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區比較

中國經濟區比較
定價:588
NT $ 512
  • 作者:葉飛文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0-04-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9712769
  • ISBN13:9787509712764
  • 裝訂:652頁 / 24 x 17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分析了中國近5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區發展的卓越歷程,從比較研究中再現了中國經濟區持續增長的真實歷程與輝煌。書中開拓性地將中國經濟區分為地域經濟區、綜合改革試驗區、開發開放試驗區、功能經濟區,提出地域經濟區、綜合改革試驗區、開發開放試驗區、功能經濟區概念的內涵和實際應用,同時提出選擇中國經濟區發展模式的路徑,富有創意。

本書適合區域經濟研究者,大專院校相關專業師生等學習參考。

這部論著研究分析了中國經濟區發展的卓越歷程,開拓性地將中國經濟區分為地域經濟區、綜合改革試驗區、開發開放試驗區、功能經濟區,並提出相關概念的內涵和實際應用,對中國經濟區進行了系統的比較研究,再現了中國經濟區持續增長的真實歷程與輝煌,同時提出選擇中國經濟區發展模式的路徑,富有創意,對關心中國經濟區發展的人們頗具閱讀價值。
 

目錄


導言
第一章 經濟區比較理論研究
第一節 經濟區與經濟增長理論
第二節 區域與區域經濟理論
第三節 區位與區域空間理論
第四節 地域分工與區域比較理論
第五節 經濟區梯度轉移理論和點線面體輻射開發理論
第六節 區域經濟均衡發展和非均衡發展理論
第七節 經濟區增長極理論與可持續發展理論
第二章 地域經濟區比較研究
第一節 東、中、西部三大經濟地帶比較
第二節 東、中、西部及東北四大經濟地區比較
第三節 東部沿海經濟區比較
第四節 中西部及東北經濟區比較
第五節 地域經濟區人口面積及經濟發展水平比較
第六節 地域經濟區區域優勢比較及發展引擎比較
第七節 地域經濟區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及中心城市發展比較
第八節 地域經濟區國家政策支持比較及發展戰略舉措比較
第三章 綜合改革試驗區比較研究
第一節 東南沿海綜合改革試驗區比較研究
第二節 東部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比較研究
第三節 西部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比較研究
第四節 中部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比較研究
第五節 待升級的新區及綜合試驗區比較研究
第六節 綜合改革試驗區及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比較結論
第四章 開發開放試驗區比較研究
第一節 經濟特區比較研究
第二節 沿海開放城市比較研究
第三節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比較研究
第四節 沿海經濟開放區及沿邊經濟合作區比較研究
第五節 台商投資區比較研究
第六節 開發開放對經濟增長的推進效應分析
第五章 功能經濟區比較研究之一:城市群及都市經濟圈比較研究
第一節 城市群與都市經濟圈
第二節 中國城市群及都市經濟圈發展模式的選擇
第三節 東部城市群及都市經濟圈比較分析
第四節 中部城市群及都市經濟圈比較分析
第五節 西部城市群及都市經濟圈比較分析
第六節 中國城市群及都市經濟圈綜合實力比較分析
第六章 功能經濟區比較研究之二:港口群及保稅港區比較研究
第一節 港口群與港口群功能經濟區
第二節 中國沿海五大港口群比較
第三節 依托港口及港口城市的臨港保稅區比較研究
第四節 區港聯動及保稅物流園區比較研究
第五節 保稅港及保稅港區比較研究
第六節 無水港及綜合保稅區比較研究
第七章 功能經濟區比較研究之三:產業群及產業園區比較研究
第一節 產業群與產業群功能經濟區
第二節 產業集聚區與產業園區
第三節 工業園區比較研究
第四節 科學工業園區比較研究
第五節 生態工業園區比較研究
第六節 出口加工區比較研究
第七節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比較研究
第八節 國家旅游度假區比較研究
第九節 國家級海峽兩岸高科技產業開發園比較研究
第十節 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及台灣農民創業園比較研究
第八章 結語:構建科學發展的中國經濟增長區域
第一節 經濟區域發展模式轉型:不平衡發展模式轉向均衡發展模式
第二節 經濟區勞動力生產供給模式轉型:粗放型供給模式轉向人力資本開發型模式
第三節 經濟區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粗放型發展模式轉向集約型文明發展模式
第四節 經濟區科技進步模式轉型:從引進消化吸收模式轉向自主創新模式
第五節 經濟區體制機制創新轉型:失衡發展模式轉向可持續的和諧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英漢人名對照表
 

