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為日本早稻田大學著名學者吉村憐教授多年來對於東亞佛教美術相關研究論文之集合。全書共分三部。其第一部分主要關注佛教美術中十分重要的一個要素——天人誕生圖的產生、發展、變化等過程,解決了這一多年來學界論爭不斷的問題。第二部分主要討論了中國南朝的佛教美術對朝鮮半島和日本的美術樣式的輸出,認為後二者受南朝的影響十分巨大,反駁了以往日本學界忽略南朝的觀點。第三部分是個別研究,對雲崗石窟、曇曜五窟等個別情況進行分析研究。此外,書中配有數百幅精美圖片,對於讀者理解佛教美術相關內容有著巨大的作用。書中所收論文有不少在初發表時即產生較大反響,受到學界的普遍好評。
目錄
自序——關於本書的構成
序
原中文版前言
第一部 天人誕生圖像研究
盧舍那法界人中像研究
一 序論
二 關於人中像的記載
三 人中像的形態
四 異形的盧舍那佛
五 西域發現的人中像
六 雲岡第十八窟本尊像
雲岡石窟中蓮華化生的表現
一 序論
二 天蓮華中神聖的誕生
三 窟頂——凈土的天空
四 蓮華化生像的諸相
五 願生凈土的思想
雲岡石窟中蓮華裝飾的意義
一 序論
二 蓮華——生命的象征
三 蓮華座思想
四 蓮華——光明的象征
五 結語
龍門北魏窟天人誕生的表現
一 序論
二 龍門式天人的出現
三 裝飾龍門世界的天蓮華
四 如蝴蝶般羽化的天人
五 石窟頂棚上的新式天人
六 結語
鞏縣石窟的化生圖像
一 鞏縣石窟的創建
二 鞏縣石窟的營造順序
三 凈土的聖者誕生
四 兩種系統的天人誕生圖
五 頂棚裝飾——凈土的天空
六 結語
百濟武寧王妃木枕上所繪的佛教圖像
一 武寧王陵的發現
二 武寧王的出生秘話
三 中國南朝文化對百濟的影響
四 王妃木枕上所繪天人誕生圖
五 變化生是南朝的創造
六 結語
天壽國綉帳和金銅灌頂幡上的天人誕生圖像
一 序論
二 天壽國綉帳是否是凈土圖
三 金銅灌頂幡大幡上所繪的天人誕生圖
四 關於金銅小幡
五 結語
論南北朝佛像樣式史
一 序論
二 梁武帝制作的佛像
三 南朝樣式對北魏龍門的影響
四 南齊帝陵磚畫上的天人像
五 中國佛像樣式的南北問題
六 結語
敦煌石窟中天人像的系譜
一 序論
二 敦煌的西方系統圖像
三 敦煌的初期漢化與正式漢化
四 敦煌南朝系統天人像的流行
五 敦煌南朝系統天人像的消失
六 結語
南朝天人圖像向北朝及周圍各國的傳播
一 序論
二 南朝天人誕生圖的產生
三 南朝式天人向北魏的傳播
四 南朝式天人傳播到北朝全境
五 南朝文化向朝鮮三國的傳播
六 南朝佛教文化向日本的傳播
第二部 止利樣式起源南朝論
第三部 個別研究(中國)
第四部 個別研究(日本)
日文版後記
譯後記
序
原中文版前言
第一部 天人誕生圖像研究
盧舍那法界人中像研究
一 序論
二 關於人中像的記載
三 人中像的形態
四 異形的盧舍那佛
五 西域發現的人中像
六 雲岡第十八窟本尊像
雲岡石窟中蓮華化生的表現
一 序論
二 天蓮華中神聖的誕生
三 窟頂——凈土的天空
四 蓮華化生像的諸相
五 願生凈土的思想
雲岡石窟中蓮華裝飾的意義
一 序論
二 蓮華——生命的象征
三 蓮華座思想
四 蓮華——光明的象征
五 結語
龍門北魏窟天人誕生的表現
一 序論
二 龍門式天人的出現
三 裝飾龍門世界的天蓮華
四 如蝴蝶般羽化的天人
五 石窟頂棚上的新式天人
六 結語
鞏縣石窟的化生圖像
一 鞏縣石窟的創建
二 鞏縣石窟的營造順序
三 凈土的聖者誕生
四 兩種系統的天人誕生圖
五 頂棚裝飾——凈土的天空
六 結語
百濟武寧王妃木枕上所繪的佛教圖像
一 武寧王陵的發現
二 武寧王的出生秘話
三 中國南朝文化對百濟的影響
