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性”是一個值得我們傾注激情和眷顧的範疇,它是與人類生存的本體域緊緊相連的,或者說,它就是人類的經驗存在和人性本身的體現。從這個意義上說,堅守文學性的立場是文學研究者言說世界、直面生存困境的基本方式,也是無法替代的方式。
吳曉東,1965年生于黑龍江省勃利縣。1984年至1994年就讀于北京大學中文系,獲博士學位。1994年7月留在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教研室任教至今,現為教授、博士生導師。曾赴日本、新加坡、韓國訪學與講學。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國現代小說、中國現代詩歌、20世紀外國小說。出版有《陽光與苦難》、《象征主義與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史》(合著,2000)《20世紀外國文學專題》(2002)、《鏡花水月的世界》(2003)、《從卡夫卡到昆德拉》(2003)等專著。
目錄
輯一
疾病的文學意義
廢墟的憂傷
科勒律治之花
“記憶的暗殺者”
妥協的《世界》
什麼是“黑暗的啟示”
“想象的共同體”與中國語境
輯二
小說史理念的內在視景
“文學自主性”的向度
何謂“文學的自覺”?
文學批評的危機
我們需要怎樣的文學教育
現代文學闡釋模式的重建
探索文學史的敘述學
輯三
歷史如何觸摸
“頹局”時代的思想小說
姿態的意義
走向成熟的思想者
重建“經得起批判的立場”
心靈的風景
“我的葬身之地是書卷”
輯四
與文學經典對話
真實與虛構
文學與鄉土
再讀經典
讀書短札
輯五
“遼遠的國土”
理解詩歌的形式要素
對烏托邦遠景的召喚
從政治的詩學到詩學的政治
文學的詩性之燈(代後記)
疾病的文學意義
廢墟的憂傷
科勒律治之花
“記憶的暗殺者”
妥協的《世界》
什麼是“黑暗的啟示”
“想象的共同體”與中國語境
輯二
小說史理念的內在視景
“文學自主性”的向度
何謂“文學的自覺”?
文學批評的危機
我們需要怎樣的文學教育
現代文學闡釋模式的重建
探索文學史的敘述學
輯三
歷史如何觸摸
“頹局”時代的思想小說
姿態的意義
走向成熟的思想者
重建“經得起批判的立場”
心靈的風景
“我的葬身之地是書卷”
輯四
與文學經典對話
真實與虛構
文學與鄉土
再讀經典
讀書短札
輯五
“遼遠的國土”
理解詩歌的形式要素
對烏托邦遠景的召喚
從政治的詩學到詩學的政治
文學的詩性之燈(代後記)
序
之所以給這本小書起了個《文學的濘跬之燈》的名字,主要是因為自己近些年始終關注“文學性”的畛域。收在集子中的文字雖然大多沒有直接討論文學眭,但都盡可能的把文學性問題當作或遠或近的背景。
文學性與詩性或許可以看成是從內部點亮文字的燈盞。當年讀海子的詩,驚奇地發現這一早逝的詩歌天才憑著他的孤絕的想象力一下子就抵達了這盞燈的深處︰
我們坐在燈上
我們火光通明
我們做夢的胳膊摟在一起
我們棲息的桌子飄向麥地
我們安坐的燈火涌向星辰
——《燈》
燈,從門窗向外生活
燈啊是我內心的春天向外生活
你是燈
是我胸脯上的黑夜之蜜
燈,懷抱著黑夜之心
燒壞我從前的生活的詩歌
——《燈詩》
僅從比喻甚或象征的意義上理解海子詩中的“燈”是不夠的,正像他貢獻的“麥子”和“麥地”一樣,他的“燈”也上升到人類學與存在論的層級,是“詩性”之燈。它不僅照亮了海子的詩作,也點亮了在黑暗中摸索自己的遠景的“文學性”。
對文學性的思考或許可以追溯到10年前。在拙作《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審美主義與現代性問題》一文中,我曾經寫下這樣—段話︰
如果說,現代性已生成為一種“普遍主義的知識體系”,本身就具有強大的整合力量,那麼,倘若有某個領域可以逃逸出這種整合的普覆性的話,這個領域只可能是文學的領域。“文學性”天生就拒斥歷史理念的統攝和約束,它以生存的豐富的初始情境及經驗世界與歷史理念相抗衡。“文學性”因此是一個值得我們傾注激情和眷顧的範疇,它是與人類生存的本體域緊緊相連的,或者說,它就是人類的經驗存在和人性本身的體現。從這個意義上說,堅守文學性的立場是文學研究者言說世界、直面生存困境的基本方式,也是無法替代的方式。
