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遺詔被篡改與秦朝的短命
劉邦的遺詔與呂後篡權
宋太祖的遺詔與「斧聲燭影」的疑案┅┅
青年學者何木風用文字細刀
解剖皇帝遺囑與歷史命門的死穴
皇權的傳遞做起來相當復雜,但說起來卻相當簡單。我們今天就是來說這事的,因為帝制時代早已經過去,誰也沒有能力再來做了。
本書所選取的遺詔,皆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氣的帝王的政治遺囑。他們就是那些「圍棋高手」。或是開國帝王,或是中興之主,或是亂世梟雄,或是太平天子。而他們對自己身後江山的合理或是不合理規划,直接造成了中國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歷史事件的發生。
秦始皇的遺詔被修改與秦朝的命數,劉邦的遺詔與呂後篡權,曹操的遺詔與曹魏代漢的必然,劉備那充滿了虛偽的遺詔讓諸葛亮死而後已,武則天充滿了人生哲理的遺詔,宋太祖的遺詔與「燭影斧聲」的疑案,明朝首尾兩個帝王效果幾乎相同的遺詔,清朝帝王的遺詔對清王朝政治的影響等,無一不應驗著遺詔直接左右著後世朝臣的命運。
一個優秀帝王的政治遺囑就是一個王朝政治在那一段時間的精彩呈現,或是山雨欲來,或是風和日麗,一切都取決於帝王所立遺詔的內容。
目錄
秦始皇遺囑:必將被篡改
秦始皇臨死前的遺囑,只有幾個字。要公子扶蘇來成陽參加他的葬禮,並將帝國軍隊交予蒙恬。可惜,這份遺囑並沒有得到當事人的實施。遺詔被篡改,也必然會被篡改。因為遺囑的被篡改,而導致了大秦帝國的滅亡。個中原因自然有趙高、李斯與胡亥的謀篡,可最終原因,要歸於秦始皇自己。
漢高祖遺囑:永恆的劉姓江山
劉邦所立的遺囑可謂環環相扣,百密無一疏。這兩道遺囑不但是漢初政局的直接反映,也是漢朝後來發展的指示燈。人事安排的遺囑使漢朝劉氏江山得以穩固,而白馬之盟,更是讓劉姓江山延續了三百七十年。劉邦的遺囑,有一小部分是對秦朝歷史的反思,更大一部分是對當時形勢的總結。
漢武帝遺囑:生死關頭的抉擇
從中華民族的角度來看,漢武帝的確不是庸才;但從大漢帝國的立場來講,他則是一個最合格的禍害。和秦始皇一樣,他在晚年犯下了無數錯誤,包括誅了自己的三族。但漢武帝有亡秦之失而無亡秦之禍,並將後事安排得恰到好處。原因何在?一切都在於在他和大漢帝國的生死關頭時,他本人的正確抉擇。
劉備遺囑:死馬當做活馬醫
據劉備說,自己本是高祖劉邦的後代,但他比自己認來的祖宗相差太遠了。不過,即使是不才者,但碰上了好運氣,也能當上殘山剩水的皇帝。在中國眾多皇帝里面,劉備成為皇帝的那條路就很滑稽,做了皇帝後,他的行為更是與眾不同。而他留下的政治遺囑,更是讓蜀漢政權生不如死。三國時代,他一直就是弱者,他立的遺囑自然就是「死馬當做活馬醫」的典型了。
曹操遺囑:不談國事談生活
曹操始終不肯稱帝,是因為不想成為眾矢之的。他高明就高明在這里,而他的遺囑更是高明。遺囑中所列的一些瑣碎事,讓人總覺得他只不過是一個有著一畝三分地的老農。其實,他對接班人早已經做好了安排,遺囑不過是一封對生活的感悟信罷了。從他的遺囑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不是結論的結論:大一統下的皇帝不好做,即使是立遺囑也要嘔心瀝血。反之,就很輕松。曹操就是證明。
唐太宗遺囑:無可奈何下的決定
可以說,李世民的政治遺囑以《帝范》為主干,以兩輔臣為枝葉,以李治為水分,最終成長為一棵欣欣向榮的大樹。大概最讓他惋惜的就是,這棵樹最終落入他家。而在歷史的長河中,以大歷史的角度來看,這棵樹並沒有倒下。所以,李世民政治遺囑的失誤與否,已經不重要了。
武則天遺囑:身死名滅
她留下了政治遺囑,但等於沒留下;也可以說,她沒有留下任何政治遺囑,但的確留下了讓後人感慨萬分的那句話:「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後。」
一個人臨死前能放下一切才是真的放下,她明知道自己的遺囑已經對後人沒有任何作用,因為已經改朝換代,因為在唐帝國的男權社會,她根本就是微不足道的,尤其是她什麽都沒有了以後。
