生命實踐證明,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本來也有可能不經由戰爭而結合。既然一顆小小的心就能包容它們,那麼,為什麼幾片大大的地土卻不能?

徐光啟是在1633年去世的,在整整200年後,1832年,一艘叫“阿美士德勛爵號”的英國雅片走私船到達上海,逗留學生了18天。這條船上有70名水手,負責人林賽(Hugh Hamilton Lindsay)經過考察知道上海是當時中國最重要的商業城市,並且防務松懈。在這之後十年間,英國通過鴉片戰爭,迫使了中國的屈服,上海的開埠。歷史並沒有走上徐光啟所示範的中西文明的交融之路,而是兵火相見了。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