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科知識交叉滲透、帶頭學科加速更替、研發周期日益縮短的今天,科研團隊已經成為世界各知名大學最具創造力的“科研組織細胞”。然而在中國的大學里,科研活動卻長期處在“單兵作戰”為主的狀態,“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只是到近年來才得以推行。中國的大學應當如何迅速加強科研團隊的培育,以便在科研上盡早趕超世界一流大學,已經成為學者們熱切關注的重要課題。
本書以現代系統理論和博弈論為思想指導,在闡明科研團隊概念、組織特性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大學科研組織的現實,對大學科研團隊的培育問題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探討。通過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本書得出了以下主要結論︰
首先,在探討創新思維本質的基礎上,提出了研究者個體創新能力的數學模型。根據諾貝爾獎得主獲獎成果誕生時的年齡分布對模型進行檢驗表明︰(1)模型是有效的,且精度較高;(2)個體的核心知識儲備隨年齡按Logistic曲線增長;(3)個體的創新能力隨年齡呈“鐘形”曲線變化。本文在建模研究所獲得個體創新能力函數的塞礎上,又進一步導出了在兩人合作的情況下科研團隊的創新能力函數,從數量上闡明了科研團隊的創新能力何以超越個人。
其次,在理論分析和現實調查的基礎上,揭示了影響大學科研團隊創新業績的主要因素,及大學科研團隊的生成條件和生命周期。在中國的大學里,要提高科研團隊的創新業績,就必須抓住團隊內部溝通、團隊角色匹配、學術帶頭人水平等主要影響因素開展工作;要促進科研團隊的生成,就必須消除院系組織壁壘,改善學術帶頭人的培養,革新成果署名方式,健全團隊分配制度;要促進科研團隊的成長發展,就必須尊重其發展規律,分階段、個別化地開展科研團隊培育工作。
再次,在博弈模型分析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有助于大學科研團隊生存發展的分配制度、職務發明專利歸屬制度、科技獎勵制度的理想模式,及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敏捷性的體制改革舉措。如果中國的大學能夠切實解決科研體制上的現存問題,創設適宜于大學科研團隊生存與發展的制度體系,將極大地煥發大學科研團隊的生機活力。
最後,本書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結含中國的大學的實際,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加強以創造人生、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為主要內涵的人文精神建設,加強以學術批判、實事求是、創新超越為主要內涵的科學精神建設,以及加強以攜手共進、學術民主、見利思義為主要內涵的協作精神建設,將極大地惲進大學科研團隊的持續、健康發展。
目錄
1 緒論
1.1 選題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1.3 研究的視角和方法
1.4 文獻綜述
1.4.1 國外有關團隊和和科研團隊的研究現狀
1.4.2 國內有關科研團隊的研究現狀
1.4.3 有待進一步解決的問題
1.5 研究思路及擬解決的問題
1.6 本書的創新點
1.7 本書的基本框架
2 科研團隊的概念、類型及組織特性
2.1 科研團隊的概念
2.1.1 團隊
2.1.2 科研團隊
2.1.3 與相關概念的比較
2.2 科研團隊的類型
2.3 科研團隊的組織特性
2.3.1 協同性
2.3.2 有序性
2.3.3 發展性
2.3.4 創新性
2.3.5 自控性
2.4 本章小結
3 從創新思維到大學科研團隊的創新能力函數
3.1 混沌學視野中的個體創新思維
3.1.1 有關新知之源的哲學爭辯
3.1.2 知識積澱是知識創新的前提和基礎
3.1.3 發現問題是知識創新的起點
3.1.4 構建假設是知識創新的關鍵
3.1.5 假設檢驗是新知科學與否的基本保障
3.2 研究者個體的創新能力函數
3.2.1 探究學習模式下個體的創新能力模型
3.2.2 參數估計與模型檢驗
3.2.3 結論及討論
3.3 大學科研團隊的創新能力函數及其啟示
3.3.1 大學科研團隊的創新能力模型假設
3.3.2 大學科研團隊創新能力函數的推導
3.3.3 大學科研團隊創新能力函數討論