今天回頭審視這段文字,在意識到它的表述多少有些絕對化之余,發覺自己的想法並沒有多少改變。唯一的“長進”或許是體認到“文學性”遠非當初想象中那麼簡單和純粹,至少需要引入“現代性”、“意識形態”以及“詩學的政治”等諸種“非文學性”的視野,才可能更好地闡釋所謂的“文學性”。當初曾經天真地認為一旦以純粹的“文學性”的立場去觀照紛紜復雜的文學以及文學史現象,就會打破以現代性理念為支撐的一元論圖景,進而使文學回歸到它本來的初始化的原生景觀。而如今我終于認識到,或許並不存在這種原生性景觀,進入我們的闡釋視野之中的,永遠是無法純粹的文學視景。
這種體認多少使我感到有些悲哀。隨著自己的研究越來越趨于“學術化”,生命也離當初那個“理想的讀者”越來越遠。如今經常會懷念自己作為一個“完美的讀者”的那些早已逝去的青澀年華,似乎那時的我所直面的才是真正的文學性。在漫無邊際的非功利閱讀中,心靈始終保留著柔軟的敏感。因為這種柔軟,在閱讀中也就常常遭遇尖銳的針刺所帶來的痛楚。而如今剩下的大概只有對這種柔軟感和痛楚感的懷想。十余年的所謂專業研究生涯似乎已經磨鈍了對文學性的想象力,也使心靈難再有痛楚之感。
幸而自己身處高校,總還能夠接觸到那些具有敏銳的文學感性的人。其中不乏教師,但更多的則是那些大一、大二的本科生。他們在平庸化的世俗年代依舊保有對文學的純潔的愛戀,保有一種古典和浪漫情懷,並以他們對文學的熱情支撐著我自己的所謂文學研究的專業生涯。
……
文學性與詩性或許可以看成是從內部點亮文字的燈盞。當年讀海子的詩,驚奇地發現這一早逝的詩歌天才憑著他的孤絕的想象力一下子就抵達了這盞燈的深處︰
我們坐在燈上
我們火光通明
我們做夢的胳膊摟在一起
我們棲息的桌子飄向麥地
我們安坐的燈火涌向星辰
——《燈》
燈,從門窗向外生活
燈啊是我內心的春天向外生活
你是燈
是我胸脯上的黑夜之蜜
燈,懷抱著黑夜之心
燒壞我從前的生活的詩歌
——《燈詩》
僅從比喻甚或象征的意義上理解海子詩中的“燈”是不夠的,正像他貢獻的“麥子”和“麥地”一樣,他的“燈”也上升到人類學與存在論的層級,是“詩性”之燈。它不僅照亮了海子的詩作,也點亮了在黑暗中摸索自己的遠景的“文學性”。
對文學性的思考或許可以追溯到10年前。在拙作《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審美主義與現代性問題》一文中,我曾經寫下這樣—段話︰
如果說,現代性已生成為一種“普遍主義的知識體系”,本身就具有強大的整合力量,那麼,倘若有某個領域可以逃逸出這種整合的普覆性的話,這個領域只可能是文學的領域。“文學性”天生就拒斥歷史理念的統攝和約束,它以生存的豐富的初始情境及經驗世界與歷史理念相抗衡。“文學性”因此是一個值得我們傾注激情和眷顧的範疇,它是與人類生存的本體域緊緊相連的,或者說,它就是人類的經驗存在和人性本身的體現。從這個意義上說,堅守文學性的立場是文學研究者言說世界、直面生存困境的基本方式,也是無法替代的方式。
今天回頭審視這段文字,在意識到它的表述多少有些絕對化之余,發覺自己的想法並沒有多少改變。唯一的“長進”或許是體認到“文學性”遠非當初想象中那麼簡單和純粹,至少需要引入“現代性”、“意識形態”以及“詩學的政治”等諸種“非文學性”的視野,才可能更好地闡釋所謂的“文學性”。當初曾經天真地認為一旦以純粹的“文學性”的立場去觀照紛紜復雜的文學以及文學史現象,就會打破以現代性理念為支撐的一元論圖景,進而使文學回歸到它本來的初始化的原生景觀。而如今我終于認識到,或許並不存在這種原生性景觀,進入我們的闡釋視野之中的,永遠是無法純粹的文學視景。
這種體認多少使我感到有些悲哀。隨著自己的研究越來越趨于“學術化”,生命也離當初那個“理想的讀者”越來越遠。如今經常會懷念自己作為一個“完美的讀者”的那些早已逝去的青澀年華,似乎那時的我所直面的才是真正的文學性。在漫無邊際的非功利閱讀中,心靈始終保留著柔軟的敏感。因為這種柔軟,在閱讀中也就常常遭遇尖銳的針刺所帶來的痛楚。而如今剩下的大概只有對這種柔軟感和痛楚感的懷想。十余年的所謂專業研究生涯似乎已經磨鈍了對文學性的想象力,也使心靈難再有痛楚之感。
幸而自己身處高校,總還能夠接觸到那些具有敏銳的文學感性的人。其中不乏教師,但更多的則是那些大一、大二的本科生。他們在平庸化的世俗年代依舊保有對文學的純潔的愛戀,保有一種古典和浪漫情懷,並以他們對文學的熱情支撐著我自己的所謂文學研究的專業生涯。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