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書名看起來不免松散,但本書仍是一個連貫的整體。
第一部分是關于所要討論問題的導言,同時也對作為一種文化思潮的結構概念作了解釋,這一思潮既具同一性質又有內在差異。第二部分是對法國的所謂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的批判分析。第三部分則是關于喬姆斯基生成語法中的哲學問題的討論。我對于結構主義的哲學層面的批判分析是三個部分的內在聯系。
本書采取這種論文結集的結構是出于現實的思考。眼下被稱作結構主義的思想流派甚多,每一流派的論題也很多,因此,要把與結構主義這一文化思潮有關的所有問題放在一本書里討論,雖說不是毫無可能,但也極為困難,除非我們想讓討論庸俗化。目前的結構,使我們可以對經過選擇的論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同時也使我們能夠在某些共同問題的基礎上把這些分析結合為一個整體,而這正是我想做的事情。
本書中的論題,其哲學意義之重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有一些同樣重要的論題我們沒有涉及。例如,關于布拉格語言學派的結構方法的分析,這一學派曾在20世紀30年代造成了結構主義的初步繁榮。再如,與之密切相關的結構主義人類學的列維。施特勞斯學派,該學派對于結構主義在法國的勝利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此外,法國結構主義特別與福柯(Foucault)、巴爾特(Barthes)等人的名字聯系在一起。當然,首先應該對由克勞德‧列維一施特勞斯(Claude
Levi—Strauss)首創的人類學學派進行分析,這一學派在波蘭已產生廣泛的反響。上述課題之所以沒有涉及,是因為這些課題範圍太廣,放在一本書里處理是不妥當的,一來那需要更加大量的勞動,二來我也有關于本書篇幅的實際考慮。不過,我有意在不久的將來對列維‧施特勞斯的結構主義人類學進行討論。
目錄
作為文化思潮的結構主義
什麼是結構主義
結構主義思潮的本體論和認識論基礎
結構主義時尚中的主觀因素
偽馬克思主義與偽結構主義
意識形態與科學的對立
反經驗主義還是唯心主義
反歷史主義還是愛利亞主義
反人道主義還是反馬克思主義
一個馬克思還是兩個馬克思
喬姆斯基的生成語法與先天觀念論
語言學中的生成語法與結構主義學派
生成語法與新先天論
關于與生成語法有關的新先天論的討論
英漢對照
譯後記
什麼是結構主義
結構主義思潮的本體論和認識論基礎
結構主義時尚中的主觀因素
偽馬克思主義與偽結構主義
意識形態與科學的對立
反經驗主義還是唯心主義
反歷史主義還是愛利亞主義
反人道主義還是反馬克思主義
一個馬克思還是兩個馬克思
喬姆斯基的生成語法與先天觀念論
語言學中的生成語法與結構主義學派
生成語法與新先天論
關于與生成語法有關的新先天論的討論
英漢對照
譯後記
序
擺在我們面前的這本書的作者亞當‧沙夫(Adan
Schaff,1913~),是當代波蘭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語言哲學家,曾任波蘭科學院院士和波蘭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他多年致力子馬克思主義的人的問題的研究,是“人道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的著名代表人物。他的主要著作有《人的哲學》、《語義學引淪》、《歷史與真理》、《處在十字路口的共產主義運動》等。1965年,沙夫出版了他的《馬克思主義與人類個體》一書,而法國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路易‧阿爾都塞(Louts
Althusser)的名著《保衛馬克思》也幾乎同時面世。這兩部著作的重點都是探討馬克思主義與人道主義的關系,但結論卻完全相反,引起了理論界的廣泛關注。阿爾都基在沙夫此書出版之前顯然已經注意到了沙夫的思想,他在《保衛馬克思》一書中曾對沙夫的某些觀點作過評論。于是,為了闡明自己對于馬克思主義與結構主義的基本觀點,沙夫子20世紀70年代發表了《結構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一書。
