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序言、參考文獻、后記和導論,本書共分五章內容。全書對公民文化的孕育與近代西方法治的生成,公民文化的嬗變與法治秩序的反思與超越,轉型國家的公民建設與法治進程,公民文化對法治秩序的契合支撐,公民文化重建與法治國家的建立進行了系統的研究。
本書對公民文化的孕育與近代西方法治的生成,公民文化的嬗變與法治秩序的反思與超越,轉型國家的公民建設與法治進程,公民文化對法治秩序的契合支撐,公民文化重建與法治國家的建立進行了系統的研究。
劉雪松,男,1961年生,哈爾濱商業大學副校長,哲學博士、法學碩士。從事文化哲學、法哲學等方向的研究。目前承擔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划項目等多項科研課題的研究,在《光明日報》等報刊上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
目錄
序
導論
一 法治「表層化」的反思
二 市民社會理論復興中的法治根基關懷
三 公民文化的理論溯源及其界定
四 公民文化與法治秩序
第一章 公民文化的孕育與近代西方法治的生成
一 公民文化的原生涌動和整體主義情懷
二 古羅馬依附屈從的公民文化與私法秩序
三 近代公民文化的形成與法律形式化運動
四 啟蒙精神與近代公民文化的現代性轉向
五 公民文化與近代法治秩序的生成
六 公民文化與法治秩序的合法性
第二章 公民文化的當代嬗變與法治秩序的反思和超越
一 全球化時代的公民文化走向
二 公民文化的嬗變與當代法治的反思變革
第三章 轉型國家的公民文化建設與法治進程
一 轉型國家「沉重的傳統之翅」
二 轉型國家法治進程的特殊性
三 轉型國家法治進程中公民文化建設的難題
四 轉型國家公民文化與法治秩序的「普適性」與「地方性」
第四章 公民文化對法治秩序的契合支撐
一 公民文化:法治進程的深層動力
二 法治秩序建構中的公民文化功能機制
三 契合與支撐:法治秩序和倫理秩序建構中的定位
四 道德與法律:公民文化中兩種重要價值觀的再審視
第五章 公民文化重建與法治國家的建立
一 促進公民文化的現代轉型
二 把公民文化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工程
三 發揮公民文化功能,培育法治的深層文化根基
參考文獻
后記
導論
一 法治「表層化」的反思
二 市民社會理論復興中的法治根基關懷
三 公民文化的理論溯源及其界定
四 公民文化與法治秩序
第一章 公民文化的孕育與近代西方法治的生成
一 公民文化的原生涌動和整體主義情懷
二 古羅馬依附屈從的公民文化與私法秩序
三 近代公民文化的形成與法律形式化運動
四 啟蒙精神與近代公民文化的現代性轉向
五 公民文化與近代法治秩序的生成
六 公民文化與法治秩序的合法性
第二章 公民文化的當代嬗變與法治秩序的反思和超越
一 全球化時代的公民文化走向
二 公民文化的嬗變與當代法治的反思變革
第三章 轉型國家的公民文化建設與法治進程
一 轉型國家「沉重的傳統之翅」
二 轉型國家法治進程的特殊性
三 轉型國家法治進程中公民文化建設的難題
四 轉型國家公民文化與法治秩序的「普適性」與「地方性」
第四章 公民文化對法治秩序的契合支撐
一 公民文化:法治進程的深層動力
二 法治秩序建構中的公民文化功能機制
三 契合與支撐:法治秩序和倫理秩序建構中的定位
四 道德與法律:公民文化中兩種重要價值觀的再審視
第五章 公民文化重建與法治國家的建立
一 促進公民文化的現代轉型
二 把公民文化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工程
三 發揮公民文化功能,培育法治的深層文化根基
參考文獻
后記
序
我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中,經濟騰飛,政治進步,社會轉型,民族奮起,同時也啟動民主和法治的新進程。從全國普法教育到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形成,從加強法律制度體系建設到司法政策,從倡導民主法制到建設法治國家,所取得的斐然成就是令世界矚目的。然而,問題尚有另一面,近年來立法數量與執法成果,制度建設與公民法治意識水平,司法改革方案與實踐效應,等等,其間均存在着不小的距離甚至頗大的反差。這就表明,完善的法治秩序的生成,還有相當漫長的時日。
