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禮遜和柏格理/蘇曼殊和李叔同/托爾斯泰和馬克斯·韋伯/梁濟和王國維
仿佛生動在場
他們是些親切而又高貴的人,曾經的生活充滿靈性,耐人尋味也令人敬畏。他們來到這個世界經歷生死,在信仰中努力,在絕望中愛,在希望中死去,即使憂傷也是幸福的,即使孤寂也是熱烈的,他們把自己的生命變成實驗品,留給我們體悟人生的道理。——周寧
「它來自心靈,也將抵達心靈。」——貝多芬
這本學術隨筆寫四組人物,馬禮遜和柏格理、蘇曼殊和李叔同、托爾斯泰和馬克斯。韋伯、梁濟和王國維,不是因為他們的作品或理論,而是因為他們的人生。他們是些親切而又高貴的人,來到這個世界經歷生死,在信仰中努力,在絕望中愛,在希望中死去,帶着精神的閃光。這閃光不僅讓我們看見他們,並在他們身上看到自我;也讓他們彼此看見對方,在靈性上相互照應,從世俗通往神聖。
目錄
我、他人和書
嚴重的時刻——馬禮遜與柏格理
一 彼將進入異族的國土
馬禮遜去中國傳教——眷戀塵世的家園——天朝既熟悉又陌生——令人向往也令人恐懼
二 在萬事中經歷禍福
初到廣州舉步維艱——英國人的冷漠與美國人的熱情——三項任務:學漢語、編字典、譯《聖經》——為誰服務:上帝、國王、財神——貿易、征服、傳教三位一體的擴張
三 塵世的苦難與榮耀
傳教士的成就與無奈——茶葉與鴉片污染福音之路——塵世的榮耀不過如此——在極度的痛苦中解脫
四 被污染與被陷害的福音
馬禮遜回避的問題,傳教的歷史無法回避——上帝的意志、鴉片商販與帝國遠征軍的手、傳教士的陰謀——注定日后失敗的困局
五 聖恩無聲地降臨
柏格理到中國——福音事業令人絕望——為苦難、弱者、慈愛而來——不忍美好的事物斷送在愚昧與專橫中
六 通往天堂的石門坎
大山深處的希望與溫暖——愛一切他人並愛他人的一切——愛與正義的關系——寂靜尋常中完成的奇跡——那是塵世中離天堂最近的地方
七 有誰在世間某處哭
虔信者相信積極的人生——關於傳教士的困惑:個人品格與歷史罪惡——啟蒙哲學與基督教倫理的沖突——「我們人類的愛和理解的能力是微不足道的」——在歷史絕望的盡頭悲劇超越
人間草木太匆匆——蘇曼殊與李叔同
一 漂泊在別處
衰敗破碎,但又自由浪漫的時代——往來於遠東水域各大城市——焦慮不安的心,不論出家還是在家,到死都沒有放下
二 傷心人別有懷抱
虛構塵世出身、虛構沙門出身、虛構情感經歷——有情無情,亦真亦幻——真正的不幸是不知道自己為何不幸
三 人生幻美如斯
自我詩化——審美境界的三重體驗:「失重」、「放縱」、「落空」
四 大丈夫決絕生死
自覺從容又斷然決絕地舍棄——在徹底的絕望中獲得靈魂的安寧——無所依戀也無所畏懼——不可與人的浪漫與殘酷
五 信仰者「雖存猶歿」
了悟生死莫若活着經歷死亡—持戒苦行把生命變成苦難——苦難中的幸福
六 做得十分像人的人
宗教人生的三重體驗:「決絕」、「持戒」、「圓覺」——讓我們的靈魂感到溫暖與震撼的殉道者——活出「人」的樣子
天堂的風暴——列夫·托爾斯泰與馬克斯·韋伯
一 枯萎地進入真理
「靈魂轉向」——幸福中的痛苦——面對死亡自我懺悔與自我啟悟——無法信仰,因為太理性:無法信仰他人,因為太自我
二 以奴仆的形象走遍至愛大地
無法受難的痛苦——「皇帝沒穿衣服」或「衣服里沒有皇帝」——走不出人世,便成不了聖徒
三 老俄狄浦斯的自我放逐
自我放逐是唯一的選擇——把靈魂留在高處——老俄狄浦斯的最后時刻
四 沒有先知的時代
拒絕「先知的誘惑」——「知識的誠實」與「道德的誠實」——托爾斯泰與韋伯,兩種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境界
五 守望無盡的黑夜
內心深處莫名的緊張——精神危機造就「訓練有素的冷靜頭腦」——頭腦越清醒,心靈就越沉重——勇於「承擔自己全部的希望的破滅」
六 這就是我的立場
「行動的生命」與「沉思的生命」——陰沉的苦行者看到現代人「令人戰栗的命運」——「信念倫理」與「責任倫理」——馴化的靈魂面對死亡——死亡沒有意義
剩水殘山供一死——梁濟與王國維
一 而今俱不可得矣
沉重的死——自殺是人生的浪漫——道德寄托——精心准備好的死亡成為藝術
二 必將死義救末俗
作別人生,先辭職、再辭世——老實厚道的勇敢——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任心——政治負疚感
三 所欲有甚於生者
我自行我當行之事——絕望中的希望與希望中的絕望——殉死節以救末世,有痴迂處,但也令人敬愛
四 這個世界會好嗎
信念與責任——與道德高尚的人相比,自殺者是懦夫——與卑鄙無恥的人相比,自殺者是英雄
五 所懼有大於死者
輕盈的死——世界的寧靜美好總是那麼脆弱、虛幻,不堪一擊——難以克服的恐懼與厭倦——生的恐懼終於超過死的恐懼
