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成功之路》以公開發表的論文為主,每本文集的書名由作者自擬,目錄;按照發表時間順序或專題排列,書後附後記。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會長陳奎元同志于2009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第四屆理事會上的講話,對如何正確看待和研究新中國60年的歷史,作了深刻的闡述。
作者簡介︰程中原,男,1938年5月生。江蘇省無錫市人。漢族。中共黨員。1952年至1955年,在無錫市當小學教員。1955年至1959年就讀于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1959年至1976年在漣水師範、淮安師範等校任教,先後任教導處副主任、函授進修部主任。1977年至1983年在淮陰師範專科學校講授中國現代文學史、魯迅研究,任黨委委員、教務科長、學報主編。1983年評為副教授。為江蘇省六屆人大代表。1983年至1991年在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工作,任《江海學刊》副主編、主編。1986年評為研究員。1990年獲得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1年起調當代中國研究所工作。1992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6年至2006年任當代中國研究所副所長。現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高校重點教材《中華人民共和國史》課題組首席專家.著有《張聞天傳》、《鄧小平在1975年》、《歷史轉折論》、《毛洛合作與長征勝利》、《與哈佛學者對話當代中國史》等,參與編輯出版張聞天著作、胡喬木著作和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著作多種。
目錄
總序正確認識新中國60年,為推動國史研究
作出新貢獻
第一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
中國是怎樣走上成功之路的
中央三代領導集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貢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過程的歷史回顧
第二輯 偉大歷史轉折研究
歷史轉折的前奏
——1975年整頓論略
鄧小平的二十四次談話(選編)
兩種中國之命運的決戰
——1976︰從“四五”運動到粉碎“四人幫
歷史的轉折與新路的打開
——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到十二大前後
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主題報告”的形成過程
鄧小平與《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兩次偉大轉折之比較
第三輯 人物研究
張聞天的人生軌跡
建國前夕張聞天的經濟思想
廬山會議發言︰系統批判“左”傾錯誤的光輝篇章
張聞天的社會主義觀
在歷史轉折過程中鄧小平怎樣堅持毛澤東思想
1977-1982︰陳雲在偉大歷史轉折時期的獨特貢獻
從“學徒”到中共第一支筆
——1941-1981︰胡喬木與毛澤東
鄧小平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路的得力助手
——1977-1982︰胡喬木與鄧小平
百科全書式的馬克思主義學者胡喬木
札記七篇
陳雲的高招
毛澤東納諫︰同意解散農村公共食堂
張聞天關于“包產到戶”的筆記
軍隊高干會和毛澤東的“八月指示
放寬與穩定——毛澤東與1975年農村整頓
胡喬木與審計監督制度的確立
歷史。理論。人物
第四輯 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的回顧和前瞻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的最新進展
——“當代中國史國際高級論壇”學術總結
後記
作出新貢獻
第一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
中國是怎樣走上成功之路的
中央三代領導集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貢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過程的歷史回顧
第二輯 偉大歷史轉折研究
歷史轉折的前奏
——1975年整頓論略
鄧小平的二十四次談話(選編)
兩種中國之命運的決戰
——1976︰從“四五”運動到粉碎“四人幫
歷史的轉折與新路的打開
——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到十二大前後
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主題報告”的形成過程
鄧小平與《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兩次偉大轉折之比較
第三輯 人物研究
張聞天的人生軌跡
建國前夕張聞天的經濟思想
廬山會議發言︰系統批判“左”傾錯誤的光輝篇章
張聞天的社會主義觀
在歷史轉折過程中鄧小平怎樣堅持毛澤東思想
1977-1982︰陳雲在偉大歷史轉折時期的獨特貢獻
從“學徒”到中共第一支筆
——1941-1981︰胡喬木與毛澤東
鄧小平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路的得力助手
——1977-1982︰胡喬木與鄧小平
百科全書式的馬克思主義學者胡喬木
札記七篇
陳雲的高招
毛澤東納諫︰同意解散農村公共食堂
張聞天關于“包產到戶”的筆記
軍隊高干會和毛澤東的“八月指示
放寬與穩定——毛澤東與1975年農村整頓
胡喬木與審計監督制度的確立
歷史。理論。人物
第四輯 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的回顧和前瞻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的最新進展
——“當代中國史國際高級論壇”學術總結
後記
序
正確認識新中國60年,為推動國史研究作出新貢獻 陳奎元
回眸新中國的60年,是光輝燦爛的60年,是令共產黨人、全中國人民足以自豪的60年。以60年為著眼點,新中國取得的成就與中國歷史上各個興旺的時期比,與世界上資本主義各個大國開國以後的歷程比,不僅是毫不遜色的,也是無與倫比的。在國際共運史上,18年前,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倒塌,蘇聯共產黨在壓力下自動解散、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制度和社會秩序土崩瓦解,國家解體,人民陷于困境,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不戰自潰,形成歷史的倒退,這是國際社會主義事業慘痛曲折的一頁。那時中國也面臨嚴峻的考驗,在黨中央的有力領導下,安然渡過1989年的政治風波。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中國站在時代的潮頭,正像宋詞中所描寫的“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黨中央堅如磐石,堅持了共產黨人的理想和信念,堅持了獨立自主的傳統,走向改革和發展的新里程。到今天,回顧60年的風風雨雨,應當相信和肯定,毛澤東及其戰友們領導中國人民奠定的中國社會主義江山根基是牢固的;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進行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成功的;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妥善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成就是顯著的。假如當年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降下自己的旗幟,在西方咄咄逼人的攻勢面前卑躬屈膝,今天有誰會來研究所謂的“中國模式”,中國何以被人稱作“金磚四國”之一?中國怎能令世人刮目相看?中國13億人會面向什麼樣的未來?
