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休克」到重建:東歐的社會轉型與全球化—歐洲化

從「休克」到重建:東歐的社會轉型與全球化—歐洲化
定價:294
NT $ 256
 

內容簡介

 1989年蘇聯類型社會主義制度在中東歐的隕落是一個具有深遠意義的事件。它開辟了歐洲大陸重新統一和新成員國幾經長期喪失的主權鞏固之路。

  確認東歐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獨立,是后共產主義變革的基礎。它可以使我們理解東歐國家怎樣在全球化和歐盟的不同影響下投入重建。

  全球化不等於推行一種無節制的自由主義。有時在歐盟幫助下重構的歷史軌跡在許多案例中發揮了壓倒一切的作用.確保了社會的團結。歐洲化進程不等於簡單地將西歐的制度搬用到東歐.而是意味着中央和地方的各種角色進行多元化學習的過程。

  本書作為中東歐歷史和前景的一個概覽,是以多元的綜合視角分析近15年來東歐轉制和歐洲一體化影響的首部著作.深入研討了這些國家的不同部門的各種公共政策,中肯地評述了諸如所有制變革、社會保障制度和工業企業中的公共管理改革、農業、工會、公民社會和政黨等的演化和現狀。
 

目錄

關注東歐(譯者的話)陸象淦
中文版序言 弗朗索瓦•巴富瓦爾
致謝
前言
三個板塊,四類國家
本書結構
導論 一個理論框架——現代化—歐洲化與路徑依存
  現代化——回歸韋伯
  歐洲化——國家主權與歐洲調節
  一個理論范型——路徑依存
上編 蘇聯類型制度的遺產及其終結
 第一章 蘇聯類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概述
  集中化與自給自足
  企業的實際運行與經濟危機
  蘇聯類型的社會保障型國家
  公民社會
  政治統治的形式
  結 論
 第二章 研究蘇聯類型制度危機的兩條社會學進路
  第一條 進路——不可實現的極權主義
  第二條 進路——通過公民社會建設共產主義社會
  結 論
 第三章 1989年東歐劇變:精英反對民眾?
  一個理論模式
  一個模式的應用——歷史上的動員
  走出蘇聯類型社會主義制度的道路
  協議概念批判
  結 
 第四章 政治舞台的規則與穩定性
  規則的選擇
  政治舞台如何鞏固?
  結 論
中編 中央國家的形成
 第五章 初始的變革理念
  缺失的方向標
  一種公共管理的形式及其局限
  結 論
 第六章 所有制變革
  利益集團的進退
  國家的獨立性與公共機構
  作為再分配者的國家
  結 論
 第七章 社會保障型國家的改革——就業、醫療衛生和養老社會政策
  政治背景
  角色
  改革的實施
  模式和國情的多樣性
  結 論
 第八章 公共行動的地方分權與結構基金
  歷史症結與理論進路
  蘇聯類型制度的集權化終結與地方分權的困難
  地方分權與地區化
  行政現代化
  結 論
 第九章 社會結構和社會身份的演變
  各個經濟部門與就業的演變
  社會身份的演變
  結 論
下編 社會與市場
 第十章 工人與經理人員
  形式產權與對企業的實際控制
  企業中的各種角色
  結 論
 第十一章 農民問題
  1989年以前的各種農業經營形式與社會和解
  1990年后社會變革的政治理念
  各種角色的運動態勢
  不同的轉制案例——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
  歐洲的挑戰
  結 論
 第十二章 工會
  社會伙伴
  社會沖突的微弱
  什麼樣的職業關系體系?
  錯失的機遇——結構基金與社會對話
  結 論
 第十三章 公民社會
  爭論的焦點
  社團與擴大的合作
  結 論
 第十四章 東—西歐比較——黨派的抉擇
  分裂理論有何價值?
  結 論
 第十五章 總結——東歐社會和國家的政治經濟學
  后共產主義政治經濟學
  歐洲化與國家主權
附錄
參考文獻
譯名對照表
 

自2004年以來,隨着原來屬於蘇聯圈的8個國家的加人,歐盟發生了深刻變化。這8個國家是3個波羅的海國家——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4個中歐國家——波蘭、捷克共和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以及原來屬於南斯拉夫聯盟的1個共和國——斯洛文尼亞。2007年,2個巴爾干國家——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也加人了這一行列。