六 何以「痛不欲生」
南人作北人之旅——理智強大意志脆弱——人格的分裂與傳統的斷裂——文化宿命
七 有隱痛深於內心
「義無再辱」或「壽多則辱」——死亡的種子在思想中生長——政治是學術的寄托,學術是感情的寄托——「盡棄前學」到「盡棄人生」
八 誰的去處更好
誰的去處更好——人最珍貴的就是人——內心深處保守「靜謐的激情」——從苦難中拯救生命的意義
始終的話
嚴重的時刻——馬禮遜與柏格理
一 彼將進入異族的國土
馬禮遜去中國傳教——眷戀塵世的家園——天朝既熟悉又陌生——令人向往也令人恐懼
二 在萬事中經歷禍福
初到廣州舉步維艱——英國人的冷漠與美國人的熱情——三項任務:學漢語、編字典、譯《聖經》——為誰服務:上帝、國王、財神——貿易、征服、傳教三位一體的擴張
三 塵世的苦難與榮耀
傳教士的成就與無奈——茶葉與鴉片污染福音之路——塵世的榮耀不過如此——在極度的痛苦中解脫
四 被污染與被陷害的福音
馬禮遜回避的問題,傳教的歷史無法回避——上帝的意志、鴉片商販與帝國遠征軍的手、傳教士的陰謀——注定日后失敗的困局
五 聖恩無聲地降臨
柏格理到中國——福音事業令人絕望——為苦難、弱者、慈愛而來——不忍美好的事物斷送在愚昧與專橫中
六 通往天堂的石門坎
大山深處的希望與溫暖——愛一切他人並愛他人的一切——愛與正義的關系——寂靜尋常中完成的奇跡——那是塵世中離天堂最近的地方
七 有誰在世間某處哭
虔信者相信積極的人生——關於傳教士的困惑:個人品格與歷史罪惡——啟蒙哲學與基督教倫理的沖突——「我們人類的愛和理解的能力是微不足道的」——在歷史絕望的盡頭悲劇超越
人間草木太匆匆——蘇曼殊與李叔同
一 漂泊在別處
衰敗破碎,但又自由浪漫的時代——往來於遠東水域各大城市——焦慮不安的心,不論出家還是在家,到死都沒有放下
二 傷心人別有懷抱
虛構塵世出身、虛構沙門出身、虛構情感經歷——有情無情,亦真亦幻——真正的不幸是不知道自己為何不幸
三 人生幻美如斯
自我詩化——審美境界的三重體驗:「失重」、「放縱」、「落空」
四 大丈夫決絕生死
自覺從容又斷然決絕地舍棄——在徹底的絕望中獲得靈魂的安寧——無所依戀也無所畏懼——不可與人的浪漫與殘酷
五 信仰者「雖存猶歿」
了悟生死莫若活着經歷死亡—持戒苦行把生命變成苦難——苦難中的幸福
六 做得十分像人的人
宗教人生的三重體驗:「決絕」、「持戒」、「圓覺」——讓我們的靈魂感到溫暖與震撼的殉道者——活出「人」的樣子
天堂的風暴——列夫·托爾斯泰與馬克斯·韋伯
一 枯萎地進入真理
「靈魂轉向」——幸福中的痛苦——面對死亡自我懺悔與自我啟悟——無法信仰,因為太理性:無法信仰他人,因為太自我
二 以奴仆的形象走遍至愛大地
無法受難的痛苦——「皇帝沒穿衣服」或「衣服里沒有皇帝」——走不出人世,便成不了聖徒
三 老俄狄浦斯的自我放逐
自我放逐是唯一的選擇——把靈魂留在高處——老俄狄浦斯的最后時刻
四 沒有先知的時代
拒絕「先知的誘惑」——「知識的誠實」與「道德的誠實」——托爾斯泰與韋伯,兩種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境界
五 守望無盡的黑夜
內心深處莫名的緊張——精神危機造就「訓練有素的冷靜頭腦」——頭腦越清醒,心靈就越沉重——勇於「承擔自己全部的希望的破滅」
六 這就是我的立場
「行動的生命」與「沉思的生命」——陰沉的苦行者看到現代人「令人戰栗的命運」——「信念倫理」與「責任倫理」——馴化的靈魂面對死亡——死亡沒有意義
剩水殘山供一死——梁濟與王國維
一 而今俱不可得矣
沉重的死——自殺是人生的浪漫——道德寄托——精心准備好的死亡成為藝術
二 必將死義救末俗
作別人生,先辭職、再辭世——老實厚道的勇敢——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任心——政治負疚感
三 所欲有甚於生者
我自行我當行之事——絕望中的希望與希望中的絕望——殉死節以救末世,有痴迂處,但也令人敬愛
四 這個世界會好嗎
信念與責任——與道德高尚的人相比,自殺者是懦夫——與卑鄙無恥的人相比,自殺者是英雄
五 所懼有大於死者
輕盈的死——世界的寧靜美好總是那麼脆弱、虛幻,不堪一擊——難以克服的恐懼與厭倦——生的恐懼終於超過死的恐懼
六 何以「痛不欲生」
南人作北人之旅——理智強大意志脆弱——人格的分裂與傳統的斷裂——文化宿命
七 有隱痛深於內心
「義無再辱」或「壽多則辱」——死亡的種子在思想中生長——政治是學術的寄托,學術是感情的寄托——「盡棄前學」到「盡棄人生」
八 誰的去處更好
誰的去處更好——人最珍貴的就是人——內心深處保守「靜謐的激情」——從苦難中拯救生命的意義
始終的話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