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以日本現代文學理論發展的時期劃分為主軸,承前啟後,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對各個不同時期的主要文學理論、文學理念和文學主張,以及在其理論指導下的文學創作實踐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分析和闡釋,並對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等在日本現代文學史上頗有建樹的作家,做了個案分析和批評。在這一過程中,尤其注重了文學與時代、文學與社會之間的聯系。從而客觀地論述了日本現代文學各個發展時期的主要特征,勾勒出日本現代文學理論或文學理念批評的整體概貌,進一步揭示了日本現代文學的本質和規律性,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學術價值。
葉琳,女,1963年10月生。1986年畢業于山東師範大學外語系日語專業,獲文學學士學位。1988年畢業于吉林大學外文系日本語言文學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入南京大學外文系工作。2003年畢業于南京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博士學位,主攻方向為日本文學和文學理論。現為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系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此外,還擔任教育部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日語分委會委員、中國日語教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日本文學研究學會理事、江蘇省日語教學研究會常務理事、江蘇省外國文學研究會理事等職。主要學術成果有《現代日本文學作品選讀》(主編,1995年,南京大學出版社)、《近現代日本文學作家作品研究》(主編,2002年,江蘇文藝出版社)、《日本經濟》(主編,2006年,中國商務出版社)等,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譯文50余篇,並獨立主持國家、省部級及校級研究課題多項。
目錄
第一章 無產階級的文學批評
第一節 從《播種人》到《文藝戰線》
第二節 三派鼎立期的文學
第三節 兩派並立期的文學
第四節 無產階級文學在理論上的貢獻與影響
第二章 現代藝術派的文學批評
第一節 新感覺派文學的文藝主張
第二節 新興藝術派的文學流變
第三節 新心理主義文學的動態及其主張
第四節 現代藝術派對日本文壇的貢獻
第三章 戰爭時期的文學批評
第一節 “九‧一八”前後的文學界
第二節 “轉向文學”
第三節 “文藝復興”期
第四節 黑暗時期的文學
第四章 戰後文學批評
第一節 《新日本文學》與民主主義文學
第二節 “無賴派”文學
第三節 《近代文學》與戰後派文學
第四節 戰後初期文壇上的主要論爭
第五節 存在主義文學在日本的盛傳
第六節 戰後文學對日本以後文學的影響
第五章 傳統派文學批評
第一節 老一代文學家及成名作家的復活
第二節 “私小說”、“心境小說”的重新登場
第六章 批判現實主義的文學批評
第一節 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新發展
第二節 “社會派”文學家的創作
第七章 經濟高度增長時期的文學批評
第一節 大眾文學的盛行
第二節 文學的多元化現象
第八章 女性文學批評
第一節 女性文學的風格
第二節 女性文學的創作主題
第三節 女性文學的貢獻
第九章 典型作家的文學批評
第一節 川端康成文學的審美取向
第二節 三島由紀夫的美學觀
第三節 大江健三郎的文學評述
第四節 村上春樹的文學創作
後記
參考文獻
第一節 從《播種人》到《文藝戰線》
第二節 三派鼎立期的文學
第三節 兩派並立期的文學
第四節 無產階級文學在理論上的貢獻與影響
第二章 現代藝術派的文學批評
第一節 新感覺派文學的文藝主張
第二節 新興藝術派的文學流變
第三節 新心理主義文學的動態及其主張
第四節 現代藝術派對日本文壇的貢獻
第三章 戰爭時期的文學批評
第一節 “九‧一八”前後的文學界
第二節 “轉向文學”
第三節 “文藝復興”期
第四節 黑暗時期的文學
第四章 戰後文學批評
第一節 《新日本文學》與民主主義文學
第二節 “無賴派”文學
第三節 《近代文學》與戰後派文學
第四節 戰後初期文壇上的主要論爭
第五節 存在主義文學在日本的盛傳
第六節 戰後文學對日本以後文學的影響
第五章 傳統派文學批評
第一節 老一代文學家及成名作家的復活
第二節 “私小說”、“心境小說”的重新登場
第六章 批判現實主義的文學批評
第一節 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新發展
第二節 “社會派”文學家的創作
第七章 經濟高度增長時期的文學批評
第一節 大眾文學的盛行
第二節 文學的多元化現象
第八章 女性文學批評
第一節 女性文學的風格
第二節 女性文學的創作主題
第三節 女性文學的貢獻
第九章 典型作家的文學批評
第一節 川端康成文學的審美取向
第二節 三島由紀夫的美學觀
第三節 大江健三郎的文學評述
第四節 村上春樹的文學創作
後記
參考文獻
序
以葉琳博士為課題負責人的國家社科基金研究項目《日本現代文學批評史》已經完成。葉琳博士請我作序。厚厚的書稿擺在案頭,我逐字研讀,認真思考,學到了很多東西,同時也生出很多感慨。
