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與友誼︰托克維爾書信集

政治與友誼︰托克維爾書信集
定價:240
NT $ 209
  • 作者:[法]托克維爾
  • 譯者:黃艷紅
  •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 出版日期:2010-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4263190X
  • ISBN13:9787542631909
  • 裝訂:平裝 / 316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的內容和結構采用托克維爾書信選集的英文本,翻譯時則首先依據托克維爾的法文書信選集。

全書選取了一百多封托克維爾的信件,這些信件以托克維爾一生的政治活動為中心,但它們也揭示了他的個人性格,通過這些信件能讓我們清楚的了解托克維爾。

這部書信選集與以前的相比,提供了一幅更為全面的托克維爾的畫像。本書是20世紀出版的他的第一部內容廣泛的書信選集的英譯本。
 

目錄

編者前言:托克維爾的焦慮
英譯本導言
第一部分 青年時代和北美之旅(1823—1832年)
1.致歐仁‧斯托菲爾
2.致路易‧德‧凱戈萊
3.致路易‧德‧凱戈萊
4.致路易‧德‧凱戈萊
5.古斯塔夫‧德‧博蒙致托克維爾
6.致歐內斯特‧德‧夏布羅爾
7.致歐仁‧斯托菲爾
8.致路易‧德‧凱戈萊
9.致歐內斯特‧德‧夏布羅爾
10.致夏爾‧斯托菲爾
11.致兄弟伊波利特
12.致母親
第二部分 政治思考,《民主在美國》和當選眾議員(1832—1839年)
13.致古斯塔夫‧德‧博蒙
14.致歐仁‧斯托菲爾
15.致古斯塔夫‧德‧博蒙
16.致瑪麗‧莫特萊
17.致路易‧德‧凱戈萊
18.致路易‧德‧凱戈萊
19.致路易‧德‧凱戈萊
20.致拿騷‧威廉‧西尼奧爾
21.致歐仁‧斯托菲爾
22.致約翰‧斯圖亞特‧密爾
23.致路易‧德‧凱戈萊
24.致古斯塔夫‧德‧博蒙
25.致克勞德—弗朗索瓦‧德‧科塞爾
26.致皮埃爾—保羅‧盧瓦耶—科拉爾
27.致歐仁‧斯托菲爾
28.致亨利‧里夫
29.致皮埃爾—保羅‧盧瓦耶—科拉爾
30.致古斯塔夫‧德‧博蒙
31.致古斯塔夫‧德‧博蒙
32.致古斯塔夫‧德‧博蒙
33.致保羅‧克拉默岡
34.致古斯塔夫‧德‧博蒙
第三部分 七月王朝時期的政治生涯(1839—1847年)
35.致保羅‧克拉默岡
36.致亨利‧里夫
37.致古斯塔夫‧德‧博蒙
38.致皮埃爾—保羅‧盧瓦耶—科拉爾
39.致愛德華‧德‧托克維爾
40.致約翰‧斯圖亞特‧密爾
41.致讓—雅克‧安培
42.致皮埃爾—保羅‧盧瓦耶—科拉爾
43.致保羅‧克拉默岡
44.致古斯塔夫‧德‧博蒙
45.致古斯塔夫‧德‧博蒙
46.致古斯塔夫‧德‧博蒙
47.致古斯塔夫‧德‧博蒙
48.古斯塔夫‧德‧博蒙致托克維爾
49.致古斯塔夫‧德‧博蒙
50.致古斯塔夫‧德‧博蒙
51.致保羅‧克拉默岡
52.致拿騷‧威廉‧西尼奧爾
53.致路易‧德‧凱戈萊
第四部分 從二月革命到路易‧波拿巴當選(1848年)
54.致保羅‧克拉默岡
55.致拿騷‧威廉‧西尼奧爾
56.致古斯塔夫‧德‧博蒙
57.致拉德諾爵士
58.致保羅‧克拉默岡
59.致歐仁‧斯托菲爾
60.致古斯塔夫‧德‧博蒙
61.致保羅‧克拉默岡
第五部分 路易‧拿破侖和第二帝國的誕生(1849—1851年)
62.致古斯塔夫‧德‧博蒙
63.致古斯塔夫‧德‧博蒙
64.致古斯塔夫‧德‧博蒙
65.致阿圖爾‧德‧戈比諾
66.致古斯塔夫‧德‧博蒙
67.致哈麗亞特‧格羅特
68.致路易‧德‧凱戈萊
69.致古斯塔夫‧德‧博蒙
70.致《倫敦時報》編輯
第六部分 從第二帝國初期到《舊制度》的發表(1852—1856年)
71.致亨利‧里夫
72.致古斯塔夫‧德‧博蒙
73.致古斯塔夫‧德‧博蒙
74.致弗朗西斯科‧德‧科塞爾
75.致皮埃爾‧弗里斯隆
76.致阿圖爾‧德‧戈比諾
77.致阿道夫‧德‧希爾古爾
78.致阿圖爾‧德‧戈比諾
79.致古斯塔夫‧德‧博蒙
80.致古斯塔夫‧德‧博蒙
81.致西奧多‧西奇威克
82.致古斯塔夫‧德‧博蒙
83.致古斯塔夫‧德‧博蒙
84.致克勞德—弗朗索瓦‧德‧科塞爾
85.致古斯塔夫‧德‧博蒙
86.致古斯塔夫‧德‧博蒙
87.致索菲亞‧斯維金娜
88.致古斯塔夫‧德‧博蒙
89.致古斯塔夫‧德‧博蒙
第七部分 最後的歲月(1856—1859年)
90.致索菲亞‧斯維金娜
91 致歐仁妮‧德‧格朗塞
92.致阿圖爾‧德‧戈比諾
93.致索菲亞‧斯維金娜
94.致于貝爾‧德‧托克維爾
95.致古斯塔夫‧德‧博蒙
96.致弗朗西斯科‧德‧科塞爾
97.致路易‧德‧凱戈萊
98.致哈瑟頓爵士
99.致亨利‧里夫
100.致古斯塔夫‧德‧博蒙
101.致皮埃爾‧弗里斯隆
102.致路易‧德‧凱戈萊
103.致阿圖爾‧德‧戈比諾
104.致古斯塔夫‧德‧博蒙
105.致索菲亞‧斯維金娜
附錄一 托克維爾的通信者簡介
附錄二 托克維爾年表
附錄三 本選集書信來源
 

