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筆仕女畫是中國起源較早的畫種之一。在其發展過程中,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同時體現了畫家們對東方女性美的認知和詮釋。隨著人類思維的進步,對事物規律的深化認識,仕女畫也逐漸擺脫原始狀態,由稚拙、簡單的符號化,進入了一個嚴謹、規律、深入工細的時期。
最早仕女畫都是以仕女為中心,反映宮廷生活為主,多起教化的作用。晉人顧愷之提倡繪畫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等美學觀點,為後人作畫奠定了理論基礎。
李新禹,1964年生于天津,畢業于天津大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工筆人物、花鳥畫創作。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工筆重彩畫會會員。
序
工筆仕女畫是我國起源較早的畫種之一。在其發展過程中,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同時體現了畫家們對東方女性美的認知和詮釋。
隨著人類思維的進步,對事物規律的深化認識,仕女畫也逐漸擺脫原始狀態,由稚拙、簡單的符號化,進入了一個嚴謹、規律、深入工細的時期。最早仕女畫都是以仕女為中心,反映宮廷生活為主,多起教化的作用。晉人顧愷之提倡繪畫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等美學觀點,為後人作畫奠定了理論基礎。其代表作《女史箴圖》,圖中人物神態溫婉,所畫仕女端莊嫻靜,線條勻細而流動,如“春蠶吐絲”,富有韻律,設色典雅秀麗,表現出行雲流水般的動感和飄逸。
畫家們在創作中逐漸完善技法的同時注重個性的發揮。閻立本變顧愷之“春蠶吐絲描”為更加渾厚剛勁的“鐵線描”。 從《步輦圖》中,可見他對仕女心理活動及情態牲的描寫非常生動細致。張萱和周方作為盛唐時期的宮廷畫家,以“逍麗豐美”的造型、飄逸而不失力度的線條、細膩工整的表兩年和法、薄施厚染的設色,以生活為底本,創造了一個個鮮明生動的唐代婦女形象,成為寫實仕女畫的楷模。張萱著名的代表作有《虢國夫人游春圖》,周方有《簪花仕女圖》。五代的《韓熙載夜宴圖》,所繪仕女人物結構、比例準確,用線柔美,輕重分明,設色絢麗典雅,刻畫形神兼備。
宋以來的仕女畫,總體上講僅是以前風格的延伸,雖有所突破,也留下了不少佳作,卻沒有再形成高峰。著名的有李公麟的《九歌圖》。用筆既挺拔連綿又轉折跌宕,頓挫變化之間風骨特立,其“骨法用筆”為中國繪畫史添上了精彩的一筆。佚名的《八十七神仙卷》,繪有六十六位仙女,描繪得生動優美,極有動感,令人嘆為觀止。
明清仕女畫多繼承了唐宋繪畫的傳統,清雅細膩。人物面容偏于清瘦,往往體態縴弱、削肩、尖臉、柳腰,筆黑疏秀輕靈。晚清任熊、任薰、任頤的作品,在準確徒刑的同時,又在筆法中融入了書法的韻味,生動地刻畫了仕女的內在性格。
近現代仕女畫家多吸收西洋畫風,變病弱美為寫實健美,創作出無數的佳作,不再一一盡述。
隨著人類思維的進步,對事物規律的深化認識,仕女畫也逐漸擺脫原始狀態,由稚拙、簡單的符號化,進入了一個嚴謹、規律、深入工細的時期。最早仕女畫都是以仕女為中心,反映宮廷生活為主,多起教化的作用。晉人顧愷之提倡繪畫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等美學觀點,為後人作畫奠定了理論基礎。其代表作《女史箴圖》,圖中人物神態溫婉,所畫仕女端莊嫻靜,線條勻細而流動,如“春蠶吐絲”,富有韻律,設色典雅秀麗,表現出行雲流水般的動感和飄逸。
畫家們在創作中逐漸完善技法的同時注重個性的發揮。閻立本變顧愷之“春蠶吐絲描”為更加渾厚剛勁的“鐵線描”。 從《步輦圖》中,可見他對仕女心理活動及情態牲的描寫非常生動細致。張萱和周方作為盛唐時期的宮廷畫家,以“逍麗豐美”的造型、飄逸而不失力度的線條、細膩工整的表兩年和法、薄施厚染的設色,以生活為底本,創造了一個個鮮明生動的唐代婦女形象,成為寫實仕女畫的楷模。張萱著名的代表作有《虢國夫人游春圖》,周方有《簪花仕女圖》。五代的《韓熙載夜宴圖》,所繪仕女人物結構、比例準確,用線柔美,輕重分明,設色絢麗典雅,刻畫形神兼備。
宋以來的仕女畫,總體上講僅是以前風格的延伸,雖有所突破,也留下了不少佳作,卻沒有再形成高峰。著名的有李公麟的《九歌圖》。用筆既挺拔連綿又轉折跌宕,頓挫變化之間風骨特立,其“骨法用筆”為中國繪畫史添上了精彩的一筆。佚名的《八十七神仙卷》,繪有六十六位仙女,描繪得生動優美,極有動感,令人嘆為觀止。
明清仕女畫多繼承了唐宋繪畫的傳統,清雅細膩。人物面容偏于清瘦,往往體態縴弱、削肩、尖臉、柳腰,筆黑疏秀輕靈。晚清任熊、任薰、任頤的作品,在準確徒刑的同時,又在筆法中融入了書法的韻味,生動地刻畫了仕女的內在性格。
近現代仕女畫家多吸收西洋畫風,變病弱美為寫實健美,創作出無數的佳作,不再一一盡述。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