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一個新聞工作者的角度,以追尋羊城歷史文化沉澱及再現其人文精神為目標,通過深入的探秘追蹤、抽絲剝削,向讀者帶來了一部記載嶺南歷史文化、名勝古跡、民俗風情、風流人物、動人故事的精彩畫卷。全書資料翔實,語言生動,配以大量珍貴的新聞圖片,許多事例皆為作者多方實地采訪而得,極具歷史價值、收藏價值,為讀者提供了一個了解嶺南文化、認識嶺南風情的途徑。
本書是《羊城後視鏡(四)》。
作者簡介︰楊柳,1963年生于廣州。1985年畢業于中山大學中國漢語言文學系,現為羊城晚報報業集團高級編輯,從事新聞行業二十余年,作品多次獲得廣東省新聞學會、廣東省新聞記者協會、廣東省報紙副刊研究會頒發的優秀獎,曾編選出版“中國名報文化隨筆叢書•羊城晚報卷”《我的家在哪里》等。
目錄
序一
序二
老城紀事
“兩宮升遐”在廣州
五四運動在廣州
魏邦平與“亡國公司”
羊城祭孔紀事
馬禮遜在廣州編《英華辭典》
乙卯年水災圖
百年前廣東畫家賑災
從羊城起飛的“中國航空”
蘇聯情報人員在廣州
廣九火車站涉日風潮
1938年廣州淪陷
吳菊芳創廣東兒童福利院
1945年肅奸行動
何雅各之死
血濺麻風村
物價飆升 排隊睇相
葛肇煌和14K黨
珠江河畔《東方紅》
半個世紀前看蘇聯衛星
1958年廣州動物園開張
50年前的民歌熱
“文革”的雞血療法
習仲勛為“李一哲”平反
羊城賀歲南風來
廣府風情
廣州新年粵謳
廣州墓葬與拜山
清明節的粵語詩
清明前後話“換季”
羊城中秋話舊時
重陽節的歌謠
廣州竹枝詞
游龍舟水
可愛的廣州話
“偷渡”的行話俗語
廣州俚語
生猛的廣州話燈謎
四季謠
童謠
頑童歌謠看世相
難忘的校園歌曲
羊城食狗肉
蟋蟀在羊城
走進老字號
歲月留痕
跋
後記
序二
老城紀事
“兩宮升遐”在廣州
五四運動在廣州
魏邦平與“亡國公司”
羊城祭孔紀事
馬禮遜在廣州編《英華辭典》
乙卯年水災圖
百年前廣東畫家賑災
從羊城起飛的“中國航空”
蘇聯情報人員在廣州
廣九火車站涉日風潮
1938年廣州淪陷
吳菊芳創廣東兒童福利院
1945年肅奸行動
何雅各之死
血濺麻風村
物價飆升 排隊睇相
葛肇煌和14K黨
珠江河畔《東方紅》
半個世紀前看蘇聯衛星
1958年廣州動物園開張
50年前的民歌熱
“文革”的雞血療法
習仲勛為“李一哲”平反
羊城賀歲南風來
廣府風情
廣州新年粵謳
廣州墓葬與拜山
清明節的粵語詩
清明前後話“換季”
羊城中秋話舊時
重陽節的歌謠
廣州竹枝詞
游龍舟水
可愛的廣州話
“偷渡”的行話俗語
廣州俚語
生猛的廣州話燈謎
四季謠
童謠
頑童歌謠看世相
難忘的校園歌曲
羊城食狗肉
蟋蟀在羊城
走進老字號
歲月留痕
跋
後記
序
擺在我書桌上的是一大疊即將出版的書稿。這本取名為《羊城後視鏡》的特寫集,是《羊城晚報》副刊部兩位主任編輯楊柳、吳綠星的作品,林林總總,共有49篇。其中有的我過去讀過,有一些印象。而這次我較集中地把這些特寫都讀了一遍,感到它們很具特色,同時也覺得兩位記者采寫中別有一種追求,很是難得。
廣州是一個古老而又始終充滿活力的城市。它是中國最古老的名城之一。就有文字的歷史來說,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周美王時的“楚庭”,就是建在越秀山腳下最早的城池,而後逐步演變成為南武城、任囂城、趙佗城。隨著南粵地區的不斷開發和大海的逐漸遠移,廣州的名字也在一千年前出現了。而由于五位仙人騎著五色仙羊降臨越秀山的美麗傳說,“羊城”、“穗城”的美名,廣為傳播。城市如人,在本名之外,往往還有別稱,而“羊城”這個雅號,依我看,可以說是其中最為優美、響亮的一個。這個按歷史地位可與西歐的羅馬媲美的古老城市,是中外關系史上居于前列的東方名港,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起點,是中國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幾千年的歲月滄桑,風雲變幻,清風明月,電閃雷鳴,期間的歷史變遷和文化積澱該是多麼豐富和充滿神秘色彩啊!挖掘這些文化寶藏,揭開迷霧和神秘面紗,就不僅是歷史研究和文物考古工作者不懈的追求,同時也成了有心的新聞工作者向往的事業。《羊城後視鏡》收進的不少特寫,是對這種新的報道樣式的嘗試和探索,並取得可喜的成果。
