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峰在以著名博客“不許聯想”(每日點擊率三四萬、曾以此身份入選美國時代周刊年度人物)博主和《三聯文化周刊》主筆的身份大紅于互聯網、成為幾百萬網民的意見領袖之前,是一個專業的樂評人。至今他博客上的“音樂時間”版塊仍受到廣大文藝青年的推崇,具有極高的權威性。
本書精選了王小峰自2000年至今的優秀音樂評論,大致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對于流行音樂全大牌歌星的解讀,另一部分則關注音樂潮流表象下的文化潛流。其點評的歌星包括新近去世、屬于極度熱點話題人物的邁克爾•杰克遜(相關文章4篇),也包括文藝青年不朽的偶像科特•庫班(相關文章3篇),更包括最近即將來到中國巡演、歐美流行音樂最重要歌手及民謠教父級人物的鮑勃•迪倫(相關文章3篇)等等。而其關注的音樂潮流現象,則從嬉皮士文化的起源、MTV頻道的誕生一直說到音樂數字化的實現進程,無所不包,觀點深刻,使人可以在短時間內對于流行音樂的歷史、傳媒文化和技術革新有一個全景式的了解。
目錄
上篇︰答案從未在風中飄過
003 骨肉皮
008 最佳唱片是……
012 炒一個死一個
018 向大師致敬
023 與時俱“禁”說禁歌
030 封殺封面
033 紀念秀
037 經典不好听
041 我還要我的MTV
050 我有一票否決權
054 上帝在第六天創造了曼徹斯特
059 肯•凱西與迷幻搖滾
064 不是我點的火
067 重塑《滾石》
072 一首歌爭論三十年
078 五步之內,必有幽默
086 他發現了貓王,他創造了搖滾
089 約翰•皮爾,來自海盜電台
093 下載歲月
097 打口
113 听不到與听得出來的聲音
120 無聊的考證
124 殺死原生態
128 栗子味兒的老倭瓜
138 唱片防復制技術進退兩難
146 當專輯要成為往事
151 數字音樂,無“利”取鬧
156 我Hip,我Hop,我Hip-Hop
162 搖滾口號
166 搖滾樂哪年誕生的?
170 听《阿甘正傳》
178 譚盾的鈍炖沌
182 從咖啡的媽到布達的爸
186 清新、爽潔、不緊繃
190 馬世芳︰我本來想拋磚引玉
196 世界是孱弱的力量改變的——《聲音與憤怒》序言
下篇︰排名不分先後左右忠奸
203 Eminem︰埃米內姆現象
208 Tom Waits︰湯姆叔叔的酒屋
214 Jesus and May Chain︰耶穌瑪麗,斷開鎖鏈
220 David Bowie︰戴維,你還在變嗎?
224 John Lydon︰我愛Disco
229 Leonard Cohen︰比如男人
235 Pink Floyd(一)︰牆還是殘垣斷壁
239 Pink Floyd(二)︰月有陰晴圓缺
243 Beck︰美國雜種
003 骨肉皮
008 最佳唱片是……
012 炒一個死一個
018 向大師致敬
023 與時俱“禁”說禁歌
030 封殺封面
033 紀念秀
037 經典不好听
041 我還要我的MTV
050 我有一票否決權
054 上帝在第六天創造了曼徹斯特
059 肯•凱西與迷幻搖滾
064 不是我點的火
067 重塑《滾石》
072 一首歌爭論三十年
078 五步之內,必有幽默
086 他發現了貓王,他創造了搖滾
089 約翰•皮爾,來自海盜電台
093 下載歲月
097 打口
113 听不到與听得出來的聲音
120 無聊的考證
124 殺死原生態
128 栗子味兒的老倭瓜
138 唱片防復制技術進退兩難
146 當專輯要成為往事
151 數字音樂,無“利”取鬧
156 我Hip,我Hop,我Hip-Hop
162 搖滾口號
166 搖滾樂哪年誕生的?
