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新加坡是一個匯聚東西方文化的所在,這里華語教學中所面對的問題對於中國的對外漢語教學,以及對於歐美地區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外語教學都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本書從新加坡視角討論國際漢語教學,主要涉及四大方面問題:新加坡華語作為漢語的一個重要變體具有哪些特色;在漢語全球化的浪潮中新加坡應扮演怎樣的角色;新加坡主流華語教學中存在哪些問題;針對已有問題,新加坡華文教學界應該如何應變。
目錄
第一章 漢語變體研究
第一節 新加坡華語的歷史淵源及特色
第二節 區域語言政策及漢語變體比較
第二章 漢語全球化與新加坡華語的定位
第一節 漢語全球化
第二節 本土主同與國際接軌的平衡點——新加坡的經驗
第三章 多語環境下新加坡華語教學的微觀研究
第一節 偏誤研究
第二節 漢字教學
第三節 詞匯教學
第四節 語法教學
第四章 華語教學「新」策略
第一節 新加坡華語教學改革及反思
第二節 新加坡華語課程框架調整
第三節 華英雙語並用華語教學法
第四節 華語作為第二語言的閱讀策略
第五節 語言教學與資訊科技的整合——雙語小學華文數位教材制作
參考文獻
後記
第一節 新加坡華語的歷史淵源及特色
第二節 區域語言政策及漢語變體比較
第二章 漢語全球化與新加坡華語的定位
第一節 漢語全球化
第二節 本土主同與國際接軌的平衡點——新加坡的經驗
第三章 多語環境下新加坡華語教學的微觀研究
第一節 偏誤研究
第二節 漢字教學
第三節 詞匯教學
第四節 語法教學
第四章 華語教學「新」策略
第一節 新加坡華語教學改革及反思
第二節 新加坡華語課程框架調整
第三節 華英雙語並用華語教學法
第四節 華語作為第二語言的閱讀策略
第五節 語言教學與資訊科技的整合——雙語小學華文數位教材制作
參考文獻
後記
序
漢字具有表意性,其特點與數字信息系統非常相似。盡管漢字的讀音隨時間和地域的不同而改變,但字形卻一直是老樣子。漢字的意義與讀音脫節,對漢語有利有弊。
有利之處在於意義的表達不再依賴口語,所以完全不會講漢語的日本游客在中國可以借助漢字認路。也因其表意性質,漢語語法較松散。
相較於字母文字,這種脫節也有不利之處,那就是成人很難學會漢字,好在兒童沒有這個問題。事實上,新加坡的小孩在學會讀英文單詞之前,就可以把圖像化的漢字認讀出來。但對大多數成人來說,掌握漢語的讀寫技能非常困難,這是漢語實現全球化的一大障礙。
漢字的數字特征使得中華文化得以傳承和延續,但是,這一特征也使得漢語不易全球化。舉例而言,日本、韓國和越南長期以來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但是,日語、韓語和越南語仍然需要一套語音系統來輔助漢字,以適應這些語言中更復雜的語法體系。
新加坡社會語言環境特殊,很多新加坡人的頭腦里混合着兩種非常不同的語言體系。四分之三的新加坡人是華人,大多數人的祖籍在中國南方。由於他們從父母和祖父母那里繼承了閩南話、潮州話、廣東話、海南話或客家話的句法,使得新加坡社會語言環境顯得愈加復雜。再者,新加坡推行四大官方語言政策,即英語、華語、馬來語和淡米爾語。其結果便是,在一個不大的城市里,日常生活中混雜使用着不同的語言體系。
新加坡復雜的語言景觀是建國以來國家、社會發展的自然產物,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全球各地也面對類似的沖擊。由於交通和通訊日益便捷,不同的語言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在世界范圍內混用。正因如此,新加坡的語言教學經驗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興趣。吳英成的新書《漢語國際傳播:新加坡視角》的出版,可以說是恰逢其時。
自1988年起,除了到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攻讀語言學博士學位的那段時間外,吳老師一直是我的漢語導師,近年來他還擔任了李光耀資政和李顯龍總理的漢語導師。
吳老師潛心於語言學習領域的研究,對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不同家庭背景學習者尤其感興趣。很多新加坡華人家庭同時使用英語(或者本土英語)、華語和少量漢語方言。這種情況造成了句法上的混淆,也為在同一班里教導不同家庭背景學生的老師帶來很大的問題。
