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考察戰時中國對日政策的形成、演變全過程,總結出戰時中國對日政策具有立足於抗戰,一切為了抗戰的對日政策;包含了國共兩黨的戰時對日政策;爭取國際援助,與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各國聯手制日;堅持持久抗戰等四大特點。並指出這四大特點是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發展到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產物,是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特定歷史環境下的產物。
胡德坤,1946年生。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97~2007年任武漢大學副校長。曾兼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評審組專家、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學會會長等職。曾在日本京都大學、創價大學做訪問學者。先后出版《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合著)、《中日戰爭史(1931~1945)》、《七七事變》、《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綱》(主編)、《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世界性社會進步》(主編)、《中國抗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合著)等著作和教材十余部,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擔任馬克思主義工程《世界現代史》教材項目首席專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大攻關項目等十余項。
彭敦文,1962年生,湖南瀏陽人。1999年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任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現代史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出版專著《國民政府對日政策及其變化——從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特權論》(合著)等及譯著多部。發表《蔣介石奉化故里演講考析》、《抗戰時期國民黨體制變化與組織狀況》、《簡論國民政府依賴國聯政策的形成》、《不抵抗命令與不抵抗政策》、《30年代蔣介石對日思維》等20多篇學術論文。
目錄
第一章 概論
一 戰時中國對日政策的形成是世界歷史發展到現代的產物
二 戰時中國對日政策的特點
三 戰時中國對日政策與中日戰爭進程
四 戰時中國對日政策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第二章 從七七事變到淞滬會戰時期的中國對日政策
一 從七七事變到淞滬會戰時期的日本對華政策
二 七七事變的爆發與中國的應對
三 從和到戰——中國抗戰體制的建立
四 立足抵抗,爭取外援——淞滬會戰時期的中國對日政策
第三章 從南京會戰到武漢會戰時期的中國對日政策
一 從南京會戰到武漢會戰時期的日本對華政策
二 國民政府的積極抗日政策
三 持久抗戰的對日作戰方針
四 求援外交中的對日政策
第四章 進入相持階段後國民政府對日政策的調整
一 進入相持階段的日本對華政策
二 國民政府持久抗日政策及實施
三 積極推動盟國援華和對日作戰的外交政策
第五章 相持階段中共的對日政策
一 「斬草除根」——日本對中共的政策
二 中共的全面抗日方針
三 中共的對日持久抗戰方針
四 中共敵後游擊戰戰略
五 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
第六章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後的中國對日政策
一 日本南進與對華政策的調整
二 美英蘇對日、對華政策
三 國民政府由「苦撐待變」到對日宣戰的政策轉變
四 世界大戰戰局轉換時期的中國對日政策
第七章 開羅會議前後的中國對日政策
一 1943年的日本對華政策
二 圍繞對日作戰問題的中美英三角關系
三 開羅會議與國民政府對日政策
第八章 抗戰後期的中國對日政策
一 抗戰後期的日本對華政策
二 反攻時期的盟國對華、對日政策
三 國民政府的對外戰略與對日政策
出版後記
一 戰時中國對日政策的形成是世界歷史發展到現代的產物
二 戰時中國對日政策的特點
三 戰時中國對日政策與中日戰爭進程
四 戰時中國對日政策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第二章 從七七事變到淞滬會戰時期的中國對日政策
一 從七七事變到淞滬會戰時期的日本對華政策
二 七七事變的爆發與中國的應對
三 從和到戰——中國抗戰體制的建立
四 立足抵抗,爭取外援——淞滬會戰時期的中國對日政策
第三章 從南京會戰到武漢會戰時期的中國對日政策
一 從南京會戰到武漢會戰時期的日本對華政策
二 國民政府的積極抗日政策
三 持久抗戰的對日作戰方針
四 求援外交中的對日政策
第四章 進入相持階段後國民政府對日政策的調整
一 進入相持階段的日本對華政策
二 國民政府持久抗日政策及實施
三 積極推動盟國援華和對日作戰的外交政策
第五章 相持階段中共的對日政策
一 「斬草除根」——日本對中共的政策
二 中共的全面抗日方針
三 中共的對日持久抗戰方針
四 中共敵後游擊戰戰略
五 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
第六章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後的中國對日政策
一 日本南進與對華政策的調整
二 美英蘇對日、對華政策
三 國民政府由「苦撐待變」到對日宣戰的政策轉變
四 世界大戰戰局轉換時期的中國對日政策
第七章 開羅會議前後的中國對日政策
一 1943年的日本對華政策
二 圍繞對日作戰問題的中美英三角關系
三 開羅會議與國民政府對日政策
第八章 抗戰後期的中國對日政策
一 抗戰後期的日本對華政策
二 反攻時期的盟國對華、對日政策
