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這套《中國中古社會和政治研究》叢書,要重視歷史上所走過的彎路,重視這種偏差。一本書也可能材料多些,也可能理論多些;一本書可能重在宏觀,也可能重在微觀。但我們希望整套書,是在理論、材料並重,宏觀、微觀並重的思想指導下完成的。這是中國社會和政治史研究的正路,是做學問的正路,也是我們編這套書的指導思想。
上世紀80年代後,隨著改革開放,海外商品經濟、技術和資本涌入中國,西方國家的學術、史學思潮和著作也涌人中國。辯證唯物史觀一時有進入低潮的趨勢。這是學術因素以外的人為原因造成的。辯證唯物史觀還有極強的生命力,是先進的。
我們堅持辯證唯物史觀,以辯證唯物史觀推動中國社會和政治史研究,我們堅持理論、材料並重,宏觀、微觀並重的道路,避免偏頗,並決定從《中國中古社會和政治研究》叢書做起,以後再逐步擴展,作者希望這套叢書的出版,能推動中國歷史學科的建設和發展,為中國學術走向世界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謝重光,歷史學博士,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歷史學院教授,閩台區域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佛教社會史、東南區域民族與族群歷史文化、唐宋史、閩台文化等。已出版學術專著19部,發表學術論文二百余篇,1993年獲得國務院有重大貢獻的專家稱號並享受政府津貼。
目錄
上篇︰僧官制度
僧官制度的產生
一 晉、十六國佛教勢力的迅速發展
二 僧團統制制度的醞釀
三 僧官制度的產生
南朝的僧官制度
一 中央和地方僧官
二 基層僧官
三 尼僧僧官和白衣僧正
(一)尼僧僧官
(二)白衣僧正
四 僧官的銓選、任免和俸秩
(一)銓選
(二)任免
(三)俸秩
五 僧官的政績與流弊
(一)政績
(二)流弊
北朝的僧官制度
一 統轄龐大教團的北魏僧署昭玄寺
(一)空前龐大的北魏教團
(二)從監福曹到昭玄寺
(三)昭玄寺及其下屬機構的僧官系統
(四)昭玄寺的巨大權力
二 北魏僧官的素質與後期僧官的弊政
(一)北魏僧官的素質
(二)後期僧官的弊政
三 東魏北齊僧官制度的變遷
(一)僧官員額的擴充
(二)僧官窳濫與腐化風氣的盛行
(三)“斷事沙門”與北齊統治者肅正教團的努力
四 西魏北周的僧官制度改革
隋唐的僧官制度
一 隋文帝對魏、齊僧官制度的繼承和發展
二 隋煬帝開創的監寺制度
三 唐高祖時的僧官十大德
四 唐太宗以降的僧尼統制制度
(一)僧尼轄屬機構的沿革
(二)各機構僧尼統制職能的分析
五 安史之亂後僧官系統的重建
吐蕃佔領期與歸義軍時期的敦煌僧官制度
一 吐蕃佔領期的僧官系統
……
中篇︰寺院經濟
下篇︰佛教與世俗社會的關系
征引文獻目錄
後記
僧官制度的產生
一 晉、十六國佛教勢力的迅速發展
二 僧團統制制度的醞釀
三 僧官制度的產生
南朝的僧官制度
一 中央和地方僧官
二 基層僧官
三 尼僧僧官和白衣僧正
(一)尼僧僧官
(二)白衣僧正
四 僧官的銓選、任免和俸秩
(一)銓選
(二)任免
(三)俸秩
五 僧官的政績與流弊
(一)政績
(二)流弊
北朝的僧官制度
一 統轄龐大教團的北魏僧署昭玄寺
(一)空前龐大的北魏教團
(二)從監福曹到昭玄寺
(三)昭玄寺及其下屬機構的僧官系統
(四)昭玄寺的巨大權力
二 北魏僧官的素質與後期僧官的弊政
(一)北魏僧官的素質
(二)後期僧官的弊政
三 東魏北齊僧官制度的變遷
(一)僧官員額的擴充
(二)僧官窳濫與腐化風氣的盛行
(三)“斷事沙門”與北齊統治者肅正教團的努力
四 西魏北周的僧官制度改革
隋唐的僧官制度
一 隋文帝對魏、齊僧官制度的繼承和發展
二 隋煬帝開創的監寺制度
三 唐高祖時的僧官十大德
四 唐太宗以降的僧尼統制制度
(一)僧尼轄屬機構的沿革
(二)各機構僧尼統制職能的分析
五 安史之亂後僧官系統的重建
吐蕃佔領期與歸義軍時期的敦煌僧官制度
一 吐蕃佔領期的僧官系統
……
中篇︰寺院經濟
下篇︰佛教與世俗社會的關系
征引文獻目錄
後記
序
為了進一步推動中國古代史學科建設與發展,我們策劃組織了《中國中古社會和政治研究》叢書,並把它作為國家重點學科——中國古代史學科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
中國社會史和政治史,是中國歷史發展演變的主流,研究中國社會和政治史應該是研究中國史的主流。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有重視中國社會與政治史研究的傳統。解放初期,侯外廬同志任歷史系主任,為重視社會與政治史研究奠定了基礎。以後多年在白壽彝教授的主持下,這一傳統一直得到了保持並有所發展。
中國歷史分期問題,迄今尚無定論,這是壞現象,也是好現象。這正好促使中國歷史研究者,特別是中國社會和政治史研究者,對中國社會歷史作更深入的研究。
我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即開始發表了多篇關于中國社會和政治史的論文。我在這些文章里提出了一些與別人不同的見解。
上世紀90年代初,我出版了《中國古代社會》(原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1年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作為“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文庫”之一再版),2003年晁福林教授出版了《先秦社會形態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這兩部書,在中國史學界都起到了推動中國社會和政治史研究的作用。
我指導的碩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後,很多學有所成,大部分成為高等學校和研究部門的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干。他們出版了不少有關中國社會和政治史的專著和論文。他們也是這套叢書的主要作者。
通觀中外學術思想的歷史,無論哪一門學科,往往走著一時重思想一時重材料,一時重整體一時重局部的發展路程。孔子所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篇》),可以引申來說就是偏頗的為害。孔子高明!