吳老師是這方面的專家,他協助新加坡教育部研發了更適合本地兒童學習的華語教學法。吳老師思維活躍,能夠將理論應用於實踐,無論教成人還是小孩,他都樂在其中。他畢業於新加坡早期的華校,榮獲公共服務委員會海外獎學金赴台灣大學攻讀中國語言文學學士學位,並在那里找到了終生伴侶。有了幾年的教學經驗,加上我的一些鼓勵,吳老師遠赴英倫,在倫大亞非學院修讀博士學位,同時也磨煉英語。
學成回國后,吳老師執教於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2005年擔任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訪問學者,2006年擢升為國立教育學院亞洲語言文化學部主任。他過去同中國大陸、台灣和香港等地的國際漢語教學單位關系密切,而他目前的學術網絡更遍及亞太、北美、歐洲與南非等地。他在漢語本體與教學研究方面的成果值得世界觀界各地國際漢語專家學者借鑒和參考。
楊榮文謹識
2009年9月9日
有利之處在於意義的表達不再依賴口語,所以完全不會講漢語的日本游客在中國可以借助漢字認路。也因其表意性質,漢語語法較松散。
相較於字母文字,這種脫節也有不利之處,那就是成人很難學會漢字,好在兒童沒有這個問題。事實上,新加坡的小孩在學會讀英文單詞之前,就可以把圖像化的漢字認讀出來。但對大多數成人來說,掌握漢語的讀寫技能非常困難,這是漢語實現全球化的一大障礙。
漢字的數字特征使得中華文化得以傳承和延續,但是,這一特征也使得漢語不易全球化。舉例而言,日本、韓國和越南長期以來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但是,日語、韓語和越南語仍然需要一套語音系統來輔助漢字,以適應這些語言中更復雜的語法體系。
新加坡社會語言環境特殊,很多新加坡人的頭腦里混合着兩種非常不同的語言體系。四分之三的新加坡人是華人,大多數人的祖籍在中國南方。由於他們從父母和祖父母那里繼承了閩南話、潮州話、廣東話、海南話或客家話的句法,使得新加坡社會語言環境顯得愈加復雜。再者,新加坡推行四大官方語言政策,即英語、華語、馬來語和淡米爾語。其結果便是,在一個不大的城市里,日常生活中混雜使用着不同的語言體系。
新加坡復雜的語言景觀是建國以來國家、社會發展的自然產物,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全球各地也面對類似的沖擊。由於交通和通訊日益便捷,不同的語言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在世界范圍內混用。正因如此,新加坡的語言教學經驗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興趣。吳英成的新書《漢語國際傳播:新加坡視角》的出版,可以說是恰逢其時。
自1988年起,除了到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攻讀語言學博士學位的那段時間外,吳老師一直是我的漢語導師,近年來他還擔任了李光耀資政和李顯龍總理的漢語導師。
吳老師潛心於語言學習領域的研究,對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不同家庭背景學習者尤其感興趣。很多新加坡華人家庭同時使用英語(或者本土英語)、華語和少量漢語方言。這種情況造成了句法上的混淆,也為在同一班里教導不同家庭背景學生的老師帶來很大的問題。
吳老師是這方面的專家,他協助新加坡教育部研發了更適合本地兒童學習的華語教學法。吳老師思維活躍,能夠將理論應用於實踐,無論教成人還是小孩,他都樂在其中。他畢業於新加坡早期的華校,榮獲公共服務委員會海外獎學金赴台灣大學攻讀中國語言文學學士學位,並在那里找到了終生伴侶。有了幾年的教學經驗,加上我的一些鼓勵,吳老師遠赴英倫,在倫大亞非學院修讀博士學位,同時也磨煉英語。
學成回國后,吳老師執教於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2005年擔任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訪問學者,2006年擢升為國立教育學院亞洲語言文化學部主任。他過去同中國大陸、台灣和香港等地的國際漢語教學單位關系密切,而他目前的學術網絡更遍及亞太、北美、歐洲與南非等地。他在漢語本體與教學研究方面的成果值得世界觀界各地國際漢語專家學者借鑒和參考。
楊榮文謹識
2009年9月9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