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了作者近十年的短評與專論近六十篇。透過形形式式的案例、事件、論爭、現象,重新審視十年來中國的法治進程與社會變遷,看法律建設究竟取得了什麽樣的進展;法律與社會之間循著怎樣的軌跡互動和演進;並就一個案例或事件展開,結合我國的法律進程,進行鞭辟入里的解析,從中可見法治建設有些什麽變化,應當改變的又是什麽。
作者始終強調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法制建設的重要性,重申公民的權利與平等,更關注法律對於行動者的意義。文章精悍歷練,針砭透徹,時時拓展人們觀察問題的思路。
目錄
自序
上篇
人類的法:千年回顧
法治:一元還是多元?
批評的界限
也說「民憤」
法治的危機
認真對待權利
法律的正義
再談法律的正義
李逵的真面目
矯正的正義
「一塊二官司」與訴訟成本
傳統與現代性
什麽樣的法治?
兩種法治觀
法治和法律職業
憲政是一種文化
超越公、私范疇的財產
超越所有制的所有權
超越階級范疇的人民
超越政治經濟學的憲法
超越絕對權力的政制
沒有市民社會的市民法典
徒法不足以自行
法官典的迷思
拾金不昧的美德和不道德的法律?
從訟師到律師
生命價值與社會正義
判決的合法性
沉重的「關系」
信息與安全
他們為什麽不回報社會?
真實和假想的官民之爭
請給我一個理由
「小產權」之大
自由裁量的合理性
管理之便與管理之路
行業利益與法院角色
「公處」的邏輯
要法治,不要運動
法律與運動
運動與法治
國際慣例
權力與責任
端午節屬於誰?
城市的記憶和生命
抄襲的根源
大學為什麽竟相更名
學者的榮譽感
何為學術腐敗?
香港高校的優勢
中國駕照
下篇
申冤與維權——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建構法治秩序
被收容者之死——當代中國身份政治的困境與出路
名譽權與言論自由:宣科案中的是非與輕重
「一國兩制」與中國的憲政制度建設
誰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立法何為?——對《勞動合同法》的幾點觀察
上篇
人類的法:千年回顧
法治:一元還是多元?
批評的界限
也說「民憤」
法治的危機
認真對待權利
法律的正義
再談法律的正義
李逵的真面目
矯正的正義
「一塊二官司」與訴訟成本
傳統與現代性
什麽樣的法治?
兩種法治觀
法治和法律職業
憲政是一種文化
超越公、私范疇的財產
超越所有制的所有權
超越階級范疇的人民
超越政治經濟學的憲法
超越絕對權力的政制
沒有市民社會的市民法典
徒法不足以自行
法官典的迷思
拾金不昧的美德和不道德的法律?
從訟師到律師
生命價值與社會正義
判決的合法性
沉重的「關系」
信息與安全
他們為什麽不回報社會?
真實和假想的官民之爭
請給我一個理由
「小產權」之大
自由裁量的合理性
管理之便與管理之路
行業利益與法院角色
「公處」的邏輯
要法治,不要運動
法律與運動
運動與法治
國際慣例
權力與責任
端午節屬於誰?
城市的記憶和生命
抄襲的根源
大學為什麽竟相更名
學者的榮譽感
何為學術腐敗?
香港高校的優勢
中國駕照
下篇
申冤與維權——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建構法治秩序
被收容者之死——當代中國身份政治的困境與出路
名譽權與言論自由:宣科案中的是非與輕重
「一國兩制」與中國的憲政制度建設
誰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立法何為?——對《勞動合同法》的幾點觀察
序
這本集子所收錄的,是我近年來發表的部分文字。這些文字分作兩部分。一部分是短評,主要發表於《南方周末》、《二十一世紀經濟報道》、《文匯報》、《中國法院報》、《新京報》和《法學家茶座》等報刊。另一部分算是專門之論,篇幅亦較長。統名之為「法治十年觀察」,是因為:(1)這些文字大都與法治主題有關;(2)最早的篇什寫於20世紀末,距今已經十年;(3)無論長短、深淺,也不拘采用什麽形式,它們都是針對現實問題所發的議論,可算是「觀察」的紀錄。唯因文章發表的時間跨度較大,其議論所及的具體事件,有些已經算不上是新聞了。不過,這些議論所針對的社會事象並未消除,甚至沒有太大改變。就此而言,這本集子仍具有強烈的現實性格。事實上,編輯此書也為我自己提供了一個機會,透過形形色色的案例、事件、論爭和現象,重新審視十年來中國的法治進程與社會變遷,看法律建設究竟取得了什麽樣的進展;法律與社會之間循著怎樣的軌跡互動和演進;人們關心和面對的問題發生了何種變化;以及,在紛繁變幻的世態之下,變化的是什麼,不變的是什麼,應當改變的又是什麼。
如此,則「法治十年觀察」便有三層意蘊:(1)作者十年間對法治問題的點滴觀察,以及對此觀察的紀錄;(2)對此觀察、紀錄的反思,即對觀察的觀察;(3)對過去十年中國法治的觀察與思考。這三層意思,互相關聯,層層抽象,對作者,對讀者,卻都是一種開放樣態。本書收錄的篇章之一「申冤與維權」,提供了一個可以包含上述三層意蘊的貫通而開放的觀察視角。
