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代表大會與議會研究叢書采擷國內外有關民主代議制理論、憲政理論、選舉制度、立法制度等方面的優秀著作、論文、調研報告,有關制度建設和改革的可行性論證報告等,也包括國外的優秀譯著。
本書是其系列之一的「中國就業歧視現狀及反歧視對策」分冊,書中具體包括了:反就業歧視綜合研究報告、就業中的健康歧視研究報告、就業中的身份歧視研究報告——基於戶籍和地域的視角等方面的內容。
目錄
第一部分 反就業歧視綜合研究報告
引言:平等是我們的共同價值
一 什麼是就業歧視
二 我們為什麼要反就業歧視
三 中國就業歧視的現狀
四 就業歧視形成原因分析
五 反歧視的國際標准和國內制度及缺陷
六 促進就業機會平等的對策建議
第二部分 女性就業歧視現狀調查報告
一 我國女性就業歧視現象
二 造成女性就業歧視的原因分析
三 女性就業歧視的判斷標准
四 現行法律框架與消除歧視對策
第三部分 就業中的健康歧視研究報告
引言
一 就業中健康歧視的研究范圍和方法
二 就業中健康歧視現狀的調查
三 反就業健康歧視相關法律政策的缺陷
四 反就業中健康歧視立法研究
第四部分 就業殘疾歧視研究報告
一 就業殘疾歧視的定義
二 就業殘疾歧視的現狀
三 保障殘疾人就業的法律及其存在的問題
四 消除就業殘疾歧視的建議
第五部分 就業中的身份歧視研究報告——基於戶籍和地域的視角
一 就業身份歧視現象的種類
二 對涉嫌就業身份歧視法規的梳理
三 就業身份歧視形成的原因
四 政府在消除就業身份歧視方面的努力
五 消除就業身份歧視的建議
第六部分 農民工就業歧視狀況的報告——一種基於身份的歧視
一 過去:農民工就業歧視制度的形成
二 現在:農民工就業歧視的變化
三 未來:反農民工就業歧視任重道遠
四 結語
第七部分 就業年齡歧視的研究報告
一 就業年齡歧視的調查方法
二 我國就業年齡歧視的現狀
三 年齡歧視帶來的危害和影響
四 國際社會反就業年齡歧視可借鑒的經驗
第八部分 工人就業中若干歧視問題研究
引言
一 法律保護的缺陷
二 就業待遇方面的歧視
三 勞動保障方面的歧視
四 工人再就業方面的歧視
五 消除工人就業中的歧視
第九部分 教育領域的反歧視研究
一 義務教育領域的歧視現象
二 高等教育領域的歧視現象
三 教育領域歧視產生的原因分析
四 教育領域反歧視的對策建議
第十部分 政治領域反歧視研究報告
前言
一 政治領域歧視認定
二 政治領域歧視現象考察
三 現有反歧視救濟制度考察
四 政治領域反歧視的建議
第十一部分 社會公共領域歧視研究報告
一 社會公共領域歧視的界定
二 公共產品服務中的歧視
三 社會公共產品提供中的歧視
四 社會公共生活領域的其他歧視現象
五 社會公共領域歧視的成因及反歧視對策
第十二部分 對就業歧視行政法規規章清理報告
一 就業歧視的定義及判斷方法
二 戶籍歧視
三 政治生活領域中的歧視
四 性別歧視
五 年齡歧視和學歷歧視
六 社會生活領域中的歧視
結論
附件:行政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部分)
第十三部分 對就業歧視的地方性法規清理報告
一 緒論
二 地方性法規中涉嫌就業歧視的規定分析
三 關於反就業歧視立法的建議
附 中國十大城市就業歧視狀況問卷調查
一 樣本總體情況(A部分)
二 就業過程中的差別待遇(B部分)
三 就業領域中的其他差別待遇(C部分)
四 社會和政治生活領域中的差別待遇(D部分)
五 人們的主觀感覺與評價(E部分)
六 對歧視的認同與態度(F部分)
七 女性就業歧視狀況(專題分析)
引言:平等是我們的共同價值
一 什麼是就業歧視
二 我們為什麼要反就業歧視
三 中國就業歧視的現狀
四 就業歧視形成原因分析
五 反歧視的國際標准和國內制度及缺陷
六 促進就業機會平等的對策建議
第二部分 女性就業歧視現狀調查報告
一 我國女性就業歧視現象
二 造成女性就業歧視的原因分析
三 女性就業歧視的判斷標准
四 現行法律框架與消除歧視對策
第三部分 就業中的健康歧視研究報告
引言
一 就業中健康歧視的研究范圍和方法
二 就業中健康歧視現狀的調查
三 反就業健康歧視相關法律政策的缺陷
四 反就業中健康歧視立法研究
第四部分 就業殘疾歧視研究報告
一 就業殘疾歧視的定義
二 就業殘疾歧視的現狀
三 保障殘疾人就業的法律及其存在的問題
四 消除就業殘疾歧視的建議
第五部分 就業中的身份歧視研究報告——基於戶籍和地域的視角
一 就業身份歧視現象的種類
二 對涉嫌就業身份歧視法規的梳理
三 就業身份歧視形成的原因
四 政府在消除就業身份歧視方面的努力
五 消除就業身份歧視的建議
第六部分 農民工就業歧視狀況的報告——一種基於身份的歧視
一 過去:農民工就業歧視制度的形成
二 現在:農民工就業歧視的變化
三 未來:反農民工就業歧視任重道遠
四 結語
第七部分 就業年齡歧視的研究報告
一 就業年齡歧視的調查方法
二 我國就業年齡歧視的現狀
三 年齡歧視帶來的危害和影響
四 國際社會反就業年齡歧視可借鑒的經驗
第八部分 工人就業中若干歧視問題研究
引言
一 法律保護的缺陷
二 就業待遇方面的歧視
三 勞動保障方面的歧視
四 工人再就業方面的歧視
五 消除工人就業中的歧視
第九部分 教育領域的反歧視研究
一 義務教育領域的歧視現象
二 高等教育領域的歧視現象
三 教育領域歧視產生的原因分析
四 教育領域反歧視的對策建議
第十部分 政治領域反歧視研究報告
前言
一 政治領域歧視認定
二 政治領域歧視現象考察
三 現有反歧視救濟制度考察
四 政治領域反歧視的建議
第十一部分 社會公共領域歧視研究報告
一 社會公共領域歧視的界定
二 公共產品服務中的歧視
三 社會公共產品提供中的歧視
四 社會公共生活領域的其他歧視現象
五 社會公共領域歧視的成因及反歧視對策
第十二部分 對就業歧視行政法規規章清理報告
一 就業歧視的定義及判斷方法
二 戶籍歧視
三 政治生活領域中的歧視
四 性別歧視
五 年齡歧視和學歷歧視
六 社會生活領域中的歧視
結論
附件:行政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部分)
第十三部分 對就業歧視的地方性法規清理報告
一 緒論
二 地方性法規中涉嫌就業歧視的規定分析
三 關於反就業歧視立法的建議
附 中國十大城市就業歧視狀況問卷調查
