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來,儒家文化已經滲透到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對塑造中華民族人格心理有著重要作用,產生著深遠影響,是人生修養的重要思想資源。十三經作為儒家文化的重要經典,其地位之尊崇,影響之深廣,是任何典籍所無法比擬的。要了解和研究儒家文化,不能不了解十三經。
作者從浩如煙海的古籍文獻和燦若星空的評論文章中,依山鑄銅,沙里淘金,整合了歷代經學大家和歷史學者的不同觀點,分別從十三經的成書過程、主要內容、中心思想、歷代影響等幾方面進行論述,目的是幫助廣大讀者在短時間內了解十三經,起到一冊在手十三經概覽的作用。
目錄
序 十三經的由來與演變
第一章 玄妙而神秘的《周易》
一、人更三聖世歷三古
二、一陰一陽謂之道
三、「易學」的興起和影響
第二章 上古祖先的聲音《尚書》
一、撲朔迷離話古今
二、與祖先的艱難對話
三、從敬天到敬德的路程
第三章 來自遠古的理想《周禮》
一、聚訟千年論《周禮》
二、天下大同的理想藍圖
三、禮樂文化的形成和影響
第四章 從大同之治看《禮記》
一、眾說紛紜論《禮記》
二、古人的文明准則
三、儒家的理想境界
第五章 貫穿生死的人生《儀禮》
一、家家都有一本經
二、繁文縟禮謂之教
三、追根溯源論禮、樂
第六章 教人溫柔敦厚的《詩經》
一、王官采詩和孔子刪詩
二、四始展開生活匭卷
三、《詩》可以興、觀、群、怨
第七章 重人事輕天命的《左傳》
一、左丘明的是是非非
二、敘事記言的寫作技巧
三、重人輕天的民本思想
四、散文、小說的開山鼻祖
第八章 向往大一統的《公羊傳》
一、大家迭出論興衰
二、由表及里的解讀方法
三、大一統與尊一始
第九章 以民為本的《谷梁傳》
一、《谷梁傳》的興衰史
二、以民為本和王道思想
三、兩千年的學術高峰
第十章 儒學的精華和源頭《論語》
一、《論語》的編纂和成書年代
二、《論語》與孔子思想
三、儒學的興起及影響
第十一章 以孝治天下的《孝經》
一、誰解千年之謎
二、如何化民成俗
三、丈量孝道的尺子
第十二章 解讀先人之聲的《爾雅》
一、積訟千年難解答
二、探尋學問之階路
三、開啟古籍之門的金鑰匙
第十三章 堅信人性本善的《孟子》
一、亞聖身後的輝煌史
二、如何解讀孟子
三、對孔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第一章 玄妙而神秘的《周易》
一、人更三聖世歷三古
二、一陰一陽謂之道
三、「易學」的興起和影響
第二章 上古祖先的聲音《尚書》
一、撲朔迷離話古今
二、與祖先的艱難對話
三、從敬天到敬德的路程
第三章 來自遠古的理想《周禮》
一、聚訟千年論《周禮》
二、天下大同的理想藍圖
三、禮樂文化的形成和影響
第四章 從大同之治看《禮記》
一、眾說紛紜論《禮記》
二、古人的文明准則
三、儒家的理想境界
第五章 貫穿生死的人生《儀禮》
一、家家都有一本經
二、繁文縟禮謂之教
三、追根溯源論禮、樂
第六章 教人溫柔敦厚的《詩經》
一、王官采詩和孔子刪詩
二、四始展開生活匭卷
三、《詩》可以興、觀、群、怨
第七章 重人事輕天命的《左傳》
一、左丘明的是是非非
二、敘事記言的寫作技巧
三、重人輕天的民本思想
四、散文、小說的開山鼻祖
第八章 向往大一統的《公羊傳》
一、大家迭出論興衰
二、由表及里的解讀方法
三、大一統與尊一始
第九章 以民為本的《谷梁傳》
一、《谷梁傳》的興衰史
二、以民為本和王道思想
三、兩千年的學術高峰
第十章 儒學的精華和源頭《論語》
一、《論語》的編纂和成書年代
二、《論語》與孔子思想
三、儒學的興起及影響
第十一章 以孝治天下的《孝經》
一、誰解千年之謎
二、如何化民成俗
三、丈量孝道的尺子
第十二章 解讀先人之聲的《爾雅》
一、積訟千年難解答
二、探尋學問之階路
三、開啟古籍之門的金鑰匙
第十三章 堅信人性本善的《孟子》
一、亞聖身後的輝煌史
二、如何解讀孟子
三、對孔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序
十三經的由來與演變
何為「經」?