本書共分三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作者首先從結構主義的各種理論中推論出它們的下述本質特征︰其一,結構主義者把研究的對象看作一個特定的整體,這個整體決定其所有的部分。結構主義者認為,整體大于部分之總和,整體具有部分之總和所不能說明的東西。其二,結構主義者認為每一個系統都是一個特定的結構,科學的任務就是發現這個結構是什麼。其三,結構主義者感興趣的是事物或現象的同時性存在規律(Coexistentia〞’aw)或形態學的規律,而不是因果性規律或發生學的規律。其四,結構主義者以共時性觀點研究特定系統,因而將時間因素排除在這一系統的理想化模式之外(假設t=0)。
作者指出,物質的實在是處于永恆運動和變化之中的整體,而運動和變化導致了作為世界組成部分的相對孤立系統的相對穩定狀態。對于人類認識而言,發現租表述某一研究對象的動態的(因果性的)規律,與發現和表述處于相對穩定狀態的相對孤立系統的靜態的(結構性的)規律是同樣重要的。實際上,要想揭示某一事物的發展變化,首先需要了解此一事物的結構特性以便與其他事物區分開來。正如恩格斯所言︰“必須先知道一個事物是什麼,而後才能察覺這個事物中所發生的變化。”。從科學史上看,發生學研究水平的提高有賴于形態學研究的充分發展,形態學研究水平的提高也有賴于發生學研究的充分發展。科學的實踐證明,此兩種研究的互補和復合才能給我們提供對于現實世界的正確認識。不過,雖然以系統分析或結構分析為基礎的科學研究涉及諸多學科且成果頗豐(如林耐的分類學等),但長期以來關于這一方面的方法論反思卻嚴重滯後,至于兩種研究方法的哲學綜合則更難于達致。之所以如此,作者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首先,處于某一歷史階段的科學家往往無力充分反思自己的方法並達到無理論的自我意識(Metaltheoretical .Self-consciotlsrless)。其次,即使科學家具有充分的反思能力,他也往往自發地傾向于推崇自己所注重的研究方面,“由此距離給予自己特有的研究方法以事實上的獨尊地位僅有一步之遙了”。
作者指出,所謂結構主義思潮的興起,實際上是指結構分析方法在當代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中成為一種“時尚”,這一事實表露了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在追求嚴密的科學形式方面的願望和沖動。事實上,結構分析方法的運用和同時性存在規律的揭示在自然科學中由來已久,但並沒有人宣稱什麼結構主義革命。即使在社會科學中,結構分析方法也不是什麼全新的東西。早在19世紀馬克思在他的《資本論》就已經運用過這種方法,20世紀初這一方法也曾在格式塔心理學中得到過體現。當然,當代結構主義對于人類認識發展的貢獻應該被承認。但這一貢獻並不是像有些結構主義者認為的那樣是共時性方法對歷時性方法的勝利,而是在于它使我們擁有了認識世界的另一方面的更加有力的工具。
作者在第二部分中對以阿爾都塞為代表的法國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和批判,這一部分構成了本書的主要內容。作者首先揭示了阿爾都塞及其一代法國激進知識分子的思想歷程︰與馬克思主義接觸一 對被教條化了的馬克思主義的迷狂——蘇共二十大引起的震驚和意識形態的幻滅——拒斥意識形態並為把馬克思主義轉變為純粹科學而努力。作者指出,“如果脫離具體的語境就無法理解阿爾都塞的觀點”。這種具體的語境就是,他們曾經真誠地相信對于馬克思主義的某種特定解釋,在遭受重大挫折之後又不願與信仰的對象決裂,于是便從結構主義中尋求解脫,以結構方法重新解釋馬克思主義從而保留自己的狺仰對象。這就是法國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產生的心理—政治根源。作者對阿爾都塞理論中的意識形態與科學的對立、反經驗主義、反歷史主義、反人道主義等問題進行了細致的分析。作為一個深受分析哲學影響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作者指出,阿爾都塞所運用的意識形態、經驗主義、歷史主義、人道主義等術語皆與人們約定俗成的意義大有出入,但阿爾都塞卻不給予專門的說明。例如,阿爾都塞所說的“人道主義”不過是指從“人的本質”的先驗規定推演出社會發展的必然性的思想傾向,這顯然與人們一般所理解的馬克思主義中的人道主義不同。但是,他的“反人道主義”又與他的“人道主義”的意義不對稱,前者不僅僅是對于上述那種思想傾向的否定,還包括對社會發展中人的意義的否定。
……
