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名:受損身份管理札記

污名:受損身份管理札記
定價:96
NT $ 96
  • 作者:[美]歐文·戈夫曼
  • 譯者:宋立宏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出版日期:2009-1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100066751
  • ISBN13:9787100066754
  • 裝訂:200頁 /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污名」之成為社會科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要歸功於戈夫曼。在本書中,戈夫曼將污名定義個體在人際關系中具有的某種令人「丟臉」的特征,這種特征使其擁有者具有一種「受損身份」。作者分析了蒙受污名者的自我感受以及他們與「常人」問的微妙互動,重點闡述了蒙受污名者在人際互動中進行「信息控制」的各種技巧。


歐文·戈夫曼(Erring Goffman,1922-1982),美國當代著名社會學家,曾任教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賓夕法尼亞大學。戈夫曼是符號互動論的代表人物,以對人際互動的分析而聞名。其他著作有《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 《精神病院》和《框架分析》等。
 

目錄

第一章 污名與社會身份
一些初步概念
自己人和明白人
道德生涯
第二章 信息控制與個人身份
丟臉者與會丟臉者
社會信息
可見度
個人身份
傳記
傳記性的他人

信息控制的技巧
打掩護
第三章 群體定位與自我身份
暖昧
職業的呈現
內群體的定位
外群體的定位
身份的政治學
第四章 自我及自我的他人
偏常行為與規范
正常的越軌者
污名與現實
第五章 偏常行為與越軌
譯後小記
 

學術名著,經典之謂也,通常是指學術大家所撰文本及其思想。中國文化傳統強調詩言志、歌詠言、文以載道,在這樣的文脈里大家其人與其文本及其思想之間是互為表里、相互佐證的。在中國學術傳統里,經典歷來居於核心地位,始終是人們關注的中心。或如有人所說,在這一領域,所有後來者都是踩著巨人們的臂膀向上攀登的。言外之意,在社會研究領域,人們講究傳承下的創新,向不輕言「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更不輕信什麽「頂峰」之類。這點與自然科學適成鮮明對照。自然科學追求的是一種科學的真理,它是一種約定性的、假設性的、命題性的真理。這是一種工具性的標准,故它關注真理標准以及證實真理即經驗檢驗的前提——方法論問題。簡言之,這是一種有用即被采納的實用理路。因此,自然科學的某些成就可能在相對較短時間里譬如幾年、幾十年就會被超越、被顛覆。而社會科學追求的真理首先是一種存在的屬性,其次才是一種命題的屬性;一個人是否擁有真理,端賴於他與某一「此在」或體現真理的實在是否保有共享關系,因而,這種真理是一種存在的真理,這是一種目的性的標准。存在真理要有意志論的和形而上的預設,意志論預設關乎能對人的行動起激勵作用的情感和願望方面,而形而上預設則有關實在之本質的認識論和本體論方面。這樣說並不否認社會研究也有其方法論的方面,而是說它與意志論和形而上相比只居次要地位。不消說,後兩方面都與研究者本人的傳承、學識、洞見、表達能力等學術修養方面有殊多關聯。這也是在社會科學領域大家及其文本居於核心地位的存在理據。

社會學從創立之初,就自我期許要把社會研究變成一門科學並以此作為追求的目標。正是在這種觀念影響下,強調以自然科學方法和成就為摹本幾乎成為這門學科一百多年來發展的主流。但這並不構成實證主義所主張的統一科學觀要求社會科學要像自然科學那樣僅把經驗事實視為思想的源頭並減少對經典關注的理由,因為經驗主義在關注經驗事實的同時卻忽略了選擇事實所依據的啟示性原則。這種啟示性原則本身就是一種前提預設,一種本質上先於經驗的理性思考。社會科學的探究毫無疑問要以經驗事實為依據,但同樣明確的是,社會研究除了經驗事實之外還要關注能對經驗觀察提供啟示的那些原則,即還要有超越經驗的理性思辨。從知識社會學的傳統來說,社會學就是這樣地處於經驗論與先驗論、實證論與唯理論之間的對立張力中,因為它所要研究的是由人們的行動結果所造就而成的社會現象;社會現象固然有如一般客觀事實那樣處在的第一級表層物理結構,但它還有其內在的屬人的第二級深層意義結構;它畢竟不只是物理學意義上的物,而且還是由意義一動機引發的行動所構成的現象,即社會的物,亦即由觀念構成的實在。職是之故,社會學自十九世紀上半期創立迄今一百多年來的發展,不僅在經驗觀察、量化研究上取得了長足進展,而且在標志人類理智成長的社會理論領域更是江山代有才人出,造就成群星璀璨、相映成輝的繁榮景象。

由這些大家闡發的不同啟示性原則之間也有歧見,因為每一種原則都是基於自身原理對外物的一維解釋,只要堅持著尾一貫性做到邏輯自洽,就都具有自身的合理性,但又不能自詡是對外物窮盡無遺的所握。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