四 王妃木枕上所繪天人誕生圖
五 變化生是南朝的創造
六 結語
天壽國綉帳和金銅灌頂幡上的天人誕生圖像
一 序論
二 天壽國綉帳是否是凈土圖
三 金銅灌頂幡大幡上所繪的天人誕生圖
四 關於金銅小幡
五 結語
論南北朝佛像樣式史
一 序論
二 梁武帝制作的佛像
三 南朝樣式對北魏龍門的影響
四 南齊帝陵磚畫上的天人像
五 中國佛像樣式的南北問題
六 結語
敦煌石窟中天人像的系譜
一 序論
二 敦煌的西方系統圖像
三 敦煌的初期漢化與正式漢化
四 敦煌南朝系統天人像的流行
五 敦煌南朝系統天人像的消失
六 結語
南朝天人圖像向北朝及周圍各國的傳播
一 序論
二 南朝天人誕生圖的產生
三 南朝式天人向北魏的傳播
四 南朝式天人傳播到北朝全境
五 南朝文化向朝鮮三國的傳播
六 南朝佛教文化向日本的傳播
第二部 止利樣式起源南朝論
第三部 個別研究(中國)
第四部 個別研究(日本)
日文版後記
譯後記
序
本書收錄了我修論以來到今年3月從早稻田大學退休期間所發表的28篇有關佛教美術史的論文(其中一篇是審閱的)。這本論文集是准備獻給恩師小杉一雄先生的,並預定請他賜寫序文。但不期去年10月22日恩師竟然仙逝。雖然不是天年不足,但仍然令我悲痛之極。對我來說,恩師猶如親父,而且要求非常嚴格,幾乎從未對我說過褒獎的話,記得只是在呈上《國華》1140期上刊載的我的論文《論雲岡石窟編年》時,他說過一句「有旃檀嫩葉的清香」不過,沒有思師,可以說就沒有我的學術。我之所以請后輩和同人大橋一章先生作序,實由於以上的原因。我感到大橋先生的序文用平易的語言很好地說明了我的觀點和主張。希望能讀一讀我的論文的一些先生,可惜現在已有幽明之隔,但我還是要表示衷心的謝意。
現在通讀這些論文,不是不擔心年輕時的論文中會有突出的武斷的表現之處;為求文體蟻繹下』也下是沒有想過要改變一下整體的結構。但是,一旦着手,才知道這麼做並非容易。特別是有關中國的考古資抖,過去的信息與現在的信息在質與量上都相差很大,根本無法相比。而且,不僅是我所專攻的美術史學的領域,東洋史學、東洋哲學的領域妁發展,也非過去所能相比。現在如果下手改變,引用的論文和圖版都全情況大異。因此,除了把在同樣的設想、同樣的趣旨下發表的兩篇論文歸納為一篇的《論止利樣式起源南朝——止利式佛像的源流》和《論曇曜五窟——曇曜五窟營造順序》外,決定其他不作變更,基本上按原末發表的順序排列。
本書論文的構成按類別分為四部:
第一部 天人誕生圖像研究
第二部 止利樣式起源南朝論
第三部 個別研究(中國)
第四部 個別研究(日本)
第一部是關於佛教美術中到處都繪着的天人誕生圖的研究。開頭列舉的《盧舍那法界人中像研究》是我着手中國美術史研究的最初的論文——碩士論文,成為我有關天人誕生圖研究的開端。
仔細研討一下中國早期的天人像,大體區分有兩種天人。一種是印度出身的天人(西方系),如同船帆似地展開披在肩上的天衣飛行。另一種是中國出身的天人(南朝系),不只是依靠天衣的力量,而且還駕着飛速流動的雲彩飛行。實際上兩者連誕生的結構也不一樣。前者的形態是從開在佛的世界里的天蓮華的花芯中,經歷「天蓮華→蓮華化生→天人」的過程而誕生的。可以認為天蓮華是「神聖的母胎」,站在蓮華座上的佛、善薩、天人是「花中的精靈」。
后者是虛構的植物天蓮華變為中性的生命體「變化生」,再變為虛構的動物天人。這種「天蓮華→變化生→化生→天人」的變化過程,令人聯想到由卵經過幼蟲、蛹的階段,而變化成長着翅膀的蝴蝶。天人駕雲的設想肯定是受到了神仙思想的影響。