如何對待中共的歷史,如何對待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是最嚴肅胸科學事業,關系社會主義事業和中國人民的命運。研究國史要求政治思想性強,要講政治、講正氣,要秉持古來史學家優良的道德操守。有關國史的著述一字千金,決不允許憑個人好惡臧否革命領袖和其他先烈。“舉之則使升天,按之則使入地”,輕薄為文、信口雌黃,不但是對先人的不敬,也是對中國人民的捉弄。國史研究工作者應當善于明察,並且作出令人信服的闡述。
經歷60個春秋,革命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改革開放初期的艱難選擇也逐漸淡漠,有些人對囝家取得的成就不知是從哪里來的,看到有些不盡如人意處,也不知根源何在,看不清中國未來的前途應當向什麼方向發展,甚至發生某些誤解,這並不奇怪。如杲我們听信那些告別革命的囈語,這種種疑惑就會使人們疏遠並最終脫離社會主義的正確軌道。一千六百多年前,中國歷史上的南北朝、五胡十六國時期,後趙統治下的涼州地方首領張駿不忘故國,他在向東晉皇帝的上疏中說︰“先老消落,後生不識,慕戀之心,日遠日忘。”這幾句話用之于今天,足以發人深省。我們國史工作者應當弘揚前輩的志願,啟發人們對中國革命歷史的了解和對社會主義的熱愛,引導人們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事業的信仰不要日遠日忘而是日久彌新。
回眸新中國的60年,是光輝燦爛的60年,是令共產黨人、全中國人民足以自豪的60年。以60年為著眼點,新中國取得的成就與中國歷史上各個興旺的時期比,與世界上資本主義各個大國開國以後的歷程比,不僅是毫不遜色的,也是無與倫比的。在國際共運史上,18年前,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倒塌,蘇聯共產黨在壓力下自動解散、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制度和社會秩序土崩瓦解,國家解體,人民陷于困境,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不戰自潰,形成歷史的倒退,這是國際社會主義事業慘痛曲折的一頁。那時中國也面臨嚴峻的考驗,在黨中央的有力領導下,安然渡過1989年的政治風波。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中國站在時代的潮頭,正像宋詞中所描寫的“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黨中央堅如磐石,堅持了共產黨人的理想和信念,堅持了獨立自主的傳統,走向改革和發展的新里程。到今天,回顧60年的風風雨雨,應當相信和肯定,毛澤東及其戰友們領導中國人民奠定的中國社會主義江山根基是牢固的;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進行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成功的;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妥善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成就是顯著的。假如當年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降下自己的旗幟,在西方咄咄逼人的攻勢面前卑躬屈膝,今天有誰會來研究所謂的“中國模式”,中國何以被人稱作“金磚四國”之一?中國怎能令世人刮目相看?中國13億人會面向什麼樣的未來?
如何對待中共的歷史,如何對待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是最嚴肅胸科學事業,關系社會主義事業和中國人民的命運。研究國史要求政治思想性強,要講政治、講正氣,要秉持古來史學家優良的道德操守。有關國史的著述一字千金,決不允許憑個人好惡臧否革命領袖和其他先烈。“舉之則使升天,按之則使入地”,輕薄為文、信口雌黃,不但是對先人的不敬,也是對中國人民的捉弄。國史研究工作者應當善于明察,並且作出令人信服的闡述。
經歷60個春秋,革命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改革開放初期的艱難選擇也逐漸淡漠,有些人對囝家取得的成就不知是從哪里來的,看到有些不盡如人意處,也不知根源何在,看不清中國未來的前途應當向什麼方向發展,甚至發生某些誤解,這並不奇怪。如杲我們听信那些告別革命的囈語,這種種疑惑就會使人們疏遠並最終脫離社會主義的正確軌道。一千六百多年前,中國歷史上的南北朝、五胡十六國時期,後趙統治下的涼州地方首領張駿不忘故國,他在向東晉皇帝的上疏中說︰“先老消落,後生不識,慕戀之心,日遠日忘。”這幾句話用之于今天,足以發人深省。我們國史工作者應當弘揚前輩的志願,啟發人們對中國革命歷史的了解和對社會主義的熱愛,引導人們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事業的信仰不要日遠日忘而是日久彌新。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