三 國民政府的對外戰略與對日政策
出版後記
序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日歷史研究中心為了進一步推進中日關系史以及抗日戰爭史的學術研究,為了以歷史事實教育中日兩國的年輕一代,主持編輯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中日歷史研究中心文庫」。
1995年8月15日,時任日本首相的村山富市在內閣發表講話,承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對亞洲各國的侵略。同年,日本政府實施為期十年以亞洲鄰國為主要對象的「和平交流計划」。作為該計划的一環,日本外務省決定在日中友好會館內設立日中歷史研究中心,並且希望我國提供協助。中日雙方有關部門通過協商方式確認了如下原則:在切實遵守中日聯合聲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原則和精神、承認日本軍國主義對華發動侵略戰爭這一歷史事實的前提下,中方同意接受日方的要求,提供必要的協助。中國社會科學院接受我國外交部的委托,作為協助日方研究的中方窗口,與日方聯絡、協調相關事宜。
1997年8月,日中友好會館致函斗國社會科學院,再次要求就協助進行歷史研究問題進行協商,提出「只有作為受害者、抵抗者中國的參與,歷史研究事業才能達到所期的目的。這點正是需要中國協助的」。日中友好會館還表示,願意將該館的相關經費撥出一小部分交中方使用。經過協商,基本上達成了一致認識。為此,中國社會科學院中日歷史研究中心正式建立了 「中日歷史研究課題」,通過課題指南形式,在國內公開招標研究者。課題招標范圍在1874—1945年間,著重研究日本侵華的歷史以及這一時期與此相關的中日歷史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中日歷史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對課題申請進行評審。經評審通過的課題,中日歷史研究中心視各不同課題的內容、工作量的大小給予經費資助,以助成其研究計划。
這樣的年度課題招標,從1998年起,每年進行一次,每次約有15—20項課題申請得到通過。最早通過的課題,有的已經完成,並通過了結項手續。為了反映中國學者有關近代中日關系歷史的研究成果,使它能被社會所了解,充分發揮它進行學術探討、揭示歷史真實的作用,以便今天的青年一代了解在中日關系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那些給中國人民帶來沉重災難、也給日本人民帶來巨大創痛的事件,我們決定從這些成果中選擇一部分出版,總題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中日歷史研究中心文庫」。同時,文庫也包容了國內學者撰著的一些涉及中日關系的著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日歷史研究中心文庫」力圖向中國年輕一代,也向日本年輕一代提供認識歷史本來面貌的真實材料,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希望所謂歷史認識問題不再成為改善中日關系的一大障礙,希望中日關系向著睦鄰合作、和平共處的方向發展,真正發揮東亞兩個近鄰國家之間經濟上互補互助、文化上互相學習尊重的精神,在難免發生矛盾和沖突時,永遠不訴諸戰爭。
是為序。
1995年8月15日,時任日本首相的村山富市在內閣發表講話,承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對亞洲各國的侵略。同年,日本政府實施為期十年以亞洲鄰國為主要對象的「和平交流計划」。作為該計划的一環,日本外務省決定在日中友好會館內設立日中歷史研究中心,並且希望我國提供協助。中日雙方有關部門通過協商方式確認了如下原則:在切實遵守中日聯合聲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原則和精神、承認日本軍國主義對華發動侵略戰爭這一歷史事實的前提下,中方同意接受日方的要求,提供必要的協助。中國社會科學院接受我國外交部的委托,作為協助日方研究的中方窗口,與日方聯絡、協調相關事宜。
1997年8月,日中友好會館致函斗國社會科學院,再次要求就協助進行歷史研究問題進行協商,提出「只有作為受害者、抵抗者中國的參與,歷史研究事業才能達到所期的目的。這點正是需要中國協助的」。日中友好會館還表示,願意將該館的相關經費撥出一小部分交中方使用。經過協商,基本上達成了一致認識。為此,中國社會科學院中日歷史研究中心正式建立了 「中日歷史研究課題」,通過課題指南形式,在國內公開招標研究者。課題招標范圍在1874—1945年間,著重研究日本侵華的歷史以及這一時期與此相關的中日歷史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中日歷史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對課題申請進行評審。經評審通過的課題,中日歷史研究中心視各不同課題的內容、工作量的大小給予經費資助,以助成其研究計划。
這樣的年度課題招標,從1998年起,每年進行一次,每次約有15—20項課題申請得到通過。最早通過的課題,有的已經完成,並通過了結項手續。為了反映中國學者有關近代中日關系歷史的研究成果,使它能被社會所了解,充分發揮它進行學術探討、揭示歷史真實的作用,以便今天的青年一代了解在中日關系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那些給中國人民帶來沉重災難、也給日本人民帶來巨大創痛的事件,我們決定從這些成果中選擇一部分出版,總題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中日歷史研究中心文庫」。同時,文庫也包容了國內學者撰著的一些涉及中日關系的著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日歷史研究中心文庫」力圖向中國年輕一代,也向日本年輕一代提供認識歷史本來面貌的真實材料,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希望所謂歷史認識問題不再成為改善中日關系的一大障礙,希望中日關系向著睦鄰合作、和平共處的方向發展,真正發揮東亞兩個近鄰國家之間經濟上互補互助、文化上互相學習尊重的精神,在難免發生矛盾和沖突時,永遠不訴諸戰爭。
是為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