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提出並試圖論證:新世紀中國政治發展的一系列具有相互關聯性的價值、價值取向和由此所構成的核心價值體系及其實現。這些相互關聯的價值和價值取向包括:政治人本、政治自由、政治平等、政治公開、政治競爭、政治制約、政治民主、政治法治、政治正義、政治善治、政治和諧等。
本書的主題和框架在幾年前就已開始思考和醞釀了,這既緣於對中國政治發展曲折歷程的反思,也緣於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改革、社會轉型和現代化飛躍發展對政治發展和改革的迫切要求。然而,政治發展和改革的價值目標是什麼?僅僅樹立民主與法治的標桿就萬事皆休了嗎?
回顧新中國60年的歷程,雖然在初期就明確提出了建設與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及其法治的價值取向,但由於沒有形成一個清晰的、與政治民主和法治相互關聯和相互支撐的價值群或價值體系,有些重要的關聯價值和核心價值缺失,如與政治民主緊密相關的公民權利、政治自由、政治平等、政治公開、政治競爭、政治制約和政治法治等則基本不提、不主張、不明確、不堅持。如此一來,缺乏以公民政治自由權利為基礎的民主、缺乏政治平等的民主、缺乏法治規范的民主、缺乏政治公開和政治制約為前提的民主政治,必然得不到有效保障和支撐,必然容易被抽象化、概念化和被架空,必然要淪為高度集權和高度控制下的政治「花瓶」,以致不足以支撐、導引和推動新的政治大廈的合理構建與生長;隨之,政治發展目標由「人民民主專政」或「無產階級專政」統而論之,
及至「發展」到「文革」時期,社會主義的民主與法治完全被扭曲和受到肆意踐踏。改革開放后雖經一系列撥亂反正與發展,但實際狀況仍與新的時代和形勢要求有較大差距。
令人欣慰的是,黨的決策層在十七大召開前夕已明確提出,要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黨的十七大政治報告關於堅定不移發展民主政治這部分內容中,又進一步明確提出:要「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在民主、法治理念之后,緊接着提到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這在黨的報告中還是第一次,可謂意味深長。這實際上為中國未來的政治發展和政治建設提出了構建核心價值體系及價值取向的問題,雖然這個重大認識和舉措來得稍遲了些,仍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與深遠意義。因為,政治發展的價值規定着政治發展要發展什麼、為什麼發展和怎樣發展的重大問題,它不僅是社會發展價值在社會政治領域的要求和體現,而且在社會發展的價值總體系中居於核心、主導和決定性的地位。只有明確和確立了政治發展的科學價值、價值取向及價值體系,才能明確和確立政治發展乃至整個社會發展的科學方向、目標、水平和內容,政治發展也才具有了發展向度明確的原動力。新中國成立以來政治發展的曲折進程和經驗教訓也充分說明:一個良好的政治發展進程離不開適當的、科學的、明確的和相互支撐的價值群導向,這是政治獲得預期發展的前提之一。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培育新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價值觀,構建新的政治價值體系,雖然屬於政治文化研究的視野與范疇,但對於整個政治環境及社會如何發展卻有着直接與深遠的影響。我們知道,政治文化中的價值及價值取向就是對政治及政治發展價值群的一定價值主張和價值選擇。既然人類社會政治實踐與政治發展的豐富性、差異性和不平衡性決定了政治發展價值的多樣性和多維性,形成了政治發展不斷豐富的價值群、價值系列和價值體系,那麼各個國家在政治發展的過程中,當然需要依據各自的歷史、文化、政治和社會傳統以及現實國情世情和發展趨勢,對政治發展的價值進行適當的選擇、確立、安排或創新,以明確和導引自己政治發展的方向、目標、意義、內容和可行性等事關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構建起具有本國特色的政治發展在一定階段的系列價值群或價值體系。然而,人們總是在既定的歷史條件下創造歷史。包括資產階級政治文明在內的人類政治文明發展進程中,一些具有與一定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緊密相關的普適性、規律性的基本價值和有益成果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文明結晶和財富。如果我們仍以姓「社」姓「資」、非「馬」即「修」、非「東」即「西」的意識形態及思維定式划界,包括一些普適性價值在內的人類政治文明的許多有益的、有借鑒意義的成果,可能因為其所謂的「階級出身」、「階級屬性」和「意識形態分水嶺」,而被我們不加分析、不加分別地當做「臟水」全部潑掉。這將使我們的政治發展在價值取向上繼續忽視或失去人類用生命、苦難和智慧堆積起的厚重文明沉淀,既無法從中吸取人類已經獲得的那些具有普適性的價值成果,也排斥了那些價值成果中所包含的精神、真理和發展規律的合理內核。