弘揚本土歷史文化,于今已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廣東建設文化大省,很自然地要從追本溯源、深挖細找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澱和人文精神做起。幾千年的文明史,是一代又一代人,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在不同的山川河谷上披荊斬棘、櫛風沐雨地奮斗過來的,其中充滿酸甜苦辣,喜怒哀樂,有真實的歷史事實,也有許多動人的傳說。歷史的大舞台,就是這樣一幕又一幕地出演著歷史風雲的悲喜劇,《羊城後視鏡》所收集的特寫,其筆鋒所向,就是在挖掘廣州這塊土地上的歷史文化、風俗民情。但是,作為新聞工作者,他們並非單純作文史介紹,而是以記者的眼光和“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性格,通過對諸多歷史、文化、風情、勝跡掌故的描繪,深情地挖掘羊城文化鑄造、性格發展中的故事、人物,展示廣州人精神生活中的亮點,弘揚他們兼容務實、開拓進取的生活態度。也就是說,作者的探索不是隨意的,更不是盲目的,而是有其思考的背景,寫作的意圖,並且具有一定的見解的;而其采訪、寫作的實踐,又加深了對傳承嶺南文化重要意義的理解,進一步堅定了自己的敬業精神和執著追求。我想,這正是兩位記者這些年來為什麼一直堅持采寫此類特寫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然,采寫這樣的文字,是件苦差事,“吃力”還不一定“討好”。這里除了敬業精神、學養、思考和想像能力外,還真得具備考古人員那種鍥而不舍、埋頭苦干、耐心細致、甘于寂寞的精神。要到現場去,要耐心尋訪可能會給你帶來一絲線索的每個人,要不放過可能看到的任何有價值的現場環境和物證;而在掌握了可靠的資料之後,又要拿出文彩筆墨,鉤沉探秘,精心寫作,力求準確、鮮明、生動地加以描繪。要做到引人入勝,避免枯燥沉悶的敘述。對此,我感到兩位作者所作的嘗試,是比較成功的。他們在娓娓道來的同時,還不時生發一點感慨,發表一點議論。只要能做到恰到好處,往往能成為點楮之筆。
正因為這樣,當我讀著這一篇篇特寫時,有如翻開厚厚一本嶺南民俗、風情、經濟、文化的生動畫卷,各種故事、人物異彩紛呈,特色濃郁,加上文中配以大量嶺南本土歷史文化的照片,圖文並茂,相得益彰,令人增加形象、直觀的感受。往日的“新聞照片”也就繼續發揮其作用,“舊鮮”變新鮮,使人增加了現場感。
由于作者的苦心經營,《羊城後視鏡》中有不少篇章具有吸引人的力量。通過他們的探秘追蹤,抽絲剝繭,那些隨著歲月流逝而變得模糊起來甚至被湮沒了的物事,變得清晰亮麗,光彩照人。從化錢崗古村落中宋代陸秀夫後人的宗祠——廣裕祠,為什麼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保護獎第一名?廣州第一碼頭——天字碼頭怎麼修建,林則徐、孫中山當年到達和往來天字碼頭的情景又是怎樣的?全國唯一的花崗岩哥特式建築聖心堂——石室是怎麼修建起來,又經歷了多少風雨滄桑?黃金寶地“財政廳前”在幾十年的歲月中發生了多少牽動人心的風雲變幻?著名的粵海關大鐘樓的名聲是怎麼“啞”了又重獲新聲?經典的電影《羊城暗哨》是怎麼拍攝成功的?新中國第一支輕音樂隊“嶺南輕音樂隊”是怎麼誕生,又是歷經怎麼樣的坎坷以至夭折,部分成員被分配到殯儀館當遂葬樂手的?1962年陳毅在廣州越秀賓館向知識分子行“脫帽禮”的情景是怎樣的?今天全城飄香的玉蘭花是怎麼從貴人的庭園廣栽到大馬珞邊的?名醬圓致美齋在1972年尼克松訪華期間承擔了什麼“絕密任務”?這些數不盡酌精彩往事,各以它本身的故事,吸引著我閱讀下去。還有莢于廣州人的飲茶、當街喝涼茶、吃燒鵝、吃螃蟹、女子梳頭打扮的變化、婚俗變遷、種桃花、春節花市、醒獅店、瓷相店,等等, 有一串串的故事,有淋灕盡致的描繪。