中國社會史研究雖然時間尚短,但大體上說,也不免有走這種偏頗道路的情況。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社會史研究一出生就是以社會史論戰的面貌出現的,偏重理論;不久就出現《食貨》派,被認為重材料。解放後中國社會史的研究,自然是重理論的,其結果則是被目為走向教條主義。上世紀80年代後的社會史研究又出現重材料,重局部,重個別社會問題的研究的動向。
歷史經驗是值得重視的。任何一門學科都應當理論、材料並重,宏觀、微觀並重,不能偏重哪一方面。
理論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理論是研究深入中一點一滴積累下來的認識客觀的能力。認識能力的不斷提高,對客觀的認識才一步步地深入。
因此,理論和材料的關系是相互為用。要兩條腿走路,缺一條腿就成為瘸子。
自古就有這樣一句話,說是“坐井觀天日天小。非天小也,所見者小也”。坐在井里看天,只能看到天的一部分,就說天小。不是天小,是你所看見的小。做學問,要宏觀、微觀結合。要能真實的看到整個社會,必須有全面的觀點,認識了社會的全面,才能真正認識你所見的部分。
……
中國社會史和政治史,是中國歷史發展演變的主流,研究中國社會和政治史應該是研究中國史的主流。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有重視中國社會與政治史研究的傳統。解放初期,侯外廬同志任歷史系主任,為重視社會與政治史研究奠定了基礎。以後多年在白壽彝教授的主持下,這一傳統一直得到了保持並有所發展。
中國歷史分期問題,迄今尚無定論,這是壞現象,也是好現象。這正好促使中國歷史研究者,特別是中國社會和政治史研究者,對中國社會歷史作更深入的研究。
我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即開始發表了多篇關于中國社會和政治史的論文。我在這些文章里提出了一些與別人不同的見解。
上世紀90年代初,我出版了《中國古代社會》(原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1年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作為“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文庫”之一再版),2003年晁福林教授出版了《先秦社會形態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這兩部書,在中國史學界都起到了推動中國社會和政治史研究的作用。
我指導的碩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後,很多學有所成,大部分成為高等學校和研究部門的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干。他們出版了不少有關中國社會和政治史的專著和論文。他們也是這套叢書的主要作者。
通觀中外學術思想的歷史,無論哪一門學科,往往走著一時重思想一時重材料,一時重整體一時重局部的發展路程。孔子所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篇》),可以引申來說就是偏頗的為害。孔子高明!
中國社會史研究雖然時間尚短,但大體上說,也不免有走這種偏頗道路的情況。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社會史研究一出生就是以社會史論戰的面貌出現的,偏重理論;不久就出現《食貨》派,被認為重材料。解放後中國社會史的研究,自然是重理論的,其結果則是被目為走向教條主義。上世紀80年代後的社會史研究又出現重材料,重局部,重個別社會問題的研究的動向。
歷史經驗是值得重視的。任何一門學科都應當理論、材料並重,宏觀、微觀並重,不能偏重哪一方面。
理論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理論是研究深入中一點一滴積累下來的認識客觀的能力。認識能力的不斷提高,對客觀的認識才一步步地深入。
因此,理論和材料的關系是相互為用。要兩條腿走路,缺一條腿就成為瘸子。
自古就有這樣一句話,說是“坐井觀天日天小。非天小也,所見者小也”。坐在井里看天,只能看到天的一部分,就說天小。不是天小,是你所看見的小。做學問,要宏觀、微觀結合。要能真實的看到整個社會,必須有全面的觀點,認識了社會的全面,才能真正認識你所見的部分。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