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60年(1949—2009)

中國外交60年(1949—2009)
定價:234
NT $ 204
 

內容簡介

由于種種原因,波瀾壯闊、有聲有色的當代中國外交,迄今為止並沒有獲得全面深入的學術探究;在若干領域,中國學者的工作甚至落在某些外國同行的後面。在筆者看來,如果說中國學界既往的努力有一些重要成效和特色的話,它們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中國外交的基本指導思想、領袖外交方略和重大外交事件的分析;二是對中國外交的國際背景及大國博弈過程的討論。理論研究是與實際進程一致的。過去的外交基本上局限在“高政治”領域,多半是圍繞戰爭與和平、重要國家的關系調整和主要領導人的“大手筆”推動。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啟動和推進,中國外交在保持傳統優勢和目標的前提下,公眾有了更多了解和參與,國家與社會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外交工作有了更多的使命、動力和目標,呈現多元、多樣的“樹狀”形態,在前所未有的廣闊空間——政治與經濟、軍事安全、社會文化、體育及貿易往來、地方與中央關系、民族區域特色等——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不夸張地講,新中國建國六十年來中國外交史卷的壯觀與多彩,不只在中國自身歷史上少有,即便從世界史範圍觀察也不多見。從最簡單的意義上說,本叢書是一種“彌補空白”的嘗試,是中國學者自己而非外人對“自家事務”的理論述說。
 