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注:「經,織縱也,從糸、聖聲。」織之縱絲為經,橫絲為緯。南朝(梁)文學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宗經》中注:「經也者,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經即永恆的道理,不可更改的基本規律。
早在先秦時期,即有《詩》、《書》、《禮》、《樂》、《易》、《春秋》儒家六經。六經亦稱六藝,是儒家經典最早的傳世之作。在被尊為「經」之前,就已經在社會上廣為流傳了。
相傳春秋末年,孔子發現了六經的教化作用,於是本着「取可施於禮義」的原則,對其作了刪定,然后「以詩、書、禮、樂教?』(《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說:「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庄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禮記·經解》)
后來,《樂》經亡佚了,只剩下「五經」。對於《樂》經的亡佚,有人歸罪於秦王朝那把大火,也有人懷疑是因為《樂》經沒有文字,只是配合「詩」或「禮」進行演奏的樂譜,久而久之,那些樂譜變成了「古樂」,欣賞的人少了,即漸漸亡佚了。
西漢以后,隨着儒家經典地位的不斷提高,「經」的數量不斷增加。從東漢開始,「五經」增加到「七經」:《周易》、《詩經》、《尚書》、《儀禮》、《舂秋》、《論語》、《孝經》;從唐代開始,「七經」增加到「九經」:《周易》、《尚書》、《周禮》、《禮記》、《儀禮》、《詩經》、《左傳》、《谷梁傳》、《公羊傳》;從宋代開始,「九經」增加到「十三經」:《周易》、《尚書》、《周禮》、《禮記》、《儀禮》、《詩經》、《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冷語》、《孝經》、《仃犖》、《再子》。
這些經典至十三經定型,主導和影響中華文化的發展數千年之久9已經深人到社會的各個層面,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和核心。
就傳統觀念雨言,《周易》、《尚書》、《儀禮》、《詩經》、《春秋》謂莛「經」,《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屬《春秋》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為「記」,《爾雅》即漢代經廂的訓詁之作。在這三種文獻中,當以「經」的地位最高,「傳」「記」次之,《爾雅》又次之。
十三經的內容極為廣博。從表面上看,《周易》是占卜之書,其外層神秘,而內蘊的哲理至深至弘;《尚書》即上擊歷史艾獻匯編,內容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之閥的談話記錄貴《周禮》則匯集了周王室官制郗戰國時期各國的制度;《禮記》是秦汊以葳有關備鄹禮儀的論著匯編;《儀禮》則記載了春秋戰國酎代的禮制;《詩經》是函周初至春秋中期酶詩歌總集,分「風」、「雅」、礫頌」三部分:傀風」為民鬩歌謠,「雅」乃舀翅王畿的正聲雅樂9「頌」即上層社會宗癌祭祀的舞齙歌薛;《眷秋》三傳即圍繞《春秋》而作:《左傳》重在叟事的琢途,《公羊傳》、《谷梁傳》重在論議;《論語》是孔子及萁門徒跑言行記錄;《孝經》為論述封建搴遭購專著;《爾雅》訓解詞義、詮釋名物,經學家多據以解經;《孟子》記載了孟子的言論、思想和行跡。
十三經作為儒家文化的重要經典9其地位泛尊崇、影響庭深廣,是任何典籍所元法此擬的。歷代統治者不俚從串尋找治國平靈下的大計方針,而且對臣民恩穗的規范、倫理道德的確立、民風民俗的導向,也是奉為圭臬。可以說,十三經施於社會的影響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要了解和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不能不了解十三經。
起初的儒學是為國家、為社會培養官吏的學說,是「士」的文化。「儒」出身於「士」,而又以教育和培養「士」為己任。孔子說:「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唇君命,可謂士矣」(《論語·子路》)。孟子說:「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孟子·滕文公下》)。而荀子則把「士」歸於「以仁厚知能盡官職」(《荀子·榮辱》)的人。
孔子把「仁」作為士君子最根本的道德規范,「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里仁》)。「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論語·雍也》)。「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
……
何為「經」?
