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與伊壁鳩魯,一位是現代的革命哲人,另一位是聲名卓著的晚期希臘哲人,人生軌跡和追求完全不同,是什麼把這兩個名字連在一起?……
大學時代的馬克思早已敏銳地覺察到,在古代哲人中伊壁鳩魯特殊的思想品質和歷史地位,並留下了大量的研究伊壁鳩魯的文獻,涉及幾乎所有古代的伊壁鳩魯思想的傳承者與批評者,伊壁鳩魯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復雜形象從中可見一斑,而宗教與哲學的古老紛爭更是在馬克思的縱筆褒貶中展露無遺。我們感興趣的是,在馬克思《關于伊壁鳩魯哲學的筆記》所呈現的那個古代世界中,伊壁鳩魯的思想命運如何浮沉;在《博士論文》中,又怎樣遭逢了現代的命運……
目錄
引言
第一部分 革命哲人的起點︰從普羅米修斯到伊壁鳩魯
第一章 馬克思與普羅米修斯
第二章 馬克思為何看上伊壁鳩魯
第二部分 馬克思的古典視野︰《關于伊壁鳩魯哲學的筆記》
第三章 馬克思對文獻的掌握情況
第四章 馬克思如何讀西塞羅
第五章 馬克思如何讀盧克萊修
第六章 馬克思如何讀普魯塔克
第三部分 與偉大的樸質唯物論者相遇︰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第七章 《博士論文》謀篇結構描述
第八章 修辭描述
第九章 基本概念分析
結語︰宗教批判的古典來源
參考文獻
後記
第一部分 革命哲人的起點︰從普羅米修斯到伊壁鳩魯
第一章 馬克思與普羅米修斯
第二章 馬克思為何看上伊壁鳩魯
第二部分 馬克思的古典視野︰《關于伊壁鳩魯哲學的筆記》
第三章 馬克思對文獻的掌握情況
第四章 馬克思如何讀西塞羅
第五章 馬克思如何讀盧克萊修
第六章 馬克思如何讀普魯塔克
第三部分 與偉大的樸質唯物論者相遇︰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第七章 《博士論文》謀篇結構描述
第八章 修辭描述
第九章 基本概念分析
結語︰宗教批判的古典來源
參考文獻
後記
序
政治哲學在今天是頗為含混的概念,政治哲學作為一種學業在當代大學系科中的位置亦不無尷尬。例如,政治哲學應該屬于哲學系還是政治系?應當設在法學院還是文學院?對此我們或許只能回答,政治哲學既不可能囿于一個學科,更難以簡化為一個專業,因為就其本性而言,政治哲學是一種超學科的學問。
在20世紀的相當長時期,西方大學體制中的任何院系都沒有政治哲學的位置,因為西方學界曾一度相信,所有問題都可以由各門實證科學或行為科學來解決,因此認為“政治哲學已經死了”。但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政治哲學卻成了西方大學內的顯學,不但哲學系、政治系、法學院,而且歷史系、文學系等幾乎無不辯論政治哲學問題,各種爭相出場的政治哲學流派和學說亦無不具有跨院系、跨學科的活動特性。例如,“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之爭”在哲學系、政治系和法學院同樣激烈地展開,“共和主義政治哲學對自由主義政治哲學的挑戰”則首先發端于歷史系(共和主義史學),隨後延伸至法學院、政治系和哲學系等。以復興古典政治哲學為己任的施特勞斯政治哲學學派以政治系為大本營,同時向古典學系、哲學系、法學院和歷史系等擴展。另一方面,後現代主義和後殖民主義把文學系幾乎變成了政治理論系,專事在各種文本中分析種族、性別和族群等當代最敏感的政治問題,尤其福科和德里達等對“權力 知識”、“法律暴力”以及“友愛政治”等問題的政治哲學追問,其影響遍及所有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最後,女性主義政治哲學如水銀瀉地,無處不在,論者要麼批判西方所謂“個人”其實是“男性家主”,要麼強烈挑戰政治哲學以“正義”為中心無異于男性中心主義,提出政治哲學應以“關愛”為中心,等等。