λoγos和rOλs是古代希臘人理解人的自然的兩個出發點。人要活著,就必須生活在一個共同體中;在共同體中,人不僅能活下來,還能活得好;而在所有共同體中,城邦最重要,因為城邦規定的不是一時的好處,而是人整個生活的好壞;人只有在城邦這個政治共同體中才有可能成全人的天性。在這個意義上,人是政治的動物。然而,所有人天性上都想要知道,學習對他們來說是最快樂的事情;所以,人要活得好,不僅要過得好,還要看到這種好;人要知道他的生活是不是好的,為什麼是好的,要講出好的道理;于是,政治共同體對人的整個生活的規定,必然指向這種生活方式的根基和目的,要求理解包括人在內的整個自然秩序的本原。在這個意義上,人是講理的動物。自從古代希臘以來,人生活的基本共同體經歷了從“城邦”(πOλcs)到“社會”(societas)與現代“國家”(stato)的不同形式;伴隨這種轉變,人理解和表達自身生活的理性也先後面對“自然”(4uσls)、“上帝”(deus)與“我思”(cogtto)的不同困難。然而,思想與社會,作為人的根本處境的雙重規定,始終是人的幸福生活不可逃避的問題。

不過,在希臘人看來,人的這種命運,並非所有人的命運。野蠻人,不僅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政治共同體,更重要的是,他們不能正確地說話,講不出他們生活的道理。政治和理性作為人的處境的雙重規定,通過特殊的政治生活與其道理之間的內在關聯和微妙張力,恰恰構成了西方傳統的根本動力,是西方的歷史命運。當西方的歷史命運成為現代性的傳統,這個共同體為自己生活講出的道理,逐漸要求越來越多的社會在它的道理面前衡量他們生活的好壞。幻想包容越來越多的社會的思想,注定是越來越少的生活。在將越來越多的生活變成尾隨者時,自身也成了尾隨者。西方的現代性傳統,在思想和社會上,面臨著摧毀自身傳統的危險。現代中國在思想和社會上的困境,正是現代性的根本問題。

對于中國人來說,現代性的處境意味著我們必須正視滲透在我們自已的思想與社會中的這一西方歷史命運。現代中國人的生活同時擔負著西方歷史命運的外來危險和自身歷史傳統的內在困難。一旦我們懼怕正視自己的命運帶來的不安,到別人的命運中去尋求安全,或者當我們躲進自己的歷史,回避我們的現在要面對的危險,听不見自己傳統令人困擾的問題,在我們手中,兩個傳統就同時荒廢了。社會敵視思想,思想藐視社會,好還是不好,成了我們活著無法面對的問題。如果我們不想尾隨西方的歷史命運,讓它成為我們的未來,我們就必須讓它成為我們造就自己歷史命運的傳統;如果我們不想窒息自身的歷史傳統,讓它只停留在我們的過去,我們就需要借助另一個傳統,思考我們自身的困難,面對我們現在的危機,從而造就中國人的歷史命運。

“維天之命,於穆不已。”任何活的思想,都必定是在這個社會的生活中仍然活著的,仍然說話的傳統。《思想與社會》叢書的使命,就是召喚我們的兩個傳統,讓它們重新開口說話,用我們的話來說,面對我們說話,為我們說話。傳統是希臘的鬼魂,要靠活的血來喂養,才能說話。否則海倫的美也不過是沉默的幻影。而中國思想的任務,就是用我們的血氣,滋養我們的傳統,讓它們重新講出我們生活的道理。“終始惟一,時乃日新。”只有日新的傳統,才有止于至善的生活。《思想與社會》叢書,是正在形成的現代中國傳統的一部分,它要造就活的思想,和活著的中國人一起思考,為什麼中國人的生活是好的生活。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