我們首先要強調指出這次東擴的巨大的積極成果,那就是贏得了約占歐洲人口1/3的1億多新公民(現在歐盟總計有4.5億居民),增加了同樣約為l/3的領土。另一個積極成果則是通過共同體內部的貿易,加強了地區一體化。誠然,地區一體化早在1990年代已經實現,但東擴進一步確認了這一特點:70%多的貿易是在歐盟內部進行的,而對於10個新成員國來說、這個數字上升到接近80%。這說明以前牢牢依附於蘇聯類型市場——「經互會」(COMECON)——的這些國家,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經濟方向發生了驚人變化。最后,東擴的積極成果還表現為對於共同體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強大刺激,在2004~2008年期間,出現了西方久違的值得誇耀的高增長率:波羅的海國家超過lO%,而在其他國家平均為5%(波蘭2008年公布的增長率依然為6%)。在2008年秋季的全球金融危機之前,專家們預期在2007~2013年的規划化階段,將達到5%~15%的增長率,並創造200萬個新就業崗位。在這樣的條件下,「趕超」 (即所謂「catchup」,這是所有邊緣地區和國家的著名策略)對於一些國家(主要是中歐國家)來說將是只需不到10年就能解決的問題,而對於巴爾干國家來說,也可謂勝券在握。然而,不幸的是、緊隨這些估計之后,爆發了2008年秋的全球危機,這大大地減弱了迅速趕超的希望,十分沉重地沖擊着波羅的海國家、匈牙利和巴爾干國家,它們不得不大規模地求助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歐盟。現在,據預測,這些國家將在近幾年內出現負增長率,而且從2009年開始重新深陷於超過lO%的驚人失業率。

不過,從反面來說,即使在2008年秋季之前,許多陰影已經籠罩着這些新成員國的毋庸置疑的經濟成功的畫面。這樣的陰影主要集中於東擴在政治層面上,嚴重損害了歐洲認同性和團結概念。首先一個震盪,就是在美國出兵伊拉克問題上出現的原歐盟15國多數成員與「新」入盟國之間的分歧。新成員國大力支持美國的政策,從而無異於認可了美國國防部長羅納德·拉姆斯菲爾德所說的代表未來(應理解為世界的大西洋主義未來)的「新成員國」與同支持獨裁制度的反動派為伍的「老成員國」之間令人痛心的分道揚鑣。其實,波蘭總統亞歷山大·克瓦希涅夫斯基早在2002年就宣稱:「喬治。布什的政策也就是我的政策!」聽到這樣的言論,對於西歐的內閣成員來說,即使不說憤怒,也是莫名驚詫。歐洲預算基金主要出資者強烈地感受到的這種苦澀,在2004年由於新成員國剛一人盟就宣布購買美式軍事裝各而越發加劇。新成員國的安全轉歸美國保護,這類一再重復的言論越發牢牢深人人心,其原因在於歐盟認為這樣的觀點只屬於經濟發展的層面,而無論如何不屬於政治層面。於是,我們看到這些新成員國極其廣泛地贊同英一美型的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也就是說主張沒有政治約束的大市場,與法一德所代表的突出政治和社會制約的歐洲經濟治理計划背道而馳。隨着2009年第一季度捷克成為歐盟輪值主席國,這種狀況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這個輪值主席國,在因美國無控制地放任其主要金融機構而造成的經濟危機擴大到歐洲的當口,大肆鼓吹一個極端自由主義的保護市場計划。看來,捷克輪值主席是歐盟內部前所未見的最不稱職之輩。它背靠形同虛設的歐盟委員會主席(胡塞·馬努埃爾·巴羅佐其人),無疑加劇了2009年6月歐洲大選所反映出來的不信任情緒。像在2004年一樣,2009年的大選揭示了雙方分歧之大。新成員國每次都顯示出極低的參與率,斯洛伐克和波蘭在2004年實現了大約20%的投票率,而在2009年,前者的投票率為17%,后者勉強達到27%。諸如此類的政治行為加劇了西歐一些人的強烈感覺,認為新成員國至多也只是忘恩負義的伙伴,或者更加糟糕,是執迷不悟的「大西洋主義」主權論者。

在這種情況下,可否因而得出結論說東擴是一種失敗?或者更加糟糕,可否認為這些國家在從共同體的「嗎哪」(或曰天賜禮物)——2007~2013年階段撥付給它們將近300萬億歐元的結構基金,外加共同體農業政策基金——中得到好處之后,露出了自己並不與歐盟一條心的真面目?是否應該設想這些國家在歐盟東擴以前階段進行的調整只是一種障眼法,因此歸根結底沒有過歐洲化進程?歐盟委員會2008年12月采取的取消保加利亞2.5億歐元結構基金援助,以懲罰這個國家反腐敗斗爭不力的決定,豈非這種心態的一個證明?應該在2011年展開的關於2014~2020年階段共同體預算的討論,看來已經障礙重重。許多國家,特別是英國,還有北歐各國和德國,不僅堅持共同體預算不能超過歐洲GDP的1%(歐盟委員會設定的界限為至少1.27%),而且要求就這個預算的主要項目進行重新談判。但是,這些主要項目無不以新人盟國從中受益為主:耗費共同體支出將近40%的共同農業政策,以及占預算份額超過35%的地區政策。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