第二部匯集的幾篇論文,是根據「南朝文化圈的擴大」的概念,論述了從東晉延續到宋、齊、梁、陳的南朝系的佛教圖像廣泛地波及東亞周圍各國、漢字文化圈的現象。眾所周知,明治以來學術界關於止利樣式的定論是起源北朝說,認為是北魏的龍門樣式縱斷朝鮮半島而傳到日本,珉卩傳播的渠道是「北魏→高句麗→百濟→日本」。但是,征之於中國和朝鮮的史書,並不存在能證實這一渠道的史料。而最早傳到日本的佛教是百濟佛教。它顯然是屬於南朝系。就是說,是南朝最盛時期的梁佛教,通過「梁→百濟→日本」的渠道而傳到了我國。日本的早期佛教圖像也應是通過同一渠道傳來的。
我的這種止利樣式起源南朝說在《試論飛鳥白鳳雕刻史》中得出最終的結論,即認為在飛鳥時代,屬於古樣式(止利樣式=梁、百濟系)和新樣式(非止利樣式=陳、新羅系,北齊、高句麗系,隋系)的佛像並存,到了白鳳時代,又加入了新新樣式(初唐系),所以新舊外來樣式是考綜復雜的。我期待在不遠的將來,能從江南及湖北、湖南等曾是南朝的塤域內,發現可以看作是止利式佛像直接起源的梁佛像。
最后將不能列人第一部、第二部范疇的論文,作為個別研究加以收錄D第三部的《論仙人的圖形》、《南朝的法華經普門品變相》、《論雲岡石窟編年》、《論曇曜五窟》等主要是關於中國佛教美術史的論文;第四部是幾篇關於日本佛教美術史的論文。另外,《再論盧舍那法界人中像》是最近的論文。我在早大最后講的課「論東大寺大佛的佛身」,由於時間不夠,來不及整理編人。雖有未能畫龍點睛之憾,但我覺得留待以后也是一種樂趣。
另外,我自1962年以來,一直作為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安居於早大文學部。在美術史學科方面,直接受到了恩師小杉一雄先生(中國美術史)以及安藤更生(日本美術)、熊谷宣夫(西域美術史)和加藤諄(金石學)等諸先生的教導。而在其他專業方面又有松田壽男先生(西域史)、栗原朋信先生(秦漢史)、福井康順先生(東洋哲學)等錚錚碩學。我從年輕的時候就備受先生們的親切關懷。那種自由闊達的學林的氛圍,現在想起來還猶如身臨夢幻般的仙境。我深深地懷念那種好似取之不盡的沉甸甸的學術上的感受。我好像在東洋史、東洋哲學、日本史等大山之間拾取石子似的寫成這些論文,全都是這些良師益友所賜。我深深地感謝他們。
我的少年時代是在中國東北的長舂度過的。戰后能夠去中國時,我已年過五十。回想以后無數次去中國各地調查旅行時,深感總算趕上了好時候。每次旅行中感受到的中國學者們的好意,使我口、筆都難以盡述。我在中國、韓國所結識的學者人數,遠遠超過日本。這里無法——地列出他們的名字。對北京大學、中央美術學院和考古研究所的敬愛的先生們,我也要表示衷心的謝意。另外,本書承蒙東方書店的好意,並獲得早稻田大學相當數額的出版資助金,才得以出版。對他們的厚意,一並表示感謝。
1999年4月8日佛生會日
現在通讀這些論文,不是不擔心年輕時的論文中會有突出的武斷的表現之處;為求文體蟻繹下』也下是沒有想過要改變一下整體的結構。但是,一旦着手,才知道這麼做並非容易。特別是有關中國的考古資抖,過去的信息與現在的信息在質與量上都相差很大,根本無法相比。而且,不僅是我所專攻的美術史學的領域,東洋史學、東洋哲學的領域妁發展,也非過去所能相比。現在如果下手改變,引用的論文和圖版都全情況大異。因此,除了把在同樣的設想、同樣的趣旨下發表的兩篇論文歸納為一篇的《論止利樣式起源南朝——止利式佛像的源流》和《論曇曜五窟——曇曜五窟營造順序》外,決定其他不作變更,基本上按原末發表的順序排列。
本書論文的構成按類別分為四部:
第一部 天人誕生圖像研究
第二部 止利樣式起源南朝論
第三部 個別研究(中國)
第四部 個別研究(日本)
第一部是關於佛教美術中到處都繪着的天人誕生圖的研究。開頭列舉的《盧舍那法界人中像研究》是我着手中國美術史研究的最初的論文——碩士論文,成為我有關天人誕生圖研究的開端。