再說,這些特寫中所涉及的各界穴物很不少,除了前面提到的以外,像充滿改革創新精神和創作了大批優秀樂曲的廣東音樂犬家呂文成;持“獨樂莫如眾樂”,熱心護宜、獻寶的商承祚,“尚箏”頷頭人陳安華;還布音樂犬師馬思聰,石灣陶藝大師劉傳、劉澤棉;攝影大師錢萬里,等等,也都有許�動人的故事,展顯了一幅幅美埒的心靈世界.特寫中還寫了周ˋ憨茱、鄧中夏、何香凝、蔡暢、鄧穎超,寫了省、市頷導人陶鑄、陳郁、朱光、林禹,老導演王為一、盧玨,老作家陳殘雲、華嘉,老演員馮、狄梵,老園林工作者韋國榮、劉焰駿,老音樂工作者黃錦培、羅九香、梁建’志、李拔群,老干部陳恭、陳超,以及攝影笈燒友“木棉陳”等等,他們都為開發、鑄造羊城丈化和美化花城而辛勤耕耘,兩位記者在特寫中記錄了他們的勞作和心血,正是恃理中荸。
以上是我在讀罷《羊城後視鏡》後的一些感想,拄拄雜雜,一吐為快。我贊賞楊柳、吳綠星的敬業精神,贊賞他們對新聞采寫所作的探縈,以及對圖片的著意搜 和精心安排。這些都是要付出辛勤勞動的。我歷未對艱苦創業、堙頭苦干的人懷有救意,同時對他們取得的成就感到由衷的高興。兩位記者報適了羊城歷史丈化的滄桑歲月和嬗變發展,使人們從變化中看到時代茬前進,歲月在更社f。不變,就會落伍;變,才能創新,才有希望,這就是與時俱進。但有一點又是不可移越、不能變的,這就跫不論如何發展變化,我們都晏堅持奮笈向上,走向真喜美。“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我充滿信心,相信莢麗的羊城明天會更好!
是為序。
張漢青 二○○四年五月三十一日于廣州
廣州是一個古老而又始終充滿活力的城市。它是中國最古老的名城之一。就有文字的歷史來說,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周美王時的“楚庭”,就是建在越秀山腳下最早的城池,而後逐步演變成為南武城、任囂城、趙佗城。隨著南粵地區的不斷開發和大海的逐漸遠移,廣州的名字也在一千年前出現了。而由于五位仙人騎著五色仙羊降臨越秀山的美麗傳說,“羊城”、“穗城”的美名,廣為傳播。城市如人,在本名之外,往往還有別稱,而“羊城”這個雅號,依我看,可以說是其中最為優美、響亮的一個。這個按歷史地位可與西歐的羅馬媲美的古老城市,是中外關系史上居于前列的東方名港,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起點,是中國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幾千年的歲月滄桑,風雲變幻,清風明月,電閃雷鳴,期間的歷史變遷和文化積澱該是多麼豐富和充滿神秘色彩啊!挖掘這些文化寶藏,揭開迷霧和神秘面紗,就不僅是歷史研究和文物考古工作者不懈的追求,同時也成了有心的新聞工作者向往的事業。《羊城後視鏡》收進的不少特寫,是對這種新的報道樣式的嘗試和探索,並取得可喜的成果。
弘揚本土歷史文化,于今已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廣東建設文化大省,很自然地要從追本溯源、深挖細找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澱和人文精神做起。幾千年的文明史,是一代又一代人,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在不同的山川河谷上披荊斬棘、櫛風沐雨地奮斗過來的,其中充滿酸甜苦辣,喜怒哀樂,有真實的歷史事實,也有許多動人的傳說。歷史的大舞台,就是這樣一幕又一幕地出演著歷史風雲的悲喜劇,《羊城後視鏡》所收集的特寫,其筆鋒所向,就是在挖掘廣州這塊土地上的歷史文化、風俗民情。但是,作為新聞工作者,他們並非單純作文史介紹,而是以記者的眼光和“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性格,通過對諸多歷史、文化、風情、勝跡掌故的描繪,深情地挖掘羊城文化鑄造、性格發展中的故事、人物,展示廣州人精神生活中的亮點,弘揚他們兼容務實、開拓進取的生活態度。也就是說,作者的探索不是隨意的,更不是盲目的,而是有其思考的背景,寫作的意圖,並且具有一定的見解的;而其采訪、寫作的實踐,又加深了對傳承嶺南文化重要意義的理解,進一步堅定了自己的敬業精神和執著追求。