170 听《阿甘正傳》
178 譚盾的鈍炖沌
182 從咖啡的媽到布達的爸
186 清新、爽潔、不緊繃
190 馬世芳︰我本來想拋磚引玉
196 世界是孱弱的力量改變的——《聲音與憤怒》序言
下篇︰排名不分先後左右忠奸
203 Eminem︰埃米內姆現象
208 Tom Waits︰湯姆叔叔的酒屋
214 Jesus and May Chain︰耶穌瑪麗,斷開鎖鏈
220 David Bowie︰戴維,你還在變嗎?
224 John Lydon︰我愛Disco
229 Leonard Cohen︰比如男人
235 Pink Floyd(一)︰牆還是殘垣斷壁
239 Pink Floyd(二)︰月有陰晴圓缺
243 Beck︰美國雜種
序
我從小就沒有音樂細胞,大學學的是法律,一度想當一個伶牙俐齒的律師,但最終興趣戰勝了理想,走上了寫音樂評論這條路。在我認為我最理想主義的時期,我干了兩件事︰听音樂和編寫《歐美流行音樂指南》。
過去,很多文字在發表後就遺失了。我不愛收集樣報樣刊,只是知道文章發表了,別人能看到就知足了,偶爾能收到稿費更是錦上添花的事情。後來,作家出版社說給我出一本音樂評論文集。在我整理這些文字的時候,發現它們的時間跨度太大了,水準也良莠不齊,而且很多在沒有電腦的年代寫的文字都找不到了。當我從平時順手保存的報刊上找到自己曾經寫過的文字時,我一陣陣的臉紅,不敢相信那些白紙上的黑字是我寫的。那些幼稚的語言和觀點,還是不要讓它重見天日吧。
2003年非典期間,我從過去的文字中精挑細選的第一本文集《不是我點的火》由作家出版社出版。2006年的某一天,一個朋友從外地來北京,希望我能送他這本書留個紀念。我去書店買了一本,晚上見朋友,一路塞車,我在車上隨便翻看這本書打發時間。當這些文字再次進入我的眼中,我忽然覺得它是那麼陌生,我不敢相信那些文字是我寫的,一邊讀一邊想︰這些話怎麼會是我說的呢?我怎麼還會用到這樣的詞兒呢?其實僅僅過去三年,我便發現當年那些帶著一種戾氣寫出來的文字是禁不住時間的推敲的。
而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也就是從2003年開始,我對寫樂評已經沒什麼興趣。音樂,從我對它的審美或對其表象背後的社會文化現象的探索,慢慢變成了生活中的一個調劑。我依然熱愛音樂,但我不想把它當成一種費神勞心的工作,我喜歡徜徉在音樂中,而不是在其中思考什麼,換句話說,自己能思考到的東西都想過了。我不想再為工作而听音樂,而是為了純粹的欣賞而听音樂。當我把這種心態轉變過來,才發現,過去昕到的很多音樂,並沒有發現其中的美好。很多音樂當我重新再拿出來傾听,它讓我那麼幸福,伴著略帶苦澀的青春回憶,那些從音響里流淌出來的聲音,也像是蒙上了一層薄薄的灰塵以及泛黃的時光。對,這樣听音樂才是快樂的。
也是基于這種原因,我的興趣點也慢慢偏離出音樂,可能也是因為關注的事情多了,關注的角度大了,回頭再看自己寫的文字覺得幼稚了許多。如果你生活中關注的東西僅僅是某一部分的話,那你永遠不會發現這一部分的真諦。能看出自己的不足,還是有些欣慰,因為自己在進步。
以前,我在《三聯生活周刊》上有一個音樂專欄,後來寫著寫著就不想寫了,因為這個專欄慢慢變成了一種負擔。以前我想寫的話題很多,多到寫不過來。後來搜腸刮肚也想不出來寫什麼,連著幾期沒寫,有一天我們主編問我︰“那個音樂專欄你好久沒寫了。”我幾乎是沒有過腦子便脫口而出︰“都沒有音樂了,還寫樂評是件可恥的事情。”這句話似乎在我的腦子里深思熟慮了好長時間,只是需要一個“捧哏”的搭句話它就會說出來。當這句話說出口,我也意識到,自己真的不會再去做什麼樂評人了。
後來的文字,多是有一搭無一搭寫的,全憑興趣。事實上,現在真的沒什麼好音樂了,也沒什麼音樂文化現象了。雖然我時時刻刻都在關注樂壇上發生的變化,但已經意識到自己離它越來越遠,我更像一個看客,偶爾會寫一篇文字,也許將來我寫的有關音樂的文字永遠不能湊成一本書了。音樂,尤其是流行音樂,那是年輕時該去感受的東西,是伴著每個人的青春留下的一趟記憶,當青春不再,它也便永遠變成記憶。