其實一個帝王在為子孫計的時候,往往體現出了一種對人生的態度。武則天就是這樣一個帝王,她的政治遺囑完全可以當成一個深刻的哲理故事來看待。
宋太祖遺囑:家法的幽靈
由於宋太祖死得太匆忙,所以只留下了一道政治遺囑,就是將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他之所以傳弟不傳子與當時宋朝的形勢和他臨死前的情形有很大關系,他希望弟弟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或者說,他把宋朝所面對的一系列難題留給了弟弟。並且立下家法,以此來監督後繼者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鞏固趙宋王朝。由於這些作為,他在整個宋代史上留下了他對慣例的解釋、他對事物的一整套看法和他的行政作風。
成吉思汗遺囑:信仰與真理並存
成吉思汗留給後代的不僅僅是滅金方略,給元朝留下的也不僅僅是一個能征善戰的領導人,他真正留下的是一種忠誠的信仰和團結就是力量的真理。如果說,他的遺囑是一盞為他後代前行指路的明燈的話,那麽,從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長生天」信仰與團結就是力量的真理就是一個日不落帝國的太陽,永遠照著他的後代去肆無忌憚地征服四方。
明太祖遺囑:最失誤的政治遺囑
朱元璋早在登基後的第二十三年就開始了後事安排,這個時候的後事安排就是血洗功臣,大封同姓王。這位農民皇帝在後事安排上似乎很矛盾,一方面,他挑選的接班人都仁義孝悌,並為接班人清除各種障礙;而另一方面,他卻為接班人樹立了一個最大的勁敵——燕王。臨死前,他大概確實深刻地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遺囑中講明,不許親王們進京吊喪。但這最終也只能是權宜之計。
崇禎皇帝遺囑:遺囑寫給誰
崇禎臨死前,給李自成,或者說給天下人留下了一道遺囑。在末代皇帝中,這道遺囑是非常有名的。原因只有一個:他被農民起義軍所滅,自始至終都沒有甘心過,他一直認為是大臣們在誤他!而後來的許多士大夫也不甘心。因為他們看到了崇禎皇帝一直在努力,但他們或許看不到崇禎一直在給大明用反力。
康熙帝遺囑:醉翁之意不在酒
有時候,選擇接班人,未必就要准備充足,對目標考察多年。比如康熙皇帝,只需認准你尋找接班人的目的——皇權在自己人手中——就可以了。過渡階段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過渡階段的代理接班人也需要一定的素質,不可高,也絕不可低。這讓我們想到了一句話——「醉翁之意不在酒」。
後記
秦始皇臨死前的遺囑,只有幾個字。要公子扶蘇來成陽參加他的葬禮,並將帝國軍隊交予蒙恬。可惜,這份遺囑並沒有得到當事人的實施。遺詔被篡改,也必然會被篡改。因為遺囑的被篡改,而導致了大秦帝國的滅亡。個中原因自然有趙高、李斯與胡亥的謀篡,可最終原因,要歸於秦始皇自己。
漢高祖遺囑:永恆的劉姓江山
劉邦所立的遺囑可謂環環相扣,百密無一疏。這兩道遺囑不但是漢初政局的直接反映,也是漢朝後來發展的指示燈。人事安排的遺囑使漢朝劉氏江山得以穩固,而白馬之盟,更是讓劉姓江山延續了三百七十年。劉邦的遺囑,有一小部分是對秦朝歷史的反思,更大一部分是對當時形勢的總結。
漢武帝遺囑:生死關頭的抉擇
從中華民族的角度來看,漢武帝的確不是庸才;但從大漢帝國的立場來講,他則是一個最合格的禍害。和秦始皇一樣,他在晚年犯下了無數錯誤,包括誅了自己的三族。但漢武帝有亡秦之失而無亡秦之禍,並將後事安排得恰到好處。原因何在?一切都在於在他和大漢帝國的生死關頭時,他本人的正確抉擇。
劉備遺囑:死馬當做活馬醫
據劉備說,自己本是高祖劉邦的後代,但他比自己認來的祖宗相差太遠了。不過,即使是不才者,但碰上了好運氣,也能當上殘山剩水的皇帝。在中國眾多皇帝里面,劉備成為皇帝的那條路就很滑稽,做了皇帝後,他的行為更是與眾不同。而他留下的政治遺囑,更是讓蜀漢政權生不如死。三國時代,他一直就是弱者,他立的遺囑自然就是「死馬當做活馬醫」的典型了。
曹操遺囑:不談國事談生活