以上這一光怪陸離的景觀實際表明,政治哲學具有不受現代學術分工桎梏的特性。這首先是因為,政治哲學的論題極為廣泛,既涉及道德、法律、宗教、習俗以至社群、民族、國家及其經濟分配方式,又涉及性別、友誼、婚姻、家庭、養育、教育以至文學藝術等表現方式,因此政治哲學幾乎必然具有跨學科的特性。說到底,政治哲學是一個政治共同體之自我認識和自我反思的集中表達。此外,政治哲學的興起一般都與政治共同體出現重大意見爭論有關,這種爭論往往涉及政治共同體的基本信念、基本價值、基本生活方式以及基本制度之根據,從而必然成為所有人文社會科學的共同關切。就當代西方政治哲學的再度興起而言,其基本背景即是西方所謂的“60年代危機”,亦即上世紀60年代由民權運動和反戰運動引發的社會大變動而導致的西方文化危機。這種危機感促使所有人文社會學科不但反省當代西方社會的問題,而且逐漸走向重新認識和重新檢討西方l7世紀以來所形成的基本現代觀念,這就是通常所謂的“現代性問題”或“現代性危機”。不妨說,這種重新審視的基本走向,正應了政治哲人施特勞斯多年前的預言︰徹底質疑近三四百年來的西方思想學說是一切智慧追求的起點。
……
在20世紀的相當長時期,西方大學體制中的任何院系都沒有政治哲學的位置,因為西方學界曾一度相信,所有問題都可以由各門實證科學或行為科學來解決,因此認為“政治哲學已經死了”。但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政治哲學卻成了西方大學內的顯學,不但哲學系、政治系、法學院,而且歷史系、文學系等幾乎無不辯論政治哲學問題,各種爭相出場的政治哲學流派和學說亦無不具有跨院系、跨學科的活動特性。例如,“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之爭”在哲學系、政治系和法學院同樣激烈地展開,“共和主義政治哲學對自由主義政治哲學的挑戰”則首先發端于歷史系(共和主義史學),隨後延伸至法學院、政治系和哲學系等。以復興古典政治哲學為己任的施特勞斯政治哲學學派以政治系為大本營,同時向古典學系、哲學系、法學院和歷史系等擴展。另一方面,後現代主義和後殖民主義把文學系幾乎變成了政治理論系,專事在各種文本中分析種族、性別和族群等當代最敏感的政治問題,尤其福科和德里達等對“權力 知識”、“法律暴力”以及“友愛政治”等問題的政治哲學追問,其影響遍及所有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最後,女性主義政治哲學如水銀瀉地,無處不在,論者要麼批判西方所謂“個人”其實是“男性家主”,要麼強烈挑戰政治哲學以“正義”為中心無異于男性中心主義,提出政治哲學應以“關愛”為中心,等等。
以上這一光怪陸離的景觀實際表明,政治哲學具有不受現代學術分工桎梏的特性。這首先是因為,政治哲學的論題極為廣泛,既涉及道德、法律、宗教、習俗以至社群、民族、國家及其經濟分配方式,又涉及性別、友誼、婚姻、家庭、養育、教育以至文學藝術等表現方式,因此政治哲學幾乎必然具有跨學科的特性。說到底,政治哲學是一個政治共同體之自我認識和自我反思的集中表達。此外,政治哲學的興起一般都與政治共同體出現重大意見爭論有關,這種爭論往往涉及政治共同體的基本信念、基本價值、基本生活方式以及基本制度之根據,從而必然成為所有人文社會科學的共同關切。就當代西方政治哲學的再度興起而言,其基本背景即是西方所謂的“60年代危機”,亦即上世紀60年代由民權運動和反戰運動引發的社會大變動而導致的西方文化危機。這種危機感促使所有人文社會學科不但反省當代西方社會的問題,而且逐漸走向重新認識和重新檢討西方l7世紀以來所形成的基本現代觀念,這就是通常所謂的“現代性問題”或“現代性危機”。不妨說,這種重新審視的基本走向,正應了政治哲人施特勞斯多年前的預言︰徹底質疑近三四百年來的西方思想學說是一切智慧追求的起點。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