趁重慶出版集團給我再版這本書之時,我拿掉了《不是我點的火》中部分不滿意的內容,把後來寫的部分文字補充進去,心里也覺得對得起掏錢買這本書的讀者了。書名也變成了《答案從未在風中飄過》,也許這是我多年來思考音樂文化現象得出的唯一的正確答案。
過去,很多文字在發表後就遺失了。我不愛收集樣報樣刊,只是知道文章發表了,別人能看到就知足了,偶爾能收到稿費更是錦上添花的事情。後來,作家出版社說給我出一本音樂評論文集。在我整理這些文字的時候,發現它們的時間跨度太大了,水準也良莠不齊,而且很多在沒有電腦的年代寫的文字都找不到了。當我從平時順手保存的報刊上找到自己曾經寫過的文字時,我一陣陣的臉紅,不敢相信那些白紙上的黑字是我寫的。那些幼稚的語言和觀點,還是不要讓它重見天日吧。
2003年非典期間,我從過去的文字中精挑細選的第一本文集《不是我點的火》由作家出版社出版。2006年的某一天,一個朋友從外地來北京,希望我能送他這本書留個紀念。我去書店買了一本,晚上見朋友,一路塞車,我在車上隨便翻看這本書打發時間。當這些文字再次進入我的眼中,我忽然覺得它是那麼陌生,我不敢相信那些文字是我寫的,一邊讀一邊想︰這些話怎麼會是我說的呢?我怎麼還會用到這樣的詞兒呢?其實僅僅過去三年,我便發現當年那些帶著一種戾氣寫出來的文字是禁不住時間的推敲的。
而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也就是從2003年開始,我對寫樂評已經沒什麼興趣。音樂,從我對它的審美或對其表象背後的社會文化現象的探索,慢慢變成了生活中的一個調劑。我依然熱愛音樂,但我不想把它當成一種費神勞心的工作,我喜歡徜徉在音樂中,而不是在其中思考什麼,換句話說,自己能思考到的東西都想過了。我不想再為工作而听音樂,而是為了純粹的欣賞而听音樂。當我把這種心態轉變過來,才發現,過去昕到的很多音樂,並沒有發現其中的美好。很多音樂當我重新再拿出來傾听,它讓我那麼幸福,伴著略帶苦澀的青春回憶,那些從音響里流淌出來的聲音,也像是蒙上了一層薄薄的灰塵以及泛黃的時光。對,這樣听音樂才是快樂的。
也是基于這種原因,我的興趣點也慢慢偏離出音樂,可能也是因為關注的事情多了,關注的角度大了,回頭再看自己寫的文字覺得幼稚了許多。如果你生活中關注的東西僅僅是某一部分的話,那你永遠不會發現這一部分的真諦。能看出自己的不足,還是有些欣慰,因為自己在進步。
以前,我在《三聯生活周刊》上有一個音樂專欄,後來寫著寫著就不想寫了,因為這個專欄慢慢變成了一種負擔。以前我想寫的話題很多,多到寫不過來。後來搜腸刮肚也想不出來寫什麼,連著幾期沒寫,有一天我們主編問我︰“那個音樂專欄你好久沒寫了。”我幾乎是沒有過腦子便脫口而出︰“都沒有音樂了,還寫樂評是件可恥的事情。”這句話似乎在我的腦子里深思熟慮了好長時間,只是需要一個“捧哏”的搭句話它就會說出來。當這句話說出口,我也意識到,自己真的不會再去做什麼樂評人了。
後來的文字,多是有一搭無一搭寫的,全憑興趣。事實上,現在真的沒什麼好音樂了,也沒什麼音樂文化現象了。雖然我時時刻刻都在關注樂壇上發生的變化,但已經意識到自己離它越來越遠,我更像一個看客,偶爾會寫一篇文字,也許將來我寫的有關音樂的文字永遠不能湊成一本書了。音樂,尤其是流行音樂,那是年輕時該去感受的東西,是伴著每個人的青春留下的一趟記憶,當青春不再,它也便永遠變成記憶。
趁重慶出版集團給我再版這本書之時,我拿掉了《不是我點的火》中部分不滿意的內容,把後來寫的部分文字補充進去,心里也覺得對得起掏錢買這本書的讀者了。書名也變成了《答案從未在風中飄過》,也許這是我多年來思考音樂文化現象得出的唯一的正確答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