現代法治是一種價值選擇和制度架構,一種現實生活的機理和狀態,更是一種人的文化型塑。它的主旨已超越前資本主義時代的「臣民文化」和資本主義的「市民精神」,而達至當代「公民文化」。西方的法治曾經歷數個世紀的發展途程,形成深厚的公民文化底蘊和操守的主體性。與其相差異,南美、東亞等轉型國家的民主和法治的變遷則別是一番景象。在那里,盡管先后引入許多現代法律制度和理念,但它與「傳統人」之間仍不是那麼協調。由此看來,生硬地照搬外國法律制度,並不能確立本國的法治秩序。唯有從本國的具體國情出發,細心地、漸進地、但又要不失時機地來培育社會成員的公民品格和公民意識,把現代的法律制度和規范的資源同他們的生活需要融為一體,逐步主觀化為社會成員所愜意的價值取向和行為需求,現代化法律制度才能貼近他們的生活,變成活的即有生命力的生活規則和生活秩序。那時,對他們而言,法治時代才算真正地光臨。
現今色彩斑斕的,有互不相同的民族和國家的共存。它們各有自己的優長和短缺。便在經濟、政治、文化、法律全球化的今天,大大強化各民族和國家的趨同,先進與后進總有一天會並肩而立,同步邁進。法律文化亦無例外。有鑒於此,我們就沒有理由對后進者懷有悲觀的情緒。
劉雪松博士的這部專著瞄准「公民文化」的主題,並為之有效地付出艱苦的鑽研工夫。他通過法治秩序和倫理秩序的辯證關系的研究,闡發法治客觀推演過程中的主體因素,深入琢磨公民性品格與公民意識在法治發展過程的內在動力機制和精神支撐作用,探討現代法治秩序的文化精神和價值底蘊。這就避免套用西方法律文化那種做法的失誤,又能積極地借鑒外域(尤其西方)的有益東西和本國傳統鄉土文化中的合理成分。進而細心培育當今我國法治秩序的根基,消除扭轉與轉型時期出現的某些刺目的社會失范和道德滑坡的狀況。顯然,這是饒有創意的、科學的邏輯思維范式。通覽全書,還不難發現,作者着筆的視野是開闊的,富有貫穿古今的歷史感和觸及中外的時代感。這增加了作品的說服力和可讀性。一言以蔽之,我對作者的印象是,人是刻苦鑽研的人,他的書是新穎獨到的書。至於講到這部專著的不足處,像任何作品一樣,是難以避免的。但瑕不掩瑜,我不願求全責備。只是堅信,在再版的時候,作者定會憑借新研究的心得,對書加以修訂。
非常感謝劉先生給我一個為他的大作撰序的機會,並使我享受了先睹之快。
現代法治是一種價值選擇和制度架構,一種現實生活的機理和狀態,更是一種人的文化型塑。它的主旨已超越前資本主義時代的「臣民文化」和資本主義的「市民精神」,而達至當代「公民文化」。西方的法治曾經歷數個世紀的發展途程,形成深厚的公民文化底蘊和操守的主體性。與其相差異,南美、東亞等轉型國家的民主和法治的變遷則別是一番景象。在那里,盡管先后引入許多現代法律制度和理念,但它與「傳統人」之間仍不是那麼協調。由此看來,生硬地照搬外國法律制度,並不能確立本國的法治秩序。唯有從本國的具體國情出發,細心地、漸進地、但又要不失時機地來培育社會成員的公民品格和公民意識,把現代的法律制度和規范的資源同他們的生活需要融為一體,逐步主觀化為社會成員所愜意的價值取向和行為需求,現代化法律制度才能貼近他們的生活,變成活的即有生命力的生活規則和生活秩序。那時,對他們而言,法治時代才算真正地光臨。
現今色彩斑斕的,有互不相同的民族和國家的共存。它們各有自己的優長和短缺。便在經濟、政治、文化、法律全球化的今天,大大強化各民族和國家的趨同,先進與后進總有一天會並肩而立,同步邁進。法律文化亦無例外。有鑒於此,我們就沒有理由對后進者懷有悲觀的情緒。
劉雪松博士的這部專著瞄准「公民文化」的主題,並為之有效地付出艱苦的鑽研工夫。他通過法治秩序和倫理秩序的辯證關系的研究,闡發法治客觀推演過程中的主體因素,深入琢磨公民性品格與公民意識在法治發展過程的內在動力機制和精神支撐作用,探討現代法治秩序的文化精神和價值底蘊。這就避免套用西方法律文化那種做法的失誤,又能積極地借鑒外域(尤其西方)的有益東西和本國傳統鄉土文化中的合理成分。進而細心培育當今我國法治秩序的根基,消除扭轉與轉型時期出現的某些刺目的社會失范和道德滑坡的狀況。顯然,這是饒有創意的、科學的邏輯思維范式。通覽全書,還不難發現,作者着筆的視野是開闊的,富有貫穿古今的歷史感和觸及中外的時代感。這增加了作品的說服力和可讀性。一言以蔽之,我對作者的印象是,人是刻苦鑽研的人,他的書是新穎獨到的書。至於講到這部專著的不足處,像任何作品一樣,是難以避免的。但瑕不掩瑜,我不願求全責備。只是堅信,在再版的時候,作者定會憑借新研究的心得,對書加以修訂。
非常感謝劉先生給我一個為他的大作撰序的機會,並使我享受了先睹之快。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