目錄

第一章 走過從前,走向未來
第一節 三個“三十年”︰中外關系的重大歷史參照系
一 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中外關系(1919—1949)
二 社會主義革命階段的中外關系(1949—1979)
三 社會主義建設階段的中外關系(1979—2009)
四 小結
第二節 中外關系在六個時期的演化︰一種綜合性的評估
一 新中國外交定位期(1949—1956)
二 外交調整時期(1956—1966)
三 極“左”路線佔上風的時期(1966—1976)
四 啟動改革開放新航程的時期(1976—1989)
五 冷戰結束後的適應與調整時期(1989—2002)
六 全新成長時期(2002年至今)
第三節 總結
第二章 中國外交的國際背景透視
第一節 改革開放前中國外交面I臨的國際形勢
一“一邊倒”時期的國際形勢
二 “兩個拳頭打人”時期的國際形勢
三 “一條線”時期的國際形勢
第二節 改革開放初期的國際形勢及其應對
一 20世紀80年代的國際形勢
二 鄧小平眼中的世界格局轉換
三 鄧小平應對國際局勢的若干舉措
第三節 世界格局轉換初期的國際形勢及其應對
一 冷戰結束後國際局勢的基本特征
二 江澤民應對國際局勢的若干舉措
第四節 21世紀初期中國領導人的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
一 國際範圍內的積極變革
二 當今世界面臨的難題和挑戰
三 新世紀中國對外戰略的三大支柱
第五節 總結︰當代中國應對國際形勢的思想啟示
一 準確把握時代主題至關重要
二 密切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
三 堅持判斷國際形勢的辯證思維
第三章 中國參與國際組織的軌跡和特征
第一節 中國參與國際組織的演變軌跡
一 尋求國際承認,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二 積極參與,承擔相應的國際責任
第二節 中國參與國際組織的基本特征
一 以經濟為先導的參與路徑
二 從批評、利用到認可的認知過程
三 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種參與形式
四 以周邊為重點的合作平台
五 以維護和尊重國家主權為基礎的參與原則
六 維護發展中國家利益,推動國際秩序朝著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第三節 總結
第四章 中國外交制度的演變與創新
第一節 外交制度的概念內涵及其研究視角
一 外交制度的概念分析
二 國家一社會關系的視角
第二節 改革開放前中國外交制度的建設與發展
一 獨立自主外交組織體制的創建與發展
二 駐外外交代表機構的發展
三 外交人才的培養、選拔和管理機制的完善與發展
第三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交制度的創新與突破
一 外交部內部機構及駐外機構的調整與增設
二 內外協調機制的不斷建設與日趨完善
三 公民權益保護與危機處理機制的發展
四 公眾外交機制的確立與豐富
第四節 中國外交制度未來發展的思考
一 外交人員競選機制與培訓機制的完善
二 黨政涉外相關部門間協調溝通機制的擴展
三 不同領域的專家定期對話機制的發展
四 各功能性機構的磋商與聯系機制的確立
第五節 總結
第五章 新中國軍事外交的起源與推進
第一節 新中國軍事外交的起源
一 中國共產黨軍事外交思想的緣起
二 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軍事外交實踐
第二節 戰爭與革命時代的中國軍事外交(1949—1978)
一 戰爭與革命時代軍事外交的實踐
二 戰爭與革命時代軍事外交實踐的特點
第三節 新時期中國軍事外交(1979—2002)
一 新時期軍事外交的推進
二 新時期軍事外交實踐的特點
第四節 新世紀新階段中國軍事外交(2003—2009)
一 新世紀新階段軍事外交的全面深入推進
二 新世紀新階段軍事外交的特點
第五節 總結︰繼往開來的中國軍事外交
第六章 民族主義的起落與中國外交
第一節 改革開放前的民族主義與中國外交
一 政府話語中的民族主義及其在中國外交中的地位
二 中國外交中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與民族主義
三 國際主義與民族主義在理論層面的競爭共生
四 國家民族主義與大眾民族主義的互動及其外交後果
第二節 改革開放時期的民族主義與中國外交
一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民族主義與中國外交
二 後冷戰時期大眾民族主義與中國外交
第三節 總結
第七章 身份變化與中國的東南亞外交
第一節 理論介紹與概念分析
第二節 改革開放前中國的東南亞外交(1950—1979)
一 國際主義色彩增強期(1950—1960)
二 國際主義色彩濃烈期(1960—1969)
三 國際主義色彩減弱期(1969一1979)
第三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東南亞外交(1979—2009)
一 轉型期的中國對東南亞外交(1979—1989)
二 參與期的中國對東南亞外交(1989—2009)
第四節 總結
第八章 中國外交研究
第一節 改革開放以前的中國外交研究
一 傳承與揚棄︰外交研究在新中國的奠基
二 研究成果及其特色
三 “文化大革命”對中國外交研究的影響
第二節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研究
一 學科的恢復與發展
二 理論與學術水平有了較大提升
三 重新萌發的中國意識
四 外交學的不斷完善
第三節 結語︰攀登中國外交研究的新高地
作者簡介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新中國建國六十周年之際,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推出了《中國外交研究叢書》。這是國內一批專門從事外交理論、外交決策和各國外交比較研究的中青年學者的新作,也是中國出版界和學術界第一套有關當代中國外交的系列作品。

由于種種原因,波瀾壯闊、有聲有色的當代中國外交,迄今為止並沒有獲得全面深入的學術探究;在若干領域,中國學者的工作甚至落在某些外國同行的後面。在筆者看來,如果說中國學界既往的努力有一些重要成效和特色的話,它們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中國外交的基本指導思想、領袖外交方略和重大外交事件的分析;二是對中國外交的國際背景及大國博弈過程的討論。理論研究是與實際進程一致的。過去的外交基本上局限在“高政治”領域,多半是圍繞戰爭與和平、重要國家的關系調整和主要領導人的“大手筆”推動。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啟動和推進,中國外交在保持傳統優勢和目標的前提下,公眾有了更多了解和參與,國家與社會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外交工作有了更多的使命、動力和目標,呈現多元、多樣的“樹狀”形態,在前所未有的廣闊空間——政治與經濟、軍事安全、社會文化、體育及貿易往來、地方與中央關系、民族區域特色等——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不夸張地講,新中國建國六十年來中國外交史卷的壯觀與多彩,不只在中國自身歷史上少有,即便從世界史範圍觀察也不多見。從最簡單的意義上說,本叢書是一種“彌補空白”的嘗試,是中國學者自己而非外人對“自家事務”的理論述說。