在我國的日本文學研究界,不乏關于日本文學史的著述。吉林大學的王長新教授,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出版了我國第一部日文舨的《日本文學史》,並由教育部指定為全國日語專業的通用教材。其後又有王長新教授的漢語版《日本文學史》、東北師範大學呂元明教授的《日本文學史》、中國社會科學院中渭渠教授的《日本文學史》等著述問世。老一代研究者出版的日本文學史,均從不同的視角,描述了日本文學發生和發展的歷史,勾勒出日本文學的整體面貌,為我國的日本文學研究史及日本文學研究奠定了基礎。然而,現代日本文學批評史卻是空白,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葉琳博士為負責人的課題組,以空前的學術勇氣和對學術研究的執著,敢于挑戰,敢于創新,嚴謹治學,經過艱苦的努力,終于把這部內容豐富、論述精到的《日本現代文學批評史》呈現在讀者面前,填補了我國該領域研究的空白。為國內日本現代文學的愛好者或研究者準確理解和把握日本文學發展的真實面貌,提供了一個系統的理論批評的平台。這是十分可喜可賀的。
作者以日本現代文學理論發展的時期劃分為主軸,承前啟後,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對各個不同時期的主要文學理論、文學理念和文學主張,以及在其理論指導下的文學創作實踐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分析和闡釋,並對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等在日本現代文學史上頗有建樹的作家,做了個案分析和批評。在這一過程中,尤其注重了文學與時代、文學與社會之間的聯系。從而客觀地論述了日本現代文學各個發展時期的主要特征,勾勒出日本現代文學理論或文學理念批評的整體概貌,進一步揭示了日本現代文學的本質和規律性。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學術價值。
作者在論述中,把現代日本女性作家及其文學創作作為內容的一部分。認為女性作家以其特有的細膩筆觸、敏銳的觀察去挑戰一直被男性壟斷的規模宏大的社會題材,掙脫以往女性作家不得不用男性語言創作的羈絆,將一種全新的語言風格帶人了文學創作之中。這一內容使原本就十分精到的論述愈發變得豐富多彩,令人耳目一新。同樣反映出一位女性學者獨具的細膩的筆觸和敏銳的觀察力。
作者在吉林大學度過了她的碩士研究生時代,從我研習日本文學,勤奮刻苦認真執著,多有創獲。後又在南京大學攻讀文學博士學位,學業有成,精進有加。這部力作的問世,是她孜孜追求學術的必然結果,也是一位富有潛力的青年學者對我國日本現代文學研究界的一大貢獻。“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種感慨是從心底油然生出的。希望在今後的日子里,作者會把更多的研究成果奉獻在讀者面前。我和廣大日本文學研究者一同,由衷地期待著。
在我國的日本文學研究界,不乏關于日本文學史的著述。吉林大學的王長新教授,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出版了我國第一部日文舨的《日本文學史》,並由教育部指定為全國日語專業的通用教材。其後又有王長新教授的漢語版《日本文學史》、東北師範大學呂元明教授的《日本文學史》、中國社會科學院中渭渠教授的《日本文學史》等著述問世。老一代研究者出版的日本文學史,均從不同的視角,描述了日本文學發生和發展的歷史,勾勒出日本文學的整體面貌,為我國的日本文學研究史及日本文學研究奠定了基礎。然而,現代日本文學批評史卻是空白,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葉琳博士為負責人的課題組,以空前的學術勇氣和對學術研究的執著,敢于挑戰,敢于創新,嚴謹治學,經過艱苦的努力,終于把這部內容豐富、論述精到的《日本現代文學批評史》呈現在讀者面前,填補了我國該領域研究的空白。為國內日本現代文學的愛好者或研究者準確理解和把握日本文學發展的真實面貌,提供了一個系統的理論批評的平台。這是十分可喜可賀的。
作者以日本現代文學理論發展的時期劃分為主軸,承前啟後,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對各個不同時期的主要文學理論、文學理念和文學主張,以及在其理論指導下的文學創作實踐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分析和闡釋,並對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等在日本現代文學史上頗有建樹的作家,做了個案分析和批評。在這一過程中,尤其注重了文學與時代、文學與社會之間的聯系。從而客觀地論述了日本現代文學各個發展時期的主要特征,勾勒出日本現代文學理論或文學理念批評的整體概貌,進一步揭示了日本現代文學的本質和規律性。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學術價值。
作者在論述中,把現代日本女性作家及其文學創作作為內容的一部分。認為女性作家以其特有的細膩筆觸、敏銳的觀察去挑戰一直被男性壟斷的規模宏大的社會題材,掙脫以往女性作家不得不用男性語言創作的羈絆,將一種全新的語言風格帶人了文學創作之中。這一內容使原本就十分精到的論述愈發變得豐富多彩,令人耳目一新。同樣反映出一位女性學者獨具的細膩的筆觸和敏銳的觀察力。
作者在吉林大學度過了她的碩士研究生時代,從我研習日本文學,勤奮刻苦認真執著,多有創獲。後又在南京大學攻讀文學博士學位,學業有成,精進有加。這部力作的問世,是她孜孜追求學術的必然結果,也是一位富有潛力的青年學者對我國日本現代文學研究界的一大貢獻。“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種感慨是從心底油然生出的。希望在今後的日子里,作者會把更多的研究成果奉獻在讀者面前。我和廣大日本文學研究者一同,由衷地期待著。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