本書共分三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作者首先從結構主義的各種理論中推論出它們的下述本質特征︰其一,結構主義者把研究的對象看作一個特定的整體,這個整體決定其所有的部分。結構主義者認為,整體大于部分之總和,整體具有部分之總和所不能說明的東西。其二,結構主義者認為每一個系統都是一個特定的結構,科學的任務就是發現這個結構是什麼。其三,結構主義者感興趣的是事物或現象的同時性存在規律(Coexistentia〞’aw)或形態學的規律,而不是因果性規律或發生學的規律。其四,結構主義者以共時性觀點研究特定系統,因而將時間因素排除在這一系統的理想化模式之外(假設t=0)。
作者指出,物質的實在是處于永恆運動和變化之中的整體,而運動和變化導致了作為世界組成部分的相對孤立系統的相對穩定狀態。對于人類認識而言,發現租表述某一研究對象的動態的(因果性的)規律,與發現和表述處于相對穩定狀態的相對孤立系統的靜態的(結構性的)規律是同樣重要的。實際上,要想揭示某一事物的發展變化,首先需要了解此一事物的結構特性以便與其他事物區分開來。正如恩格斯所言︰“必須先知道一個事物是什麼,而後才能察覺這個事物中所發生的變化。”。從科學史上看,發生學研究水平的提高有賴于形態學研究的充分發展,形態學研究水平的提高也有賴于發生學研究的充分發展。科學的實踐證明,此兩種研究的互補和復合才能給我們提供對于現實世界的正確認識。不過,雖然以系統分析或結構分析為基礎的科學研究涉及諸多學科且成果頗豐(如林耐的分類學等),但長期以來關于這一方面的方法論反思卻嚴重滯後,至于兩種研究方法的哲學綜合則更難于達致。之所以如此,作者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首先,處于某一歷史階段的科學家往往無力充分反思自己的方法並達到無理論的自我意識(Metaltheoretical .Self-consciotlsrless)。其次,即使科學家具有充分的反思能力,他也往往自發地傾向于推崇自己所注重的研究方面,“由此距離給予自己特有的研究方法以事實上的獨尊地位僅有一步之遙了”。
作者指出,所謂結構主義思潮的興起,實際上是指結構分析方法在當代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中成為一種“時尚”,這一事實表露了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在追求嚴密的科學形式方面的願望和沖動。事實上,結構分析方法的運用和同時性存在規律的揭示在自然科學中由來已久,但並沒有人宣稱什麼結構主義革命。即使在社會科學中,結構分析方法也不是什麼全新的東西。早在19世紀馬克思在他的《資本論》就已經運用過這種方法,20世紀初這一方法也曾在格式塔心理學中得到過體現。當然,當代結構主義對于人類認識發展的貢獻應該被承認。但這一貢獻並不是像有些結構主義者認為的那樣是共時性方法對歷時性方法的勝利,而是在于它使我們擁有了認識世界的另一方面的更加有力的工具。
作者在第二部分中對以阿爾都塞為代表的法國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和批判,這一部分構成了本書的主要內容。作者首先揭示了阿爾都塞及其一代法國激進知識分子的思想歷程︰與馬克思主義接觸一 對被教條化了的馬克思主義的迷狂——蘇共二十大引起的震驚和意識形態的幻滅——拒斥意識形態並為把馬克思主義轉變為純粹科學而努力。作者指出,“如果脫離具體的語境就無法理解阿爾都塞的觀點”。這種具體的語境就是,他們曾經真誠地相信對于馬克思主義的某種特定解釋,在遭受重大挫折之後又不願與信仰的對象決裂,于是便從結構主義中尋求解脫,以結構方法重新解釋馬克思主義從而保留自己的狺仰對象。這就是法國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產生的心理—政治根源。作者對阿爾都塞理論中的意識形態與科學的對立、反經驗主義、反歷史主義、反人道主義等問題進行了細致的分析。作為一個深受分析哲學影響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作者指出,阿爾都塞所運用的意識形態、經驗主義、歷史主義、人道主義等術語皆與人們約定俗成的意義大有出入,但阿爾都塞卻不給予專門的說明。例如,阿爾都塞所說的“人道主義”不過是指從“人的本質”的先驗規定推演出社會發展的必然性的思想傾向,這顯然與人們一般所理解的馬克思主義中的人道主義不同。但是,他的“反人道主義”又與他的“人道主義”的意義不對稱,前者不僅僅是對于上述那種思想傾向的否定,還包括對社會發展中人的意義的否定。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