我想,這正是兩位記者這些年來為什麼一直堅持采寫此類特寫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然,采寫這樣的文字,是件苦差事,“吃力”還不一定“討好”。這里除了敬業精神、學養、思考和想像能力外,還真得具備考古人員那種鍥而不舍、埋頭苦干、耐心細致、甘于寂寞的精神。要到現場去,要耐心尋訪可能會給你帶來一絲線索的每個人,要不放過可能看到的任何有價值的現場環境和物證;而在掌握了可靠的資料之後,又要拿出文彩筆墨,鉤沉探秘,精心寫作,力求準確、鮮明、生動地加以描繪。要做到引人入勝,避免枯燥沉悶的敘述。對此,我感到兩位作者所作的嘗試,是比較成功的。他們在娓娓道來的同時,還不時生發一點感慨,發表一點議論。只要能做到恰到好處,往往能成為點楮之筆。
正因為這樣,當我讀著這一篇篇特寫時,有如翻開厚厚一本嶺南民俗、風情、經濟、文化的生動畫卷,各種故事、人物異彩紛呈,特色濃郁,加上文中配以大量嶺南本土歷史文化的照片,圖文並茂,相得益彰,令人增加形象、直觀的感受。往日的“新聞照片”也就繼續發揮其作用,“舊鮮”變新鮮,使人增加了現場感。
由于作者的苦心經營,《羊城後視鏡》中有不少篇章具有吸引人的力量。通過他們的探秘追蹤,抽絲剝繭,那些隨著歲月流逝而變得模糊起來甚至被湮沒了的物事,變得清晰亮麗,光彩照人。從化錢崗古村落中宋代陸秀夫後人的宗祠——廣裕祠,為什麼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保護獎第一名?廣州第一碼頭——天字碼頭怎麼修建,林則徐、孫中山當年到達和往來天字碼頭的情景又是怎樣的?全國唯一的花崗岩哥特式建築聖心堂——石室是怎麼修建起來,又經歷了多少風雨滄桑?黃金寶地“財政廳前”在幾十年的歲月中發生了多少牽動人心的風雲變幻?著名的粵海關大鐘樓的名聲是怎麼“啞”了又重獲新聲?經典的電影《羊城暗哨》是怎麼拍攝成功的?新中國第一支輕音樂隊“嶺南輕音樂隊”是怎麼誕生,又是歷經怎麼樣的坎坷以至夭折,部分成員被分配到殯儀館當遂葬樂手的?1962年陳毅在廣州越秀賓館向知識分子行“脫帽禮”的情景是怎樣的?今天全城飄香的玉蘭花是怎麼從貴人的庭園廣栽到大馬珞邊的?名醬圓致美齋在1972年尼克松訪華期間承擔了什麼“絕密任務”?這些數不盡酌精彩往事,各以它本身的故事,吸引著我閱讀下去。還有莢于廣州人的飲茶、當街喝涼茶、吃燒鵝、吃螃蟹、女子梳頭打扮的變化、婚俗變遷、種桃花、春節花市、醒獅店、瓷相店,等等, 有一串串的故事,有淋灕盡致的描繪。
再說,這些特寫中所涉及的各界穴物很不少,除了前面提到的以外,像充滿改革創新精神和創作了大批優秀樂曲的廣東音樂犬家呂文成;持“獨樂莫如眾樂”,熱心護宜、獻寶的商承祚,“尚箏”頷頭人陳安華;還布音樂犬師馬思聰,石灣陶藝大師劉傳、劉澤棉;攝影大師錢萬里,等等,也都有許�動人的故事,展顯了一幅幅美埒的心靈世界.特寫中還寫了周ˋ憨茱、鄧中夏、何香凝、蔡暢、鄧穎超,寫了省、市頷導人陶鑄、陳郁、朱光、林禹,老導演王為一、盧玨,老作家陳殘雲、華嘉,老演員馮、狄梵,老園林工作者韋國榮、劉焰駿,老音樂工作者黃錦培、羅九香、梁建’志、李拔群,老干部陳恭、陳超,以及攝影笈燒友“木棉陳”等等,他們都為開發、鑄造羊城丈化和美化花城而辛勤耕耘,兩位記者在特寫中記錄了他們的勞作和心血,正是恃理中荸。
以上是我在讀罷《羊城後視鏡》後的一些感想,拄拄雜雜,一吐為快。我贊賞楊柳、吳綠星的敬業精神,贊賞他們對新聞采寫所作的探縈,以及對圖片的著意搜 和精心安排。這些都是要付出辛勤勞動的。我歷未對艱苦創業、堙頭苦干的人懷有救意,同時對他們取得的成就感到由衷的高興。兩位記者報適了羊城歷史丈化的滄桑歲月和嬗變發展,使人們從變化中看到時代茬前進,歲月在更社f。不變,就會落伍;變,才能創新,才有希望,這就是與時俱進。但有一點又是不可移越、不能變的,這就跫不論如何發展變化,我們都晏堅持奮笈向上,走向真喜美。“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我充滿信心,相信莢麗的羊城明天會更好!
是為序。
張漢青 二○○四年五月三十一日于廣州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