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的帝國:1600年前的中國歷史

開放的帝國:1600年前的中國歷史
定價:234
NT $ 204
 

內容簡介

《開放的帝國:1600年前的中國史》是一部視角新穎的中國古代史之作。系統介紹了從上古至公元1600年的中國歷史。作者依據近年來令人目眩的考古發現和學術研究新成果,重構了中國古代史研究的框架,認為傳統中國並非孤立、僵化的,而是開放和生機勃勃的。除展示跌宕起伏的政治興衰畫卷和波瀾壯闊的戰爭場面外,作者還結合其研究領域,重視民族、民間信仰和婦女問題,對中國古代社會的日常生活娓娓道來.讀者在其中可以看到各個階層的人的身影,從達官貴人到販夫走卒,從碩學鴻儒到市井婦孺等。另外,古代中國社會所受外來文化的影響也是《開放的帝國:1600年前的中國史》關注的重點之一。
 

目錄

譯者的話
中譯本序言
中譯本第二版序言
序言
本書的目的
王朝循環模式
考古發現資料
文學資料:對小說的利用
藝術資料:繪畫反映了什麽
本書的結構
第一部分 構建中國(公元前1200—200年)
第一章 文字記載的開端(公元前1200一前771年)
龍骨湯與早期中國文字
安陽的發現
商朝與其他國家的關系
周征服商

第二章 武士與思想家的時代:重耳和孔子(公元前770一前221年)
《左傳》和書中描寫的社會
孔子的世界
分裂的世界:孔子門徒們的分歧

第三章 創建帝國(公元前221—220年)
法制國家
漢朝的建立
地區統治者的世界:馬王堆的發現
漢武帝統治下的漢朝
漢朝的經濟問題
後漢的復辟
有組織的道教教派的興起

第二部分 面向西方(200一1000年)
第四章 中國的宗教面貌(200—600年)
中國最早的佛教徒
西域佛教:以龜茲王國為例
印度和中國的聯系
北魏王朝(386—534年)
中國南方的宗教

第五章 中國的盛世(589—755年)
隋朝統一全國
隋滅唐興
都城的日常生活
鄉村的日常生活

第六章 安史之亂及其後果(755—960年)
安史之亂
敦煌藏經洞的發現
755年以後的敦煌

第三部分 面向北方(1000一1600年)
第七章 與貨幣妥協:宋朝(960—1276年)
第一次商業革命及其影響
宋朝的建立
新政:新黨和舊黨
中原長相憶
南宋的統治(1127—1276年)

第八章 北族王朝——中原的異族統治(907—1215年)
契丹
契丹的遺產
女真的興起
紹興和議之後金朝的統治
金統治下的學術文化
北方和南方的分離

第九章 蒙古的統治(1200—1368年)
蒙古聯盟的起源
大汗朝廷的西方訪客
蒙古征服中國南方
趙孟頰和高度表現力的藝術
蒙古的衰亡

第十章 繼續抵抗蒙古的戰爭:明朝(1368—1644年)
明朝創建者及其建立的體制
下西洋的結束
明朝的社會變遷
明代的第二次商業革命
尾聲
新世界的作物
中國人口增長的後果
 

我感到幸運的是,美國人對於中國和中國歷史懷有極大的興趣。同樣地,中國的普通百姓和學者也關心美國人如何理解中國的歷史。在我的學習和研究中國歷史的生涯里,許多中國人幫助我學習講中文,閱讀古漢語,幫我尋找資料,當然最困難的是幫我理解那些原始資料。

我的第一堂中國歷史課,是在上高中的時候。當時我們高中一位最優秀的老師,在璁假進修了東亞歷史的研究生課程後,來給我們畢業班開設中國和日本的歷史課。那門課極為精彩迷人,不過也其難無比。有一個月的時間,我走到哪里都揣著一張紙片,上面寫有洪秀全名字的拼音。專心致志地學習,我就能記住如何拼寫一個外國人的全名。

在學中文之前,我就已經迷上了中國的繪畫和文物。記得高中的最後一年(1974—1975年),華盛頓的國家美術館舉辦了首次大型的中國出土文物展覽。我在展覽館中徘徊幾個小時,為展品的數量和精美深感震撼。我對一尊秦代的陶土女性坐像反復觀摩,心中實在十分好奇。我的這本書也把藝術作為史料,因為藝術很直接。

多年前我從耶魯大學休學術假,住在北京,開始了本書的起草寫作。幾個星期里我全家的作息也因為我在家寫作而作調整。正如我未滿兩歲的小女兒克萊爾說:「姐姐坐校車,爸爸坐出租,媽媽坐在家工作。」當我在琢磨如何婉拒鄰居的邀請時,剛滿五歲的大女兒莉迪亞直截了當地對人說:「我媽媽正在寫一本書,我們下午四點以前不空!」我丈夫傑姆對我支持是多方面的,尤其是鼓勵我寫一本能引起大眾興趣的歷史書。

北京大學中世紀研究中心的幾位老朋友和同行鄧小南、李孝聰、榮新江、臧健等,對我提供了資料上的幫助並解答我的問題。李孝聰最近告訴我,外冂人對中國歷史的研究,與中國國內對中國史的研究完全是兩個領域。外同人提的問題不同,並用非傳統的方法來回答問題。

本書是根據我在耶魯開設的《中國古代史》基礎課的講稿修改而成的。我的學生多數不懂中文,也未學過中國史。他們或許聽說過孔子、馬可·波羅,如此而已。我的目的是讓他們知道中國漫長歷史的梗概,並不要求記住許多細節。除了這本教材,我也布置學生閱讀翻譯的原始資料(中國讀者們可能會驚訝眾多的中文書籍已經被譯成英文,而且常常被多次翻譯)。學生在課程開始學習儒家、道教及佛教的基本主張(分別在第2-5章中介紹)。到學期未,他們能解釋明代的《十誡》中哪一條為什麽最難以接受(見第lO章)。

本書的最後定稿得益於來自學生、助教以及許多大學同行的意見和建議。我要特別感謝西雅圖大學梁侃和南京大學鄒勁風,放下他們自己的研究,找時間把本書翻譯成中文。翻譯花費了比他們預計的時間長得多(兩年多時間)。在此其間鄒教授生了孩子,可是她仍然堅持翻譯不輟。

本書強調,我們對過去的認識是如何取決於近些年來的考古發現,而且這種認識的變化又是那麽迅速。我尤其要感謝博學的吳百益教授。吳教授仔細地閱讀了最後的書稿,並指出了很多錯誤。當然,我知道現在書中還存在不少錯誤,也希望中國的讀者能寫信到耶魯給我指正。吳教授在讀完書稿後給我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他把書籍比喻為軍事要塞,學術專著就如同城牆內的城市,建立在堅實的研究基礎之上。相反這本書稿,他機智地指出,則是建立在大量他人研究的成果之一上,就如同敞開的院子,可以受到從任何角度來攻擊。對我來說,之所以要寫一部涵蓋三千年的歷史書的一個理由,是因為有必要把某一特定時期我們的知識狀態記錄下來。我們完全知道,在這迅速發展的領域,書中所說的很多內容或許很快會受到挑戰和修改。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