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從1996年秋天開始,當代政治哲學成為我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的一個主要領域。這里所謂“當代政治哲學”,主要是指從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的《正義論》(1971)出版之後,圍繞著羅爾斯理論的闡釋、發揮、批評和修正而形成的規模與創獲均甚可觀的一大學術“產業”。以《正義論》發表為標志,一反20世紀五六十年代西方政治文化已走入斷潢絕港之頹勢——“政治哲學已死”的驚呼即是其一大表征——政治哲學的復興從70年代以來呈有增無減之勢,綿延發展至今,已有人譽之為當代西方學術的“冠冕”。
目錄
編者的話
一、羅爾斯《正義論》(1971)
二、諾齊克《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1974)
三、柯亨《自我所有、自由與平等》(1995)
四、德沃金《至高的德性》(2000)
五、內格爾《平等與偏倚性》(1991)
六、斯坎倫《我們相互間的責任》(1998)
七、麥金太爾《德性之後》(1981)
八、桑德爾《自由主義與正義的局限》(1982)
九、沃爾澤《正義諸領域》(1983)
十、歐金《正義、性別與家庭》(1989)
十一、泰勒《承認的政治》(1992)
十二、羅爾斯《政治自由主義》(1993)
十三、羅爾斯《萬民法》(1997)
十四、拉茲《自由的道德性》(1986)
十五、哈貝馬斯《在事實與規範之間》(1992)
十六、西蒙斯《證成性與正當性》(2001)
十七、馬格利特《正派社會》(1996)
十八、森《以自由看待發展》(1999)
十九、德里達《友誼政治學》(1999)
一、羅爾斯《正義論》(1971)
二、諾齊克《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1974)
三、柯亨《自我所有、自由與平等》(1995)
四、德沃金《至高的德性》(2000)
五、內格爾《平等與偏倚性》(1991)
六、斯坎倫《我們相互間的責任》(1998)
七、麥金太爾《德性之後》(1981)
八、桑德爾《自由主義與正義的局限》(1982)
九、沃爾澤《正義諸領域》(1983)
十、歐金《正義、性別與家庭》(1989)
十一、泰勒《承認的政治》(1992)
十二、羅爾斯《政治自由主義》(1993)
十三、羅爾斯《萬民法》(1997)
十四、拉茲《自由的道德性》(1986)
十五、哈貝馬斯《在事實與規範之間》(1992)
十六、西蒙斯《證成性與正當性》(2001)
十七、馬格利特《正派社會》(1996)
十八、森《以自由看待發展》(1999)
十九、德里達《友誼政治學》(1999)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