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公民身份是政治理論的基本概念,也是政治實踐的重要基礎,它的內涵和性質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變化,在理論上也始終充滿爭議。英國著名社會學家T.H.馬歇爾是第一個真正明確提出公民身份概念並對其加以研究的學者,他建立起了公民身份的研究框架,在這研究領域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本書的上篇即編選了他的7篇文章,詳細展開了馬歇爾對公民身份、社會階級所作的表述,再現了他對相關問題的看法;下篇的6篇文章則集中了當代一些學者對馬歇爾理論的反思與評判。本書為理解和認識公民身份、社會階級概念提供了幫助,同時對國內公民身份研究的發展也具有促進作用。
目錄
編者導言
上篇︰T.H.馬歇爾的表述
一、公民身份與社會階級
阿爾夫雷德‧馬歇爾幫助表述的問題
19世紀末葉之前公民身份的發展
公民身份對社會階級的早期影響
20世紀的社會權利
結論
二、福利的權利及再思考
福利的權利
“福利的權利”再思考
三、福利國家的社會選擇
福利國家的原則
中等學校的選擇
機會平等的障礙
社會抱負與教育成就
社會差距的影響
結論
四、福利資本主義的價值問題及再思考
福利資本主義的價值問題
“福利資本主義的價值問題”再思考︰復合的社會
五、階級沖突的本質
六、社會地位的本質與決定因素
六、一個關于“Status”的注釋
下篇︰後馬歇爾時代的表述
八、T.H.馬歇爾與公民身份的進展
馬歇爾對公民身份演進的論述
對馬歇爾時代劃分的批評
馬歇爾論述中的英國特性
T.H.馬歇爾與沖突的作用
九、T.H.馬歇爾、國家與民主
十、全球經濟中的社會正義?
公民權利與社會權利
全球化的挑戰
社會權利的本質
政策的含意
十一、統治階級的策略與公民身份
馬歇爾的理論
六個相反的主題
絕對政體與憲政政體
從憲政主義到自由主義︰美國和英國
競爭性和融合性政體︰法國、西班牙、意大利和斯堪的納維亞
從絕對主義到威權君主制︰德國、奧地利、俄國和日本
法西斯主義和威權社會主義
戰爭和地緣政治的影響
十二、公民身份理論概要
參與的公民身份
馬歇爾對公民身份的論述
統治階級的策略?
從居民到公民
公民身份的類型學
公民身份的地緣政治
結論︰公民身份的全球化
十三、免于國家干預的自由、在國家中的自由和通過國家獲得的自由︰重探T.H.馬歇爾的權利三維體
十四、公民身份與社會階級︰四十年回眸
公民、階級與平等
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公民身份
公民身份的新問題
變動的階級、變動的學說
結論
作者及編者簡介
上篇︰T.H.馬歇爾的表述
一、公民身份與社會階級
阿爾夫雷德‧馬歇爾幫助表述的問題
19世紀末葉之前公民身份的發展
公民身份對社會階級的早期影響
20世紀的社會權利
結論
二、福利的權利及再思考
福利的權利
“福利的權利”再思考
三、福利國家的社會選擇
福利國家的原則
中等學校的選擇
機會平等的障礙
社會抱負與教育成就
社會差距的影響
結論
四、福利資本主義的價值問題及再思考
福利資本主義的價值問題
“福利資本主義的價值問題”再思考︰復合的社會
五、階級沖突的本質
六、社會地位的本質與決定因素
六、一個關于“Status”的注釋
下篇︰後馬歇爾時代的表述
八、T.H.馬歇爾與公民身份的進展
馬歇爾對公民身份演進的論述
對馬歇爾時代劃分的批評
馬歇爾論述中的英國特性
T.H.馬歇爾與沖突的作用
九、T.H.馬歇爾、國家與民主
十、全球經濟中的社會正義?
公民權利與社會權利
全球化的挑戰
社會權利的本質
政策的含意
十一、統治階級的策略與公民身份
馬歇爾的理論
六個相反的主題
絕對政體與憲政政體
從憲政主義到自由主義︰美國和英國
競爭性和融合性政體︰法國、西班牙、意大利和斯堪的納維亞
從絕對主義到威權君主制︰德國、奧地利、俄國和日本
法西斯主義和威權社會主義
戰爭和地緣政治的影響
十二、公民身份理論概要
參與的公民身份
馬歇爾對公民身份的論述
統治階級的策略?