3.4 本章小結
4 大學科研團隊創新業績影響因素調查與思考
4.1 大學科研團隊創新業績影響因素分析
4.1.1 大學科研團隊的結構
4.1.2 大學科研團隊的協作程度
4.1.3 大學科研團隊的環境條件
4.1.4 大學科研團隊的運作水平
4.2 大學科研團隊創新業績影響因素調查結果
4.2.1 創新業績影響因素一級指標權重的確立
4.2.2 創新業績影響因素二級指標權重的確立
4.2.3 影響大學科研團隊創新業績的主要因素
4.3 大學科研團隊培育工作的重點
4.4 本章小結
5 大學科研團隊的生成發展規律探索與思考
6 構建適宜大學科研團隊生存與發展的體制環境
7 創設適宜大學科研團隊生存與發展的文化環境
8 結論與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1 攻讀學位期間發表的論文目錄
附錄2 攻讀學位期間參與的科研項目
附錄3 大學科研團隊創新業績影響因素調查表
致謝
1.1 選題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1.3 研究的視角和方法
1.4 文獻綜述
1.4.1 國外有關團隊和和科研團隊的研究現狀
1.4.2 國內有關科研團隊的研究現狀
1.4.3 有待進一步解決的問題
1.5 研究思路及擬解決的問題
1.6 本書的創新點
1.7 本書的基本框架
2 科研團隊的概念、類型及組織特性
2.1 科研團隊的概念
2.1.1 團隊
2.1.2 科研團隊
2.1.3 與相關概念的比較
2.2 科研團隊的類型
2.3 科研團隊的組織特性
2.3.1 協同性
2.3.2 有序性
2.3.3 發展性
2.3.4 創新性
2.3.5 自控性
2.4 本章小結
3 從創新思維到大學科研團隊的創新能力函數
3.1 混沌學視野中的個體創新思維
3.1.1 有關新知之源的哲學爭辯
3.1.2 知識積澱是知識創新的前提和基礎
3.1.3 發現問題是知識創新的起點
3.1.4 構建假設是知識創新的關鍵
3.1.5 假設檢驗是新知科學與否的基本保障
3.2 研究者個體的創新能力函數
3.2.1 探究學習模式下個體的創新能力模型
3.2.2 參數估計與模型檢驗
3.2.3 結論及討論
3.3 大學科研團隊的創新能力函數及其啟示
3.3.1 大學科研團隊的創新能力模型假設
3.3.2 大學科研團隊創新能力函數的推導
3.3.3 大學科研團隊創新能力函數討論
3.4 本章小結
4 大學科研團隊創新業績影響因素調查與思考
4.1 大學科研團隊創新業績影響因素分析
4.1.1 大學科研團隊的結構
4.1.2 大學科研團隊的協作程度
4.1.3 大學科研團隊的環境條件
4.1.4 大學科研團隊的運作水平
4.2 大學科研團隊創新業績影響因素調查結果
4.2.1 創新業績影響因素一級指標權重的確立
4.2.2 創新業績影響因素二級指標權重的確立
4.2.3 影響大學科研團隊創新業績的主要因素
4.3 大學科研團隊培育工作的重點
4.4 本章小結
5 大學科研團隊的生成發展規律探索與思考
6 構建適宜大學科研團隊生存與發展的體制環境
7 創設適宜大學科研團隊生存與發展的文化環境
8 結論與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1 攻讀學位期間發表的論文目錄
附錄2 攻讀學位期間參與的科研項目
附錄3 大學科研團隊創新業績影響因素調查表
致謝
序
本論著是由我主持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大學科研囫隊的培育探究”(縞號為DIA060147)的主要成果之一;也是我在職攻讀眚理學博士學位所撰寫的學位論文;亦是我運用現代系統理論解剖“大學科研團隊”這樣一個重要的社會組織細胞所獲得的點滴體會。
早在1994年我拿到碩士學位,重新走上工作崗位之時,就對系統科學在心理、教育、管理等學科領域當中的應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我再次研習貝塔朗菲(Bertalanffy)的系統論、申農(Shannon)信息論、維納(Norbert.Wiener)控制論等“舊三論”,普利高津(I.Pri-gogine)耗散結構理論、哈肯(H.Haken)的協同學、艾根(M,Eigen)的超循環理論、托姆(R.Thom)的突變論等“新四論”,以及惠勒(J.A.Wheeler)的分形學、費根鮑姆(Feigenbaum)的混沌學等現代系統理論之時,深深地陷人了對信息的本質、人腦的記憶原理、社會系統的運行機制等基本問題的思索當中。時至1997年的一天深夜,我終于有所悟,興奮得再也睡不著覺,在似夢似醒之中做了兩天兩夜的思想邀游之後,覺得我有太多的事情需要來做了,覺得若能憑借系統理論來解釋人腦的運行機理、解剖社會組織的運行機制,一生足矣。