一 樣本總體情況(A部分)
二 就業過程中的差別待遇(B部分)
三 就業領域中的其他差別待遇(C部分)
四 社會和政治生活領域中的差別待遇(D部分)
五 人們的主觀感覺與評價(E部分)
六 對歧視的認同與態度(F部分)
七 女性就業歧視狀況(專題分析)
序
代議制的產生,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政治文明最偉大的進步。它把人類社會從殘暴的專制統治和無休止的爭奪王權的戰爭中拯救出來,也把政治家從陰謀、政變、謀殺、篡權的恐懼中解脫出來。在真正實行代議制的國家,人民選舉自己的政府領導人,並通過他們決定國家的重大事情,人民成了統治者,因而能過上和平穩定的生活,社會經濟走上持續穩定的發展道路。這就是西方國家近代強盛的主要原因之一。
強盛起來的西方國家以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大門以后,清末洋務派推行富國強兵政策,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也打造堅船利炮。不料甲午海戰一役,總噸位超過日本的清朝海軍全軍覆沒,技術強國的夢想破滅。於是,知識分子和資產階級改良派提出「設議院、開國會、定憲法」的革新主張,認識到民主制度的建設比科學技術的引進對社會發展和國家強盛更加重要。20世紀初,風雨飄搖的清王朝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才被迫同意引進代議制度,制定憲法,企圖以此欺騙人民,緩和矛盾,但為時已晚,清王朝被資產階級革命摧毀。辛亥革命后孫中山建立了資產階級議會,但很快被一幫舊軍閥所糟蹋,「開國會、定憲法」變成了一場場騙人的鬧劇。政變、暴力屠殺、混戰取代了談判、妥協和選舉。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通過武裝斗爭取得政權以后,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蘇聯的經驗,建立了新型的代議制政體——人民代表大會制。這個制度的建立標志着中國走上了民主和平的發展道路。但是,長期以來,由於人所共知的原因,這個制度沒有得到真正的落實,國家陷入階級斗爭和政治斗爭的漩渦,人民代表大會被稱為「橡皮圖章」。1978年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方針,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才開始獲得真正的發展。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人民代表大會正在逐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國家權力機關,這表明代議制在我國開始實行。
簡要回顧代議制在我國發展的歷史,是為了讓讀者了解代議民主制度在中國來之不易,中國人民已為此奮斗了整整一個世紀。而它在中國的健全和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中國,要發展代議制民主,就是要健全、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需要政治家和全社會不斷推進制度建設,更需要代議制思想深植於我們的社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才有適宜生長的土壤。
在我國,真正了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人很少,研究代議民主制的人更是寥寥。北京大學法學院「人民代表大會與議會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推出這套叢書,就是想在研究、傳播代議制思想,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理論研究和制度建設方面盡一些微薄之力。
近二十多年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從而大大提高了我國民主化和法制化的程度。隨着民主法治的發展,人民代表大會將在我國政治、社會生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人民代表大會職能的加強,迫切需要理論的指導和推動。但是長期以來,這一領域的理論研究很少有人問津,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研究主要局限於實際工作者對一些實用性問題的研究。為了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發展與改革提供理論支持,「中心」致力於代議制理論、選舉制度和立法問題的比較研究,特別注重理論聯系實際,以促進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改革與發展,推動中國的民主、法制化進程。「中心」將緊緊圍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難點和熱點問題組織課題調研,定期和不定期地舉辦理論討論會、專題報告會,開展海內外學者的交流活動。「中心」把這些學術活動過程中的優秀研究成果編輯成這套《人民代表大會與議會研究叢書》。
本叢書就是為了給研究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專家和學者提供一塊待開墾的園地,以活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研究氣氛,提高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理論研究水平,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踐的發展。它將采擷國內外有關民主代議制理論、憲政理論、選舉制度、立法制度等方面的優秀著作、論文、調研報告,有關制度建設和改革的可行性論證報告等,也包括國外的優秀譯著。本叢書將是開放性的持續出版的園地,只要是有思想理論價值,對實踐指導推動作用的,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國外學者的優秀著作,都是我們所期盼的。