自由、平等、民主、主權在民等價值觀,是隨着公民、公民群體和公民社會興起,並與政治社會、政治國家形成利益博弈、相互制約等互動關系。沒有公民和公民社會的產生與存在,就不可能有與公民及公民社會相關的政治價值觀及公民政治文化的培育、產生與形成。如同世界上大多數具有專制特征、傳統和歷史的國家一樣,中國在近現代及以前的漫長小農經濟社會中,從來沒有也不可能產生公民、公民政治文化及公民社會,有的只是與公民概念截然不同的臣民及臣民政治文化。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社會發展現已處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和諧社會和全面推進現代化的新階段和關鍵時期。在這樣一個重要時期里,加強我國的政治發展、執政黨建設、國家政權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之所以顯得更加突出、更加重要和更加迫切,從根本上說,是因為新時期以來,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和發展在全球化背景下,已進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加速實現國家現代化發展戰略目標的關鍵時期,而以執政黨建設、國家政權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為主要內容的上層建築領域的政治變革與發展,不僅明顯滯后於經濟基礎的變革與發展,而且已面臨着諸多越來越難以承受的考驗、壓力和挑戰。正如江澤民同志在新世紀初反復強調指出的:我們黨和國家在世紀之交面臨着長期執政的考驗,面臨着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考驗,面臨着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考驗。這三大考驗對黨和國家政權建設,對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和政治發展是既蘊涵着重大機遇,也提出了巨大挑戰。
總之,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政治的歷史進程都表明,政治發展和政治建設離不開發展、建設的價值和價值體系,而恰當的價值取向予以政治發展和政治建設正確的標桿、框架和尺度,引導、規定和促進政治發展、建設的進程。因此,價值、價值體系和價值取向的確立及如何確立,對於政治發展和政治建設就具有重大的意義和影響;無論是對歷史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還是對現實發展、挑戰的深謀遠慮,都向我們提出了以下要求:中國政治在新世紀的發展,必須明確、具體地提出既適合中國現階段國情,又符合人類政治文明中具有普適性發展價值和趨勢的那些價值元素及價值取向;必須構建中國政治發展的一系列相互關聯、相互支撐的價值體系;必須將中國政治和社會發展的這些新的發展意識、發展理念、發展價值、發展取向、發展目標,努力貫徹於全體公民尤其是各級黨政干部和公務員隊伍中,使之逐漸成為構成中華民族現代意識、現代文化、現代性格和現代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將這些相互支撐、互為條件的核心價值及其所含的精神實質和原則,用於指導並貫徹於我們的政治發展、政治改革、法制建設進程之中。如此,才能使科學的政治發展觀與政治發展落到實處。
基於此,筆者提出了「新世紀中國政治發展的價值取向、價值體系及實現途徑」這一研究課題,並得到了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四川行政學院及其學位委員會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於2006年獲得課題立項。經過近兩年的准備、構思和確定寫作大綱后,筆者帶領本校兩位青年教師和十位2006級碩士研究生共同完成了這一具有創新意義的課題。
本書在理論上的特點和創新在於:從歷史與現實、中國和世界的多維視角,比較深刻
地論述了明確與重建中國政治發展的科學價值、價值取向和價值體系,對處於變革和社會轉型時期的政治發展和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在分析中國現實與借鑒人類政治文明具有普適性的規律和成果基礎上,提出了新世紀中國政治發展所必需的一系列價值要素及其價值體系;將政治發展價值的一系列核心要素,視為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中之重和核心部分;提出並初步探討了在政治發展和改革進程中逐步落實和實現政治發展價值目標的主要路徑和方法。
近年來,不少學者已提出:在中國,有效的國家治理必須以歷史傳統、現實國情與時代特征為基礎,通過以價值引導、制度維系與組織支撐三個維度為核心內容的政治建設,實現大國治理與政治建設的和諧互動,最終達成有效而民主的國家治理。本書正是嘗試從價值引導的維度來論述當代中國的政治發展和政治建設。相信這一創造性的、系統的、初步的有益嘗試,對於中國政治發展的未來走向及其發展,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具有一定意義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