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上下兩篇,上篇分析“命”的意義結構以重讀《中庸》首句“天命之謂性”。下篇則從“誠”這一概念來重讀《中庸》中對誠的系統論述。
人之為人必然以某種形式無條件回應和接受自己的天命,成為自由的倫理主體,而命人之天其實是人那自始即已作為“他者”而內在于人自身的“自己”。誠,即意味著真正面對自己,並盡力去實現自己的可能性,人永遠處在一個“誠己/成己”的過程之中,永遠處在一個完成人之純粹天命的過程之中。
伍曉明,北京大學比較文學碩士、(1986)、英國薩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r)博士(1996),現任新西蘭坎特伯雷大學(Univerty of
Canterbury)語言暨文化研究學院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中國思想傳統及比較哲學。中文近著有《吾道一以貫之︰重讀孔子》、《有(與)存在︰通過“存在”而重讀中國傳統之“形而上”者》,譯著則包括伊格爾頓的《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及馬丁‧華萊士的《當代敘事學》等。
在儒學史上,《中庸》被視為“孔門傳授心法”。在現代學者看來,它是全部儒家文獻中最具哲學性的一部,包含著理解中國思想文化傳統的關鍵,套用《詩經》中的話,我們或許可以說“《中庸雖舊,其命惟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