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注:「經,織縱也,從糸、聖聲。」織之縱絲為經,橫絲為緯。南朝(梁)文學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宗經》中注:「經也者,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經即永恆的道理,不可更改的基本規律。
早在先秦時期,即有《詩》、《書》、《禮》、《樂》、《易》、《春秋》儒家六經。六經亦稱六藝,是儒家經典最早的傳世之作。在被尊為「經」之前,就已經在社會上廣為流傳了。
相傳春秋末年,孔子發現了六經的教化作用,於是本着「取可施於禮義」的原則,對其作了刪定,然后「以詩、書、禮、樂教?』(《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說:「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庄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禮記·經解》)
后來,《樂》經亡佚了,只剩下「五經」。對於《樂》經的亡佚,有人歸罪於秦王朝那把大火,也有人懷疑是因為《樂》經沒有文字,只是配合「詩」或「禮」進行演奏的樂譜,久而久之,那些樂譜變成了「古樂」,欣賞的人少了,即漸漸亡佚了。
西漢以后,隨着儒家經典地位的不斷提高,「經」的數量不斷增加。從東漢開始,「五經」增加到「七經」:《周易》、《詩經》、《尚書》、《儀禮》、《舂秋》、《論語》、《孝經》;從唐代開始,「七經」增加到「九經」:《周易》、《尚書》、《周禮》、《禮記》、《儀禮》、《詩經》、《左傳》、《谷梁傳》、《公羊傳》;從宋代開始,「九經」增加到「十三經」:《周易》、《尚書》、《周禮》、《禮記》、《儀禮》、《詩經》、《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冷語》、《孝經》、《仃犖》、《再子》。
這些經典至十三經定型,主導和影響中華文化的發展數千年之久9已經深人到社會的各個層面,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和核心。
就傳統觀念雨言,《周易》、《尚書》、《儀禮》、《詩經》、《春秋》謂莛「經」,《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屬《春秋》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為「記」,《爾雅》即漢代經廂的訓詁之作。在這三種文獻中,當以「經」的地位最高,「傳」「記」次之,《爾雅》又次之。
十三經的內容極為廣博。從表面上看,《周易》是占卜之書,其外層神秘,而內蘊的哲理至深至弘;《尚書》即上擊歷史艾獻匯編,內容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之閥的談話記錄貴《周禮》則匯集了周王室官制郗戰國時期各國的制度;《禮記》是秦汊以葳有關備鄹禮儀的論著匯編;《儀禮》則記載了春秋戰國酎代的禮制;《詩經》是函周初至春秋中期酶詩歌總集,分「風」、「雅」、礫頌」三部分:傀風」為民鬩歌謠,「雅」乃舀翅王畿的正聲雅樂9「頌」即上層社會宗癌祭祀的舞齙歌薛;《眷秋》三傳即圍繞《春秋》而作:《左傳》重在叟事的琢途,《公羊傳》、《谷梁傳》重在論議;《論語》是孔子及萁門徒跑言行記錄;《孝經》為論述封建搴遭購專著;《爾雅》訓解詞義、詮釋名物,經學家多據以解經;《孟子》記載了孟子的言論、思想和行跡。
十三經作為儒家文化的重要經典9其地位泛尊崇、影響庭深廣,是任何典籍所元法此擬的。歷代統治者不俚從串尋找治國平靈下的大計方針,而且對臣民恩穗的規范、倫理道德的確立、民風民俗的導向,也是奉為圭臬。可以說,十三經施於社會的影響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要了解和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不能不了解十三經。
起初的儒學是為國家、為社會培養官吏的學說,是「士」的文化。「儒」出身於「士」,而又以教育和培養「士」為己任。孔子說:「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唇君命,可謂士矣」(《論語·子路》)。孟子說:「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孟子·滕文公下》)。而荀子則把「士」歸於「以仁厚知能盡官職」(《荀子·榮辱》)的人。
孔子把「仁」作為士君子最根本的道德規范,「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里仁》)。「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論語·雍也》)。「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