區域經濟在今天早已不是什麼新名詞,大家都耳熟能詳。一個縣,一個省,一個國家,一個洲,乃至全球,經濟發展都是板塊式的不平衡的,這是絕對規律,就像一個巴掌伸出五個指頭也有長短粗細一樣的自然。所以任何一個大區域的總體經濟都呈現為各個參差不均衡的分區域經濟構成的總和,它的持續發展也是各個分區域經濟統一協調發展的結果。於是各區域經濟如何划分又如何統籌協調發展,就成為區域經濟這個熟稔名詞中永不輕松的大課題,需要不斷隨機跟蹤研究。目下就有葉飛文博士的一個新的研究成果面世。

經濟運行總是起伏不定的,難免有潮漲潮落的周期更替。2008年發端於美國的金融危機迅速全球化,變為世界金融和經濟危機,各國政府都在疑問「美國乃至全球的經濟之舟正在駛向何方?」在這種內外環境復雜嚴峻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區是否能可持續發展?原有經濟區發展模式是否需要轉型、如何轉型以實現中國經濟更好、更快、更加可持續地發展?成為世人關注的問題。這也是我們需要研究的重點課題。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愈演愈烈、勢不可擋,生產要素的跨境流動及各類資源的全球市場化配置成為當前世界經濟的趨勢之一。經濟區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社會勞動地域分工的必然結果。中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進行了大類的經濟地區划分。西方國家也有經濟區,它是在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潤而彼此激烈競爭的過程中自發形成的地域生產統一體。而中國的經濟區是在國家統一計划指導下逐步形成的,具有全國專業化意義的地域生產綜合體。目前,中國已形成多種形式的經濟區,葉飛文博士開拓性地將中國經濟區分為地域經濟區、綜合改革試驗區、開發開放試驗區、功能經濟區,提出地域經濟區、綜合改革試驗區、開發開放試驗區、功能經濟區概念的內涵和實際應用,對中國經濟區進行了系統的比較研究,同時提出選擇中國經濟區發展模式的路徑,富有創意,深具戰略眼光。經濟區的形成是不同時期現實發展的迫切需要,根據各區域不同的地理區位、資源環境、交通運輸、產業發展、城鄉發展、開放合作等特點,確立不同的發展方向。隨着幾大經濟區逐漸形成,表明中國正在以行政區划為界的行政區域競爭轉變為跨行政區划的經濟區域競爭,以產業、生產要素等互為基礎的經濟一體化的區域競爭格局正在開始形成。葉飛文博士的這部論著剖析入微地研究分析了中國近5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區發展的卓越歷程,從比較研究中再現了中國經濟區持續增長的真實歷程與輝煌。

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備受社會廣大民眾、政府和學術界關注的一個重大問題。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是影響經濟協調發展及社會和諧的重要障礙。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了深刻的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經濟呈現持續快速增長,保持了年均GDP增長9.8%,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光輝業績。然而,伴隨着經濟增長,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也逐漸顯露出來,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就是其中之一。區域發展不平衡,地區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由於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對東部沿海地區實行政策傾斜,加上其地理區位等優勢,中西部地區與東部沿海的差距凸顯,中西部地區的經濟類型和產業結構與東部地區產生了很大差異。這種后發展地區與先發展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已引起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葉飛文博士理論功底扎實,又長期在政府發展和改革部門從事實際工作,積累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理論心得,於是對經濟區發展及經濟增長能有深入和獨到的研究,敏銳把握中國經濟區發展的脈搏,從中國經濟發展離不開經濟區發展的戰略視角出發,鞭辟入里地比較研究了經濟區這一重要的中國經濟生態型式,從資本投入的變化、人力資本的稟賦、產業結構的效應、地理區位的影響、政府激勵的政策和制度的作用等多方面分析,頗有見地地解釋了地區差異和發展失衡的原因。目前,中國經濟處於關鍵時期,各類經濟區的形成和發展關系到整體經濟的長期增長,葉飛文博士通過比較研究中國經濟區發展特點和規律,從理論到實際、從歷史到現實,由表及里地探索了中國經濟區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極有說服力地提出經濟區發展模式的轉型方向,以推動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中國經濟區發展的豐富實踐,為中國經濟理論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這部著作就是生長在這片土壤上的理論之樹,對關注和研究中國經濟增長和區域經濟發展的中外學者和區域經濟部門工作者有很高的學術參考價值。

葉飛文博士是十分敬業好學的學者,無論在校期間、在博士后流動站研究期間,還是在實際部門工作中,都能取得優秀成果,十分可喜。特別是在工作中又擠時間繼續研究,不斷進取,寫了新書,令人佩服。這部著作是他從實踐到理論的提煉和升華,今日能付梓出版,我由衷高興。這是我第三次為他的著作作序,就算是祝賀吧。

胡培兆
2009年10月
於廈門大學蕪書齋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