從居民到公民
公民身份的類型學
公民身份的地緣政治
結論︰公民身份的全球化
十三、免于國家干預的自由、在國家中的自由和通過國家獲得的自由︰重探T.H.馬歇爾的權利三維體
十四、公民身份與社會階級︰四十年回眸
公民、階級與平等
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公民身份
公民身份的新問題
變動的階級、變動的學說
結論
作者及編者簡介
序
最好地實現了古代人自由觀念的城邦也是最近似于現代人自由觀念的城邦。
——Alain Boyer
作為可以追溯到17世紀的“古代人與現代人之爭”的產物,現代性從它肇端的那天起就注定了並不是一種單數的存在。正如啟蒙運動是一種復數的存在,作為現代性之政治表述的自由主義也可以被區分為英國自由主義、法國自由主義、德國自由主義,如此等等。這種“道術為天下裂”的原因不但應當到諸如文化傳統、地理環境等方面去尋找,更應當用現代性規範論證的基本結構來說明。德國哲學家漢斯‧布盧門貝格關于現代性的經典定義最好地闡明了這一點,按照他的洞見,現代性包含自我奠基和自我肯定兩個維度。從表面上看,自我奠基是一種理論關切,自我肯定則是一種實踐關切,但實際上它們只不過是作為“規範的唯一來源”的主體性原則在兩個不同層面上的體現。更為重要的是,“向自身內部尋求規範”和“反思能力運用于自身”(哈貝馬斯語)的結果是︰笛卡爾的自明原則是一種自我奠基,孔德的實證精神同樣是一種自我奠基;霍布斯和洛克的“自我所有”是一種自我肯定,叔本華和尼采的意志主義也同樣是一種自我肯定。于是就有所謂現代早期和現代晚期之說,斯特勞斯則有著名的現代性三波之論,而現代性沖動中潛在的虛無主義傾向更是悖謬性地成了滋生後現代犬儒主義的沃土。
無論就西方政治哲學還是中文政治哲學的語境而論,以斯特勞斯為代表的新保守主義浪潮的最大貢獻都在于使人們重新認識到,“古代人與現代人之爭”並沒有隨著政治現代性的崛起而壽終正寢或偃旗息鼓,而是內化到了後者的基本結構之中,並成為現代性政治論辯的基本視域。但問題在于,並不是只有斯特勞斯主義者有見于此,毋寧說,這種認識應當是現代性的任何堪稱健全的自我展開和自我認知的題中應有之義。現代政治哲學中洛克傳統和盧梭傳統的分野與爭雄即其顯例。而新保守主義者極力詬病乃至于輕薄譏誚的羅爾斯的正義論之所以能夠撥動西方智識人的心弦,觸動他們的神經,並不僅僅在于它在公共政策層面上為當時流行的福利國家模式提供了表面化的理論論證,而在于敢于直面西方現代性內部自由價值與平等價值之間的內在沖突和緊張,並通過發展和提高康德式契約論的論證水平,調和與綜合洛克和盧梭的政治遺產。而哈貝馬斯更是在與形形色色的後現代主義奮爭多年之後,最終把現代性規範內涵之錨泊定在它的政治維度上。具體來說,商議性政治觀基于盧梭和康德關于公域自主和私域自主同宗同源、共為基原的直覺,試圖通過闡明人民主權和人權之間、民主和法治之間、積極自由和消極自由之間的內在概念聯系,把自由民主的實踐激進化,從而揚棄作為現代性之政治表述的自由主義和作為西方最古老的政治傳統的共和主義這兩種互競的政治哲學範式之間的時代錯亂的抽象對立,實現自由與歸屬的平衡與和解。
因此,如果說自由和民主是政治哲學的兩個最基本概念,那麼自由與民主的二元性和內在張力就既是政治現代性區別于古代政治的根本標志,也是政治現代性的動力機制。自由與民主之間的二元性又進一步體現為自由內部的二元性即積極自由與消極自由,以及民主內部的二元性,即直接民主與間接民主。但是,無論是政治現代性內部的洛克傳統和盧梭傳統的對峙,還是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或共和主義的論戰,都沒有越出以上諸種二元性的概念樊籬。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當代西方政治哲學中出現了第三種自由概念和民主模式。這種同樣以復數形式出現和存在的概念和模式試圖突破傳統自由主義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正當與善、國家與社會甚至民族國家與世界主義的二元區分,提出了使得政治哲學能夠更為充分地應對文化多元和道德沖突的嚴峻事實的新思路。毫無疑問,無論從哪個角度和哪種立場看,中文政治哲學的成長和構建都不能自外于這一脈動中的大潮。我們必須立足于自身的傳統,從中國社會轉型的情境需要和問題意識出發,在重新審視自由和民主概念的基礎上,把批判性的視野進一步伸展到平等觀念、公民德性理想、分配正義模式以及國家的中立性和文化的理想等更為廣闊的論域中去,如此才能為中文政治哲學的成熟形態乃至于中華民族的政治成熟提供豐富的滋養和堅實的根基。
