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泰晤士報》等著名媒體推薦閱讀。
在這本奇妙無比的書中,人類非理性的直覺判斷遇上了自由市場。——丹·艾瑞里 麻省理工學院行為經濟學教授、《怪誕行為學》作者
那些深知我們常根據直覺做出選擇的賣家們,他們會絞盡腦汁誘惑你,讓你偏愛那些會增大腰圍的甜點,讓你沉緬於吸煙的快感,讓你掉進溫柔陷阱……
無時無處不在的直覺束縛着我們,讓我們如此輕信自己的判斷迷信投資的理性,盲從消費的時尚。
無論超市、麥當勞,還是婚姻介紹所,似乎都能滿足我們現代人渴望自由選擇的虛榮——在這些地方,你可以在琳琅滿目的食品架中或者在一疊疊美女帥哥的資料中,選出你最喜歡的商品或者最愛的人。
但是,在這些地方做「買賣」的時候,常常是買的不如賣的精。那些深知我們常根據直覺做出選擇的賣家們,他們會絞盡腦汁誘惑你,讓你挑選的不是健康食品而是容易增大腰圍的甜點,讓你不是把錢花在健身鍛煉上而是滿足吸煙的快感。而且,這些賣家還有著冠冕堂皇的理由;自由的買賣能讓你的收益最大化,亞當·斯密及其門徒們不就這麽認為的嗎?
不過,不斷增大的腰圍和持續惡化的肺部疾病顯然不會讓我們的生活更為美滿。自由的選擇並不一定能帶來最大的收益,因為自由的選擇也給了我們做出錯誤決定的自由。人類不是精密的機器,我們的原始腦總是讓我們自己的行為常常只是憑直覺或者情緒行事,因此我們無節制地在胃里填塞垃圾食品,在肺部填塞尼古丁,而我們在貸款時被人耍了還自以為占了便宜,沾沾自喜。
拋開現代人虛偽的自尊,我們會發現,其實我們都是需要別人管管的孩子。我們需要一個溫和的「家長」式的愛人、朋友、上司或者是政府,當我們根據直覺做出不合理選擇,沉迷於甜食、網游、煙癮的時候,他能用溫和的方式提醒我們,而不是要麽讓我們恣意放縱,要麽禁錮我們的自由。
本書是一本普及性的經濟學讀物,旨在提醒大家留意自由所帶來的危險,更是為了說明為什麼應該限制某些方面的自由,而且這些限制又是怎樣使我們更健康、更舒適地生活。
書中試圖要說明的是,當人們在市場交易中擁有做任何決定的自由時,如果他們的決定傾向於容易出錯的一面,也就是資本主義遭遇人類本性時,人們就將可能面臨的種種危害。
彼得·烏比爾,美國密歇根大學人類行為與決定科學中心負責人,世界經濟論壇全球衛生理事會的創始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