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描繪一段翻譯文學史,範式上有其自身難點。蓋因外國文學的漢譯時序,不對應這些作品產生的年代。特別在西方文學初人中國之際,譯什麼往往是一種隨意行為或偶然事件,缺乏內在的邏輯。也就是說,一般文學史寫作所遵循的時間順序,分期標準或思潮主線,很難作為翻譯文學史布局的依傍。綜觀現今一些翻譯文學史的框架,時而以原作者為中心,時而又以譯者為主線;時而從翻譯機構著手,時而從文學社團切入;時而以文學類型為本,時而又以地區地域為界。但無論采取哪個角度,似都無法在一本書中一以貫之。比如,無論陳玉剛主編的《中國翻譯文學史稿》(1981),還是郭延禮撰寫的《中國近代翻譯文學概論》(1998),都在幾種視角間游移換位,雜用體例,尋找平衡,顯出翻譯文學史寫作方法上的多樣,其實還有無奈和尷尬。
故而,本書體例也無法做到始終如一。權衡再三,擬分3章。第一章以德語文學在中國譯介的歷史順序為經,第二章以20多位漢譯德語文學作家的單獨介紹為緯,第三章對德語文學漢譯史中的幾個綜合性問題進行抉發和討論,試圖以史、傳、論的方式,組成全書框架。
既然以德語文學漢譯史為題,就得勾勒這段歷史的發生及發展過程。第一章的框架設立主要出于這個考慮,將力求展現這段歷史的事實情況和進展脈絡,紹述哪篇、哪部作品為首譯或重譯,究竟有哪些作家的作品在晚清和民國時期得到譯介,且得到何種關注。將在第二章中獲得詳述的作家,此章中會一筆帶過。史的研究,一般挑“好”的,挑“重要”的說。在研究者看來不符合這兩點的往往就不具人史資格。本書重在史料考辨,這類取舍標準不予采錄。
第二章討論20多位重點得到譯介的德語作家。其人選標準基本是筆者記錄其漢譯作品和評論篇目卡片的厚薄、亦即其漢語譯作或介紹篇目的多寡,與其文學史地位幾無關系。倘若恰好吻合,也僅說明作家或作品的所謂經典地位,或公眾話語定勢力量的事實。
第三章討論經緯都不易涵蓋的幾個綜合性問題,比如中國的德國觀與文學影響的關系,上海在德語文學漢譯史上的特殊地位或區域文化場問題,德語文學漢譯所據語言,譯者、原作者的身份和其他情況等,借此彰顯德語文學漢譯史的幾個潛在特點,試圖同第一章和第二章一起,形成一個三足鼎立的關系。
目錄
導言
第一章
一 序曲——洋務大臣最初帶回的德語文學信息
二 譯事開端——王韜和辜鴻銘
三 德語文學的進入(1900-1909)
四 從序曲到正劇的過渡(1910-1919)
五 高潮的到來——20年代的翻譯活動
六 “戰爭文學”的勃興——20年代末和30年代
七 彌散的主題——40年代的德語文學譯介
第二章
一 戰歌作者阿恩特
二 文豪歌德
三 格林兄弟及其童話
四 至爾‧妙倫與魯迅《小彼得》的譯序——兼及幾位
五 施托姆的譯介和浪漫主義的勝利
六 詩杰海涅
七 蘇德曼——首位較完整地得到漢譯的德國作家
八 文學家尼采及其《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九 由《威廉‧退爾》帶出的席勒譯介
十“以性愛為主題”的作家施尼茨勒
十一 自然主義的代表作家霍普特曼
十二 以“羅曼蒂克作基調”的茨威格
十三 “近代戲曲全部運動的先鋒”赫貝爾
十四 對托馬斯‧曼的喜愛或責備
……
第三章
一 中國的德國觀及德語文學譯介在中國的特點
二 出版之都上海在漢譯德語文學史上的地位及影響
三 德語文學漢譯所據語言、譯者和作用
第一章
一 序曲——洋務大臣最初帶回的德語文學信息
二 譯事開端——王韜和辜鴻銘
三 德語文學的進入(1900-1909)
四 從序曲到正劇的過渡(1910-1919)
五 高潮的到來——20年代的翻譯活動
六 “戰爭文學”的勃興——20年代末和30年代
七 彌散的主題——40年代的德語文學譯介
第二章
一 戰歌作者阿恩特
二 文豪歌德
三 格林兄弟及其童話
四 至爾‧妙倫與魯迅《小彼得》的譯序——兼及幾位
五 施托姆的譯介和浪漫主義的勝利
六 詩杰海涅
七 蘇德曼——首位較完整地得到漢譯的德國作家
八 文學家尼采及其《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九 由《威廉‧退爾》帶出的席勒譯介
十“以性愛為主題”的作家施尼茨勒
十一 自然主義的代表作家霍普特曼
十二 以“羅曼蒂克作基調”的茨威格
十三 “近代戲曲全部運動的先鋒”赫貝爾
十四 對托馬斯‧曼的喜愛或責備
……
第三章
一 中國的德國觀及德語文學譯介在中國的特點
二 出版之都上海在漢譯德語文學史上的地位及影響
三 德語文學漢譯所據語言、譯者和作用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