要達成這一目標,我們不但需要清除理論認識上的重大誤區,更需要腳踏實地的艱苦工作。我們一方面要避免聞新保守主義之風而動,輕率地無視和否定西方主流現代性政治哲學之與當代中國語境的相關性,這顯然是因為,如果說在哈貝馬斯所言說的語境中,現代性尚且是一個“未完成的謀劃”,那麼在“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當代中國則更是如此。另一方面我們又必須看到,由于回避原子主義政治文化的本體論痼疾,“政治的而非形而上學的”自由主義不但無力解決自由多元社會的自我賡續問題,而且由于政治哲學目標的自動降格,更極大地遮蔽了一種擴展的反思平衡和視界融合在全球普遍交往時代的必要性和可欲性。在這個意義上,這種自由主義不但是不現實的,而且是種族中心的。正如消極自由並不是從天而降的、可坐而享之的或形而上學上清白的,而是長期政治斗爭的結果,並且從一開始就與近代機械論的形而上學自然觀聯系在一起;積極自由也並不總是災難性地與唯理主義的一元論形而上學難分難解,而是可以通過創造性的轉換,以回應價值和文化多元時代的挑戰。
基于以上的考慮,我們與江蘇人民出版社創設了這個“當代西方政治哲學讀本”系列。置身于當代的語境,本系列將不但重視政治哲學的“政治”方面,而且重視政治哲學的“哲學”方面。它的主旨則是圍繞當代西方政治哲學重要和核心的觀念、問題、流派乃至于人物,請相關方面的研究人員自行編選專題文集。這樣做一方面發揮了編選者的能動作用,體現了某種獨持的認知效能,有益于提升翻譯工作的品位;另一方面加大了單本書的信息量,也為相關領域的從業和愛好者提供了入門津梁,可以作為各專題研討的基本讀物,相信學術界和讀書界都會歡迎這樣的形式。我們期望並且相信,經過中文政治哲學同仁們卓有成效的努力,當代西方主流政治哲學的面貌必定能夠以這種既不失客觀公正、又富于個性特色的方式展現在參與塑造漢語學術自主形態的人們面前,並成為這一同樣“未完成的謀劃”的內在、重要和有機的組成部分。
應奇 劉訓練
2006年10月
——Alain Boyer
作為可以追溯到17世紀的“古代人與現代人之爭”的產物,現代性從它肇端的那天起就注定了並不是一種單數的存在。正如啟蒙運動是一種復數的存在,作為現代性之政治表述的自由主義也可以被區分為英國自由主義、法國自由主義、德國自由主義,如此等等。這種“道術為天下裂”的原因不但應當到諸如文化傳統、地理環境等方面去尋找,更應當用現代性規範論證的基本結構來說明。德國哲學家漢斯‧布盧門貝格關于現代性的經典定義最好地闡明了這一點,按照他的洞見,現代性包含自我奠基和自我肯定兩個維度。從表面上看,自我奠基是一種理論關切,自我肯定則是一種實踐關切,但實際上它們只不過是作為“規範的唯一來源”的主體性原則在兩個不同層面上的體現。更為重要的是,“向自身內部尋求規範”和“反思能力運用于自身”(哈貝馬斯語)的結果是︰笛卡爾的自明原則是一種自我奠基,孔德的實證精神同樣是一種自我奠基;霍布斯和洛克的“自我所有”是一種自我肯定,叔本華和尼采的意志主義也同樣是一種自我肯定。于是就有所謂現代早期和現代晚期之說,斯特勞斯則有著名的現代性三波之論,而現代性沖動中潛在的虛無主義傾向更是悖謬性地成了滋生後現代犬儒主義的沃土。
無論就西方政治哲學還是中文政治哲學的語境而論,以斯特勞斯為代表的新保守主義浪潮的最大貢獻都在于使人們重新認識到,“古代人與現代人之爭”並沒有隨著政治現代性的崛起而壽終正寢或偃旗息鼓,而是內化到了後者的基本結構之中,並成為現代性政治論辯的基本視域。但問題在于,並不是只有斯特勞斯主義者有見于此,毋寧說,這種認識應當是現代性的任何堪稱健全的自我展開和自我認知的題中應有之義。現代政治哲學中洛克傳統和盧梭傳統的分野與爭雄即其顯例。而新保守主義者極力詬病乃至于輕薄譏誚的羅爾斯的正義論之所以能夠撥動西方智識人的心弦,觸動他們的神經,並不僅僅在于它在公共政策層面上為當時流行的福利國家模式提供了表面化的理論論證,而在于敢于直面西方現代性內部自由價值與平等價值之間的內在沖突和緊張,並通過發展和提高康德式契約論的論證水平,調和與綜合洛克和盧梭的政治遺產。而哈貝馬斯更是在與形形色色的後現代主義奮爭多年之後,最終把現代性規範內涵之錨泊定在它的政治維度上。具體來說,商議性政治觀基于盧梭和康德關于公域自主和私域自主同宗同源、共為基原的直覺,試圖通過闡明人民主權和人權之間、民主和法治之間、積極自由和消極自由之間的內在概念聯系,把自由民主的實踐激進化,從而揚棄作為現代性之政治表述的自由主義和作為西方最古老的政治傳統的共和主義這兩種互競的政治哲學範式之間的時代錯亂的抽象對立,實現自由與歸屬的平衡與和解。