外交研究可以是興趣使然,演繹成純粹的學理辨析;它也能夠指向未來,提供下一步進程的某些前瞻性線索。對于今天的中國外交研究者,兩方面需求或許都有必要。比如,我們需要在理論上爭論“外交”、“外事”、“大外交”、“總體外交”,以及“民間外交”、“經貿外交”、“軍事外交”等概念的定義,看看核心是否堅實不變,外殼又怎樣衍變消融,外交學術和外交教學需要哪些相應的充實與變更。同時,我們也需要“厚今薄古”的態度,需要指出外交工作存在的盲區與問題,需要鼓勵外交制度變革的趨勢,需要防範極“左”思潮和極端民族主義的沖擊。從這個角度講,來自圖內一些重點高校、中共中央黨校、國防大學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中青年學者們,期待用自己的外交研究心得,爭取相關部門的重視,蠃得社會公眾的認可,推動中國外交的進步。從書目中讀者不難發現,叢書作者群注重的是過去很少被提到或不太被學界重視的那些方面和問題,如國家總體外交布局中的軍事外交,新媒體的出現對外交決策的潛移默化影響,外交工作體現的國家與社會關系的變化,大學生安全觀念折射的當代中國外交之社會基礎,非傳統安全命題對于新時期對外工作的沖擊,外交認同的復雜化與多樣性,社會性別視角下的外交與安全問題,中國外交的國內因素,等等。在不同程度上,這些方面和問題已經成為並將繼續構成新時期中國外交前進道路上的重大挑戰或突破口。熟悉這些中青年學者,鬩畢他們富有想象力的作品,我深信,中國外交研究叢書沒有“假”、“大”、“空”的積弊,展示了務實精神、建設性批評、探索新空間的精神,對于新時期中國外交思想的豐富和外交實踐的開拓將發揮積極意義。

關于叢書中各本書的具體內容與特色,它們的作者或編者都有詳細的介紹,我這里就不贅述了。想說的一點是,叢書作者中除個別人像我這樣超過50歲外,絕大多數都在40歲上下。他(她)們不僅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幾乎都有博士學位),熟悉國內外的學術前沿和研究進展,在本研究領域已嶄露頭角,而且特別有闖勁兒、有批評精神佔雖然來自不同的大學和研究單位,作者們彼此相互熟悉和常有交流,在過去近十年的時間里,不同程度地參加過共同的研究項目和學術活動。說他(她)們構成了一個朝氣蓬勃、實力上佳的學術團隊,似乎並不為過。我有幸作為這個團隊的參與者、組織者之一,在與這些年輕學者的接觸過程中受益匪淺、愉悅多多。我經常想,假如離開這些可愛的後起之秀,听不到富有激情的議論,自己可能會失去多少、變成什麼樣?撇開具體的學術成果不談,單是跟他(她)們的交往和友情,就是自己學術人生的最重要收獲之一,是生活里最有意義也最輕松自在的一部分。不論走到哪里,我都會永遠珍惜它。值此叢書出版之際,作為叢書主編和平日朋友的我,謹向各位作者表達心底的感激與謝意。

當然,不應忘記有關人士特別是出版家、贊助方和讀者群。首先要對我在本叢書編輯過程中的主要助手、書稿呈送出版社之前的把關人譚秀英同志表示謝意,審閱全部書稿給她增加了大量的辛勞與壓力。除對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領導如趙劍英、曹宏舉諸位領導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謝外,我特別要提到這套書的責任編輯馮斌先生,對他的遠見與細心予以高度的評價,沒有馮先生的努力,不會有讀者手中的這套書。這里,還要對中岳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和美國福特基金會北京辦事處在研究經費方面給予的資助表示感謝。我也由衷希望,認真且專業的讀者,將替中國年輕一代的外交研究把脈叩診、指點迷津;面向未來的中國的國際關系理論和外交學,不是幾個人能夠撐起來的事業,它們真的需要前輩及領導的扶持,需要廣泛的公眾參與,尤其需要嚴肅認真的學術批評。

是為序。

王逸舟
2009年6月13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