仔細研討一下中國早期的天人像,大體區分有兩種天人。一種是印度出身的天人(西方系),如同船帆似地展開披在肩上的天衣飛行。另一種是中國出身的天人(南朝系),不只是依靠天衣的力量,而且還駕着飛速流動的雲彩飛行。實際上兩者連誕生的結構也不一樣。前者的形態是從開在佛的世界里的天蓮華的花芯中,經歷「天蓮華→蓮華化生→天人」的過程而誕生的。可以認為天蓮華是「神聖的母胎」,站在蓮華座上的佛、善薩、天人是「花中的精靈」。
后者是虛構的植物天蓮華變為中性的生命體「變化生」,再變為虛構的動物天人。這種「天蓮華→變化生→化生→天人」的變化過程,令人聯想到由卵經過幼蟲、蛹的階段,而變化成長着翅膀的蝴蝶。天人駕雲的設想肯定是受到了神仙思想的影響。
第二部匯集的幾篇論文,是根據「南朝文化圈的擴大」的概念,論述了從東晉延續到宋、齊、梁、陳的南朝系的佛教圖像廣泛地波及東亞周圍各國、漢字文化圈的現象。眾所周知,明治以來學術界關於止利樣式的定論是起源北朝說,認為是北魏的龍門樣式縱斷朝鮮半島而傳到日本,珉卩傳播的渠道是「北魏→高句麗→百濟→日本」。但是,征之於中國和朝鮮的史書,並不存在能證實這一渠道的史料。而最早傳到日本的佛教是百濟佛教。它顯然是屬於南朝系。就是說,是南朝最盛時期的梁佛教,通過「梁→百濟→日本」的渠道而傳到了我國。日本的早期佛教圖像也應是通過同一渠道傳來的。
我的這種止利樣式起源南朝說在《試論飛鳥白鳳雕刻史》中得出最終的結論,即認為在飛鳥時代,屬於古樣式(止利樣式=梁、百濟系)和新樣式(非止利樣式=陳、新羅系,北齊、高句麗系,隋系)的佛像並存,到了白鳳時代,又加入了新新樣式(初唐系),所以新舊外來樣式是考綜復雜的。我期待在不遠的將來,能從江南及湖北、湖南等曾是南朝的塤域內,發現可以看作是止利式佛像直接起源的梁佛像。
最后將不能列人第一部、第二部范疇的論文,作為個別研究加以收錄D第三部的《論仙人的圖形》、《南朝的法華經普門品變相》、《論雲岡石窟編年》、《論曇曜五窟》等主要是關於中國佛教美術史的論文;第四部是幾篇關於日本佛教美術史的論文。另外,《再論盧舍那法界人中像》是最近的論文。我在早大最后講的課「論東大寺大佛的佛身」,由於時間不夠,來不及整理編人。雖有未能畫龍點睛之憾,但我覺得留待以后也是一種樂趣。
另外,我自1962年以來,一直作為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安居於早大文學部。在美術史學科方面,直接受到了恩師小杉一雄先生(中國美術史)以及安藤更生(日本美術)、熊谷宣夫(西域美術史)和加藤諄(金石學)等諸先生的教導。而在其他專業方面又有松田壽男先生(西域史)、栗原朋信先生(秦漢史)、福井康順先生(東洋哲學)等錚錚碩學。我從年輕的時候就備受先生們的親切關懷。那種自由闊達的學林的氛圍,現在想起來還猶如身臨夢幻般的仙境。我深深地懷念那種好似取之不盡的沉甸甸的學術上的感受。我好像在東洋史、東洋哲學、日本史等大山之間拾取石子似的寫成這些論文,全都是這些良師益友所賜。我深深地感謝他們。
我的少年時代是在中國東北的長舂度過的。戰后能夠去中國時,我已年過五十。回想以后無數次去中國各地調查旅行時,深感總算趕上了好時候。每次旅行中感受到的中國學者們的好意,使我口、筆都難以盡述。我在中國、韓國所結識的學者人數,遠遠超過日本。這里無法——地列出他們的名字。對北京大學、中央美術學院和考古研究所的敬愛的先生們,我也要表示衷心的謝意。另外,本書承蒙東方書店的好意,並獲得早稻田大學相當數額的出版資助金,才得以出版。對他們的厚意,一並表示感謝。
1999年4月8日佛生會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