因此,如果說自由和民主是政治哲學的兩個最基本概念,那麼自由與民主的二元性和內在張力就既是政治現代性區別于古代政治的根本標志,也是政治現代性的動力機制。自由與民主之間的二元性又進一步體現為自由內部的二元性即積極自由與消極自由,以及民主內部的二元性,即直接民主與間接民主。但是,無論是政治現代性內部的洛克傳統和盧梭傳統的對峙,還是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或共和主義的論戰,都沒有越出以上諸種二元性的概念樊籬。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當代西方政治哲學中出現了第三種自由概念和民主模式。這種同樣以復數形式出現和存在的概念和模式試圖突破傳統自由主義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正當與善、國家與社會甚至民族國家與世界主義的二元區分,提出了使得政治哲學能夠更為充分地應對文化多元和道德沖突的嚴峻事實的新思路。毫無疑問,無論從哪個角度和哪種立場看,中文政治哲學的成長和構建都不能自外于這一脈動中的大潮。我們必須立足于自身的傳統,從中國社會轉型的情境需要和問題意識出發,在重新審視自由和民主概念的基礎上,把批判性的視野進一步伸展到平等觀念、公民德性理想、分配正義模式以及國家的中立性和文化的理想等更為廣闊的論域中去,如此才能為中文政治哲學的成熟形態乃至于中華民族的政治成熟提供豐富的滋養和堅實的根基。
要達成這一目標,我們不但需要清除理論認識上的重大誤區,更需要腳踏實地的艱苦工作。我們一方面要避免聞新保守主義之風而動,輕率地無視和否定西方主流現代性政治哲學之與當代中國語境的相關性,這顯然是因為,如果說在哈貝馬斯所言說的語境中,現代性尚且是一個“未完成的謀劃”,那麼在“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當代中國則更是如此。另一方面我們又必須看到,由于回避原子主義政治文化的本體論痼疾,“政治的而非形而上學的”自由主義不但無力解決自由多元社會的自我賡續問題,而且由于政治哲學目標的自動降格,更極大地遮蔽了一種擴展的反思平衡和視界融合在全球普遍交往時代的必要性和可欲性。在這個意義上,這種自由主義不但是不現實的,而且是種族中心的。正如消極自由並不是從天而降的、可坐而享之的或形而上學上清白的,而是長期政治斗爭的結果,並且從一開始就與近代機械論的形而上學自然觀聯系在一起;積極自由也並不總是災難性地與唯理主義的一元論形而上學難分難解,而是可以通過創造性的轉換,以回應價值和文化多元時代的挑戰。
基于以上的考慮,我們與江蘇人民出版社創設了這個“當代西方政治哲學讀本”系列。置身于當代的語境,本系列將不但重視政治哲學的“政治”方面,而且重視政治哲學的“哲學”方面。它的主旨則是圍繞當代西方政治哲學重要和核心的觀念、問題、流派乃至于人物,請相關方面的研究人員自行編選專題文集。這樣做一方面發揮了編選者的能動作用,體現了某種獨持的認知效能,有益于提升翻譯工作的品位;另一方面加大了單本書的信息量,也為相關領域的從業和愛好者提供了入門津梁,可以作為各專題研討的基本讀物,相信學術界和讀書界都會歡迎這樣的形式。我們期望並且相信,經過中文政治哲學同仁們卓有成效的努力,當代西方主流政治哲學的面貌必定能夠以這種既不失客觀公正、又富于個性特色的方式展現在參與塑造漢語學術自主形態的人們面前,並成為這一同樣“未完成的謀劃”的內在、重要和有機的組成部分。
應奇 劉訓練
2006年10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