曹操始終不肯稱帝,是因為不想成為眾矢之的。他高明就高明在這里,而他的遺囑更是高明。遺囑中所列的一些瑣碎事,讓人總覺得他只不過是一個有著一畝三分地的老農。其實,他對接班人早已經做好了安排,遺囑不過是一封對生活的感悟信罷了。從他的遺囑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不是結論的結論:大一統下的皇帝不好做,即使是立遺囑也要嘔心瀝血。反之,就很輕松。曹操就是證明。
唐太宗遺囑:無可奈何下的決定
可以說,李世民的政治遺囑以《帝范》為主干,以兩輔臣為枝葉,以李治為水分,最終成長為一棵欣欣向榮的大樹。大概最讓他惋惜的就是,這棵樹最終落入他家。而在歷史的長河中,以大歷史的角度來看,這棵樹並沒有倒下。所以,李世民政治遺囑的失誤與否,已經不重要了。
武則天遺囑:身死名滅
她留下了政治遺囑,但等於沒留下;也可以說,她沒有留下任何政治遺囑,但的確留下了讓後人感慨萬分的那句話:「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後。」
一個人臨死前能放下一切才是真的放下,她明知道自己的遺囑已經對後人沒有任何作用,因為已經改朝換代,因為在唐帝國的男權社會,她根本就是微不足道的,尤其是她什麽都沒有了以後。
其實一個帝王在為子孫計的時候,往往體現出了一種對人生的態度。武則天就是這樣一個帝王,她的政治遺囑完全可以當成一個深刻的哲理故事來看待。
宋太祖遺囑:家法的幽靈
由於宋太祖死得太匆忙,所以只留下了一道政治遺囑,就是將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他之所以傳弟不傳子與當時宋朝的形勢和他臨死前的情形有很大關系,他希望弟弟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或者說,他把宋朝所面對的一系列難題留給了弟弟。並且立下家法,以此來監督後繼者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鞏固趙宋王朝。由於這些作為,他在整個宋代史上留下了他對慣例的解釋、他對事物的一整套看法和他的行政作風。
成吉思汗遺囑:信仰與真理並存
成吉思汗留給後代的不僅僅是滅金方略,給元朝留下的也不僅僅是一個能征善戰的領導人,他真正留下的是一種忠誠的信仰和團結就是力量的真理。如果說,他的遺囑是一盞為他後代前行指路的明燈的話,那麽,從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長生天」信仰與團結就是力量的真理就是一個日不落帝國的太陽,永遠照著他的後代去肆無忌憚地征服四方。
明太祖遺囑:最失誤的政治遺囑
朱元璋早在登基後的第二十三年就開始了後事安排,這個時候的後事安排就是血洗功臣,大封同姓王。這位農民皇帝在後事安排上似乎很矛盾,一方面,他挑選的接班人都仁義孝悌,並為接班人清除各種障礙;而另一方面,他卻為接班人樹立了一個最大的勁敵——燕王。臨死前,他大概確實深刻地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遺囑中講明,不許親王們進京吊喪。但這最終也只能是權宜之計。
崇禎皇帝遺囑:遺囑寫給誰
崇禎臨死前,給李自成,或者說給天下人留下了一道遺囑。在末代皇帝中,這道遺囑是非常有名的。原因只有一個:他被農民起義軍所滅,自始至終都沒有甘心過,他一直認為是大臣們在誤他!而後來的許多士大夫也不甘心。因為他們看到了崇禎皇帝一直在努力,但他們或許看不到崇禎一直在給大明用反力。
康熙帝遺囑:醉翁之意不在酒
有時候,選擇接班人,未必就要准備充足,對目標考察多年。比如康熙皇帝,只需認准你尋找接班人的目的——皇權在自己人手中——就可以了。過渡階段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過渡階段的代理接班人也需要一定的素質,不可高,也絕不可低。這讓我們想到了一句話——「醉翁之意不在酒」。
後記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