在我的系統理論視野中,系統是由低級到高級,由機械系統、自組織系統、有生命的系統、有記憶的系統到社會組織系統逐級進化著的。“舊三論”的研究對象主要是機械系統廠新四論”實際上就是自組織系統理論;分形學和混沌學接近于解釋生命,也為解釋記憶和社會組織提供了初步的理論準備。我覺得我有這個興趣,也有逮個責任來深化這種研究,為解釋人腦、解釋社會組織做出應有的貢獻。在1997年之後的幾年里,我先是研習生理心理學、神經生物學、神經內分泌學、腦誘發電位學等等,試圖用系統理論觀念來吸收和駕馭已有的這些成果,原汁原味地解釋人腦的感覺簦記、注意、短時記憶、長時記憶、記憶及品德結構、問題解決的機理。從2003年開始,我又將部分的注意力轉移到了對社會組織的研究上。“大學科研團隊”正是我研究社會組織、試圖系統地解剖的第一只“麻雀”。
在解剖大學科研團隊這只“麻雀”時,我主要致力于分析其隱含的以下幾對關系,這也是存在于社會組織系統中的常見的幾對關系︰(1)競爭與協作的關系。人都是有生命、有記憶、高智慧的主體,都想爭取揮寫自己的人生意義,這在資源和機會有限的社會里,必然引起相互競爭。在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個體寧願選擇自己單干、與他人直接競爭的策略。在條件適當的情況下,個體寧願選擇與他人合作,凝聚成團隊或結合成組織的策略,“抱成團”對外競爭。(2)混沌與有序妁關系。任何下個社會組織系統都不可能是絕對混沌的,也不可能是盞對有序的,總是處在混沌與有序之間。社會組織的秩序一般體現在垂織結構、制度和文化等三個層面。一個社會組織的秩序的優劣,決定了這個組織的生命力和智慧水平。(3)繼承與超越的關系。任何一個社會至織都在�定程度上記載著自己的歷史,並生活在這些歷史當中。因此,一個社會組織要發展,就必須承認自己的歷史,也必須超越自己的歷史,在已有的基礎上選擇正確的發展道路。(4)學習與創新的關系︰讓會扭織作為一個有生命、有智慧的主體,必須與時俱進,在不斷向其他組織學習,不斷自主創新之中前進。不學習、不創新自甘落後,必將被社會所拋棄。(5)他控與自控的關系。一方面,社會組織’崽是生存在一定的外界環境之中,不可能不受到環境的影響,不可能不對自然環境的制約和他人的訴求做出合理的回應;另一方面,社會組織又總是承載著自己的歷史,逐步養成了“我的事情我做主”的意識和習慣。換句話說,社會組織一般都是處在他控與自控的相互矛盾之中。只有當兩者和諧統一時,這個社會組織才能進人最良好的發展狀態。
在探索大學科研團隊這一重要的社會組織細胞之時,我在研究生們的幫助下,做了大量的調查、統計工作,以使自己的立論盡可能建立在堅實可靠的數據基礎之上。我們統計了截至2007年的諾貝爾獎得主在獲獎成果時誕生的年齡分布情況,以便據此判斷個體創新能力的變化規律;調查了影響我國大學科研團隊創新業績的主要因素,以便據此判定大學科研團隊建設的工作重點;調查了中國大學科研團隊圍前的生存環境,統計了六個有代表性的大學科研團隊創新業績的變化情況,以便據此明確中國大學科研團隊生成困難、制度障礙究竟何在,以便尋求大學科研團隊的成長發展規律等等。在探索大學科研團隊這一代表社會發展潮流和趨勢的科研組織形式之時.技還力求做到基本概念清楚和邏輯結構嚴密,並且努力運用數學建謨方法,對嬌立觀點逐一進行盡可能嚴密的邏輯論證。
當然,就像“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一樣,我的這本論著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也不可能是包羅萬象。它只是我憑借著已有的學術素養所做出的努力,未必令人滿意;它只是在事先選定的從系統科學這個角度,審視大學科研團隊“培育問題”的產物,其他角度、其他方面的研究還需要更多的人來完成。這本論著若能夠引起讀者們的興趣和思考,並從中有所收獲,那我就如釋重負了;若能引起一些相應的討論,激發一些相應的爭鳴,那我就高興了;若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來更多遠勝于此的力作誕生,那我就更是心滿意足了。
萬文濤
2009年8月29日
于江西師範大學
早在1994年我拿到碩士學位,重新走上工作崗位之時,就對系統科學在心理、教育、管理等學科領域當中的應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我再次研習貝塔朗菲(Bertalanffy)的系統論、申農(Shannon)信息論、維納(Norbert.Wiener)控制論等“舊三論”,普利高津(I.Pri-gogine)耗散結構理論、哈肯(H.Haken)的協同學、艾根(M,Eigen)的超循環理論、托姆(R.Thom)的突變論等“新四論”,以及惠勒(J.A.Wheeler)的分形學、費根鮑姆(Feigenbaum)的混沌學等現代系統理論之時,深深地陷人了對信息的本質、人腦的記憶原理、社會系統的運行機制等基本問題的思索當中。時至1997年的一天深夜,我終于有所悟,興奮得再也睡不著覺,在似夢似醒之中做了兩天兩夜的思想邀游之後,覺得我有太多的事情需要來做了,覺得若能憑借系統理論來解釋人腦的運行機理、解剖社會組織的運行機制,一生足矣。