法治十年觀察,或出於官府,或源自民間,或着眼於法律制度,或重在社會實踐,立場、角度不同,所見亦不同。在上者斷言,經此十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基本建成;啟蒙精英相信,過去十年表明,法治文明的進步不可阻擋。自然,也有憤世嫉俗者,認為十年歲月蹉跎,法治飾詞卻不改人治本色。這些看法固然各有所據,其所依據的事實則交織纏繞,互相滲透,以致其界限模糊,意義變換。就此而言,對所謂「法治」的各種界定,對相關事實的種種述說,皆為解釋性活動,其目的是要建立對解釋對象的支配。所謂法治,根本上是這樣一種意識形態的構建,以及在此過程中對「法治國民」的模塑與爭奪。書中「申冤與維權」一章,最后就落在這一點上。
以「申冤與維權」為觀察視角,還包含下面幾點考慮。
其一,無論申冤還是維權,都由當事人發動。行為人懷抱某種信念,運用可能獲得的各種資源,去保護或爭取其認為正當的利益。在此過程中,普通民眾將特定意義灌注於法律之中,他們不但激活了法律,也參與和創造了法律。這是行動者的視角,也是自下而上的視角,還是「活法」的視角。采取這樣的視角,我們便不會只關`心每年制定了多少新法,哪些重要的法律獲得通過,法律規范有多大的改善,而更關注法律對於行動者的意義,關注行動者與法律互動的方式,以及生活實踐中法律的性質、含義和范圍。
其二,維權的出現,意味着中國的法治進程進人一個新的階段。以往,中國的法治運動主要自上推動,是在上者改造社會教導民眾的手段,其動力為單向的。由此造成了法律與社會生活的脫節,和與普通民眾的隔膜。如今,因為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結構的改變,以及人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改變,普通民眾的利益訴求開始同法治有密切關聯,中國的法治進程也因此而獲得了新的意義和持久的動力。民眾的參與打破了在上者對法律的壟斷,同時拓展了法律的疆域,豐富了法律的內容,使法律成為社會中不同個人、群體和組織均可利用的競勝場所。法律話語正日益成為不同利益的表達方式,也成為社會互動的一個重要渠道。就此而言,中國現在才開始進入到它的法治時代。
……
如此,則「法治十年觀察」便有三層意蘊:(1)作者十年間對法治問題的點滴觀察,以及對此觀察的紀錄;(2)對此觀察、紀錄的反思,即對觀察的觀察;(3)對過去十年中國法治的觀察與思考。這三層意思,互相關聯,層層抽象,對作者,對讀者,卻都是一種開放樣態。本書收錄的篇章之一「申冤與維權」,提供了一個可以包含上述三層意蘊的貫通而開放的觀察視角。
法治十年觀察,或出於官府,或源自民間,或着眼於法律制度,或重在社會實踐,立場、角度不同,所見亦不同。在上者斷言,經此十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基本建成;啟蒙精英相信,過去十年表明,法治文明的進步不可阻擋。自然,也有憤世嫉俗者,認為十年歲月蹉跎,法治飾詞卻不改人治本色。這些看法固然各有所據,其所依據的事實則交織纏繞,互相滲透,以致其界限模糊,意義變換。就此而言,對所謂「法治」的各種界定,對相關事實的種種述說,皆為解釋性活動,其目的是要建立對解釋對象的支配。所謂法治,根本上是這樣一種意識形態的構建,以及在此過程中對「法治國民」的模塑與爭奪。書中「申冤與維權」一章,最后就落在這一點上。
以「申冤與維權」為觀察視角,還包含下面幾點考慮。
其一,無論申冤還是維權,都由當事人發動。行為人懷抱某種信念,運用可能獲得的各種資源,去保護或爭取其認為正當的利益。在此過程中,普通民眾將特定意義灌注於法律之中,他們不但激活了法律,也參與和創造了法律。這是行動者的視角,也是自下而上的視角,還是「活法」的視角。采取這樣的視角,我們便不會只關`心每年制定了多少新法,哪些重要的法律獲得通過,法律規范有多大的改善,而更關注法律對於行動者的意義,關注行動者與法律互動的方式,以及生活實踐中法律的性質、含義和范圍。
其二,維權的出現,意味着中國的法治進程進人一個新的階段。以往,中國的法治運動主要自上推動,是在上者改造社會教導民眾的手段,其動力為單向的。由此造成了法律與社會生活的脫節,和與普通民眾的隔膜。如今,因為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結構的改變,以及人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改變,普通民眾的利益訴求開始同法治有密切關聯,中國的法治進程也因此而獲得了新的意義和持久的動力。民眾的參與打破了在上者對法律的壟斷,同時拓展了法律的疆域,豐富了法律的內容,使法律成為社會中不同個人、群體和組織均可利用的競勝場所。法律話語正日益成為不同利益的表達方式,也成為社會互動的一個重要渠道。就此而言,中國現在才開始進入到它的法治時代。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