強盛起來的西方國家以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大門以后,清末洋務派推行富國強兵政策,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也打造堅船利炮。不料甲午海戰一役,總噸位超過日本的清朝海軍全軍覆沒,技術強國的夢想破滅。於是,知識分子和資產階級改良派提出「設議院、開國會、定憲法」的革新主張,認識到民主制度的建設比科學技術的引進對社會發展和國家強盛更加重要。20世紀初,風雨飄搖的清王朝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才被迫同意引進代議制度,制定憲法,企圖以此欺騙人民,緩和矛盾,但為時已晚,清王朝被資產階級革命摧毀。辛亥革命后孫中山建立了資產階級議會,但很快被一幫舊軍閥所糟蹋,「開國會、定憲法」變成了一場場騙人的鬧劇。政變、暴力屠殺、混戰取代了談判、妥協和選舉。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通過武裝斗爭取得政權以后,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蘇聯的經驗,建立了新型的代議制政體——人民代表大會制。這個制度的建立標志着中國走上了民主和平的發展道路。但是,長期以來,由於人所共知的原因,這個制度沒有得到真正的落實,國家陷入階級斗爭和政治斗爭的漩渦,人民代表大會被稱為「橡皮圖章」。1978年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方針,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才開始獲得真正的發展。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人民代表大會正在逐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國家權力機關,這表明代議制在我國開始實行。
簡要回顧代議制在我國發展的歷史,是為了讓讀者了解代議民主制度在中國來之不易,中國人民已為此奮斗了整整一個世紀。而它在中國的健全和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中國,要發展代議制民主,就是要健全、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需要政治家和全社會不斷推進制度建設,更需要代議制思想深植於我們的社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才有適宜生長的土壤。
在我國,真正了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人很少,研究代議民主制的人更是寥寥。北京大學法學院「人民代表大會與議會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推出這套叢書,就是想在研究、傳播代議制思想,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理論研究和制度建設方面盡一些微薄之力。
近二十多年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從而大大提高了我國民主化和法制化的程度。隨着民主法治的發展,人民代表大會將在我國政治、社會生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人民代表大會職能的加強,迫切需要理論的指導和推動。但是長期以來,這一領域的理論研究很少有人問津,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研究主要局限於實際工作者對一些實用性問題的研究。為了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發展與改革提供理論支持,「中心」致力於代議制理論、選舉制度和立法問題的比較研究,特別注重理論聯系實際,以促進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改革與發展,推動中國的民主、法制化進程。「中心」將緊緊圍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難點和熱點問題組織課題調研,定期和不定期地舉辦理論討論會、專題報告會,開展海內外學者的交流活動。「中心」把這些學術活動過程中的優秀研究成果編輯成這套《人民代表大會與議會研究叢書》。
本叢書就是為了給研究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專家和學者提供一塊待開墾的園地,以活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研究氣氛,提高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理論研究水平,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踐的發展。它將采擷國內外有關民主代議制理論、憲政理論、選舉制度、立法制度等方面的優秀著作、論文、調研報告,有關制度建設和改革的可行性論證報告等,也包括國外的優秀譯著。本叢書將是開放性的持續出版的園地,只要是有思想理論價值,對實踐指導推動作用的,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國外學者的優秀著作,都是我們所期盼的。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