在我的系統理論視野中,系統是由低級到高級,由機械系統、自組織系統、有生命的系統、有記憶的系統到社會組織系統逐級進化著的。“舊三論”的研究對象主要是機械系統廠新四論”實際上就是自組織系統理論;分形學和混沌學接近于解釋生命,也為解釋記憶和社會組織提供了初步的理論準備。我覺得我有這個興趣,也有逮個責任來深化這種研究,為解釋人腦、解釋社會組織做出應有的貢獻。在1997年之後的幾年里,我先是研習生理心理學、神經生物學、神經內分泌學、腦誘發電位學等等,試圖用系統理論觀念來吸收和駕馭已有的這些成果,原汁原味地解釋人腦的感覺簦記、注意、短時記憶、長時記憶、記憶及品德結構、問題解決的機理。從2003年開始,我又將部分的注意力轉移到了對社會組織的研究上。“大學科研團隊”正是我研究社會組織、試圖系統地解剖的第一只“麻雀”。
在解剖大學科研團隊這只“麻雀”時,我主要致力于分析其隱含的以下幾對關系,這也是存在于社會組織系統中的常見的幾對關系︰(1)競爭與協作的關系。人都是有生命、有記憶、高智慧的主體,都想爭取揮寫自己的人生意義,這在資源和機會有限的社會里,必然引起相互競爭。在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個體寧願選擇自己單干、與他人直接競爭的策略。在條件適當的情況下,個體寧願選擇與他人合作,凝聚成團隊或結合成組織的策略,“抱成團”對外競爭。(2)混沌與有序妁關系。任何下個社會組織系統都不可能是絕對混沌的,也不可能是盞對有序的,總是處在混沌與有序之間。社會組織的秩序一般體現在垂織結構、制度和文化等三個層面。一個社會組織的秩序的優劣,決定了這個組織的生命力和智慧水平。(3)繼承與超越的關系。任何一個社會至織都在�定程度上記載著自己的歷史,並生活在這些歷史當中。因此,一個社會組織要發展,就必須承認自己的歷史,也必須超越自己的歷史,在已有的基礎上選擇正確的發展道路。(4)學習與創新的關系︰讓會扭織作為一個有生命、有智慧的主體,必須與時俱進,在不斷向其他組織學習,不斷自主創新之中前進。不學習、不創新自甘落後,必將被社會所拋棄。(5)他控與自控的關系。一方面,社會組織’崽是生存在一定的外界環境之中,不可能不受到環境的影響,不可能不對自然環境的制約和他人的訴求做出合理的回應;另一方面,社會組織又總是承載著自己的歷史,逐步養成了“我的事情我做主”的意識和習慣。換句話說,社會組織一般都是處在他控與自控的相互矛盾之中。只有當兩者和諧統一時,這個社會組織才能進人最良好的發展狀態。
在探索大學科研團隊這一重要的社會組織細胞之時,我在研究生們的幫助下,做了大量的調查、統計工作,以使自己的立論盡可能建立在堅實可靠的數據基礎之上。我們統計了截至2007年的諾貝爾獎得主在獲獎成果時誕生的年齡分布情況,以便據此判斷個體創新能力的變化規律;調查了影響我國大學科研團隊創新業績的主要因素,以便據此判定大學科研團隊建設的工作重點;調查了中國大學科研團隊圍前的生存環境,統計了六個有代表性的大學科研團隊創新業績的變化情況,以便據此明確中國大學科研團隊生成困難、制度障礙究竟何在,以便尋求大學科研團隊的成長發展規律等等。在探索大學科研團隊這一代表社會發展潮流和趨勢的科研組織形式之時.技還力求做到基本概念清楚和邏輯結構嚴密,並且努力運用數學建謨方法,對嬌立觀點逐一進行盡可能嚴密的邏輯論證。
當然,就像“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一樣,我的這本論著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也不可能是包羅萬象。它只是我憑借著已有的學術素養所做出的努力,未必令人滿意;它只是在事先選定的從系統科學這個角度,審視大學科研團隊“培育問題”的產物,其他角度、其他方面的研究還需要更多的人來完成。這本論著若能夠引起讀者們的興趣和思考,並從中有所收獲,那我就如釋重負了;若能引起一些相應的討論,激發一些相應的爭鳴,那我就高興了;若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來更多遠勝于此的力作誕生,那我就更是心滿意足了。
萬文